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送刘昱李颀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五两①,谁是浔阳客。鸬鹚山头微雨晴, 扬州郭里暮潮生。行人夜宿金陵渚, 试听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送刘昱 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五两①,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 扬州郭里暮潮生。行人夜宿金陵渚, 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释:①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小题1: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前人评价这首诗的尾联“不落窠臼,含蓄蕴藉”,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6分) |
答案
小题1: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冷清寂寥萧瑟的八月江边秋景图。在瑟瑟秋风中,江中白色的浪花涌向岸边洁白的苇花,素净萧疏洁白一片。(2分)作用: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以景衬情,借助景物的萧瑟惨淡衬托离情依依;同时渲染了朋友间离别时的哀愁气氛。(3分) 小题2:手法:运用了虚写(联想想象)的手法(2分)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而是从友人的角度含蓄委婉的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担忧、对友人的不舍以及深深眷恋之情。(2分)作者目送离去的友人,心中推想她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是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失群大雁的叫声。(2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回答诗句描绘的画面,其实只要能把诗句内容翻译出来即可,诗的首联可以翻译成: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联系颔联,不难作出答案;分析此联作用,无非就是从这联交代的时、地、景等来分析,一般要涉及到渲染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可联系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的也是这种虚写手法。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苇中有雁,这是常见的,因而诗人由镇江江边的芦苇,很容易联想到雁。但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雁是合群性的禽鸟,夜宿苇中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末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试”字,即暗含比意。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这就不必说了。末句既以“雁”字呼应芦苇,又从雁声发生联想,委婉蕴藉。据此可作答。 |
举一反三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千古江山,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苏轼《赤壁赋》) ③ , ,国恒亡。(《孟子》二章)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小题1: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2: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6分)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杜甫《登高》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 ——陶渊明《饮酒》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琴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畹:wǎn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éi),屈原是投湖南汩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小题1:词中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5分) 答: 小题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6分) 答: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3)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 (4)固时俗之工巧兮, 。 (5)扪参历井仰胁息, 。 (6)东船西舫悄无言, 。 (7)此情可待成追忆, 。 (8)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