《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8 月考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2、下列各组划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 |
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3、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 ] |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4、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 ]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
答案
1、C 2、C 3、B 4、D 5、B |
举一反三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湖阳军帅欲***其妻子。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之,遂得免脱。更始立,欲以宏为将,宏叩头辞曰:“书生不习兵事。”竟得免归。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时赤眉贼欲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称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帝甚重之。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宏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愿还寿张①,食小乡亭。”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选自《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注:①寿张:光武帝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比喻 B.向之笑者咸求假焉——借 C.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并、合 D.宏为人谦柔畏惧,不求苟进——苟且,随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A.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B.引兵而去,遂免寇难——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陈胜者,阳城人也 D.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 3.以下七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樊重父子品行的一组是 |
[ ] |
①世善农稼,好货殖 | ②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闾 | ④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 | ③遗令焚削文契 | ⑤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 ⑥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 ⑦愿还寿张,食小乡亭 | | 石奋传 |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①,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②,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汉书 石奋传》) 注:①中涓:古代君主亲近的侍从官。②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为小吏,侍高祖——侍:侍奉 B.子孙有过失,不谯让——谯让:呵责 C.虽齐鲁诸儒质行——质行:质疑(他的)行为 D.是以上乃亲尊礼之——尊礼:尊敬 2.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万石君“恭谨无与比”的一项是 | [ ] | ①号奋为万石君 | ②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 | ③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 ④乃谢罢庆 | ⑤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 ⑥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卫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丁:遭逢 B.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C.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D.刚显疏其恶,桧衔之——衔:怀恨在心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为世名儒。至元初,赐谥贞文先生。傒斯幼贫,读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早有文名。大德间,客湖南,都元帅赵淇号知人,见之曰:“君他日翰苑名流也。”程矩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廉访使,咸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 廷祐元年,挚表荐于朝,特援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政事李孟监修国史,见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曰:“是方可谓之史笔,若他人直誊吏牍尔!”擢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五年,请假归。泰定元年,召还,又以丁母忧归。 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奸民言,募淘金户三百。其人采他县金以献,岁课累增至四十九两。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州人德之。 与修《经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宪典》读之,顾谡近臣曰:“此岂非《唐律》乎!”擢艺文监丞,参检校书籍事,屡称其纯实,欲大用之,会帝崩而止。 至正三年,以年七十致仕去,诏遣使追及于郭州。乃还,奉敕撰《明宗神御殿碑》,赐楮币万缗、白金五十两,中宫赐白金亦如之。求去,不许,命丞相脱脱及执政大臣面谕毋行。 诏修辽、金、宋三史,傒斯与为总裁官。四年,《辽史》成,奉敕奖谕,仍命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馆,因得寒疾,七日卒。年七十一。时方有使者至自上京,锡宴史局,以傒斯卒,改日。使者以闻,帝为嗟悼,赐楮币万缗,仍给驿舟护其丧归。六年,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节选自《新元史·揭斯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擢应奉翰林文字——擢:提升 B、岁课增至四十九两——课:考核 C、蠲其赋,州人德之——德:感恩 D、若他人直誉吏牍尔——直: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A、钜夫因妻以从妹——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B、蠲其赋,州人德之——之二虫又何知 C、诏遣使追及于郭州——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使者以闻,帝为嗟悼——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明揭傒斯学问才华超群的一项是: | [ ] | ①读书昼夜不少懈 | ②钜夫因妻以从妹 | ③是方可谓之史笔 | ④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 | ⑤此岂非《唐律》乎 | ⑥傒斯与为总裁官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各句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原因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美好 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然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朝向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3.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 ]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也必将对这篇序文生发无穷感慨吧。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4.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