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靼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靼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8 期末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靼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B.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中
C.单于使卫律其事——治:审理
D.吾母与弟在汉,蒙赏赐——幸:侥幸
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武字子卿,少父任——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使其从者衣褐
C.单于子弟发兵战——则斗卮酒
D.朝夕遣人候问武,收系张胜——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下面各项都能表现苏武不屈节不辱命的爱国精神的一项是[     ]
①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④乃引刀自刺
⑤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5.将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D
4.B
5.(1)译文:缑王等人皆死在战乱中,虞常则被活捉。
  (2)译文:既丧失节操又玷辱使命,即使是苟且活着,又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
举一反三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内臣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籓、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官名)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元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及往来中贵,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公侯之——器:才能
B.宰臣不能——夺:争夺
C.及穷之——按:查办
D.因疾让——固:坚决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选自读本3《生命进行曲》)
1.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思先祖父,暴霜露——“厥”,代词,相当于“其”。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速”,招致。
C.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应当
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
[     ]
A.与战胜易得者,其实百倍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下列对《六国论》一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以下几段围绕赂秦的两个弊端,选择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再点明本文的创作意图。
B.作者在文中把不赂秦的国家分为三类:一是齐国,不赂秦却附秦;二是赵国,采取行刺的方式,放弃了武备、用兵之策;三是燕国,“用武而不终”,听信谗言,***掉了良将李牧。
C.文章最后一段从六国谈到当前北宋的对外政策,借古讽今,这是对本文论点的引申,也是本文创作主旨所在。
D.《六国论》与《过秦论》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两文同属历史评论,前者评秦国灭亡的缘由,后者评六国破灭的原因,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超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晨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變侯。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谥曰惠侯。
  注:①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甚相亲爱——亲爱:关系亲密
B.而新野宰乃晨宅——污:污秽
C.王郎反——会:适逢
D.流它郡——衍:扩展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舍晨庐,甚相亲爱 ②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③最终无恨色 ④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⑤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 ⑥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 夏后皋:夏代君主,桀的祖父。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B.公使谓之曰——使:使臣
C.蹇叔之子师——与:参与
D.必死间,余收尔骨焉——是: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且行千里,谁不知——皆出于此乎
B.晋人御师必殽——青,取之
C.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D.公辞——积土成山,风雨兴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蹇叔非凡预见力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①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③晋人御师必于殽
④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⑤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濮阳周氏——匿:隐瞒。
B、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为郎中——拜:授官。
D、诸将皆吕后意——阿:迎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人有言贤者——闻道也,亦先乎吾
B、困平城——转徙江湖间
C、季布项籍用——身死人手,天下笑
D、独以己私怨求一人——蚓无爪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