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8分)山路见梅感而有作钱  起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注: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8分)山路见梅感而有作钱  起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注: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8分)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  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小题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答案

小题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峭拔高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分);借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1分),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运用(1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选择“蜂”或者“峰”都可以,关键是要考查学生是否把握全诗主旨,并进行合理阐发。
小题2:
试题分析:诗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花的形象。诗的中心是五六两句“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是比较直接写梅花的,而前四句“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写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则起着衬托的作用,以恶劣环境反衬梅花品格的高洁。同时,就是五六句自身还有正衬的意思,用清凉的水和飞舞的蜂来衬托梅花的美好和幽香。
这首诗主要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词文赋,凡是写物写景,其实际都是在写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赞扬梅花恶劣环境中能保持高尚的品格,未尝不是对自己人生品格的肯定与自我褒奖,表达自己的一种心志,聊以自慰。这应该正是题目所说的“感而有作”。
举一反三
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浣溪沙
贺铸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小题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词的下片仍然写景,但景中有情。试简要分析其中的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蜀道难》)
(2)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辞》)
(3)        ,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凭箜篌引》)
(4)守着窗儿,                 ,到黄昏、点点滴滴。            (《声声慢》)
(5)        ,茂林修竹,____     ,映带左右。                  (《兰亭集序》)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余干旅舍①
唐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小题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烘托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全诗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变化过程,请写出。(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8分)
(1)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              。(《归去来兮辞))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3)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
(4)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阿房宫赋》)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南宋诗人,与秦桧同一时代。②别浦:指河流入江海之处。
小题1:诗题为“悲秋”,全诗却不着一“秋”字,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刻画出秋的意境?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而“悲”?(4分)
小题2: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分别寄寓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