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小题1:诗的首联重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小题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2:“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4分) 小题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2分) |
答案
小题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2分)。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1分),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1分),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写出来山村的寂静凄冷。(意思对即可) 小题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2分),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喜悦感受。(答出“尾联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意思也可)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首联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小题2: 试题分析:“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小题3: 试题分析: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
举一反三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 (2)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 (3)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 (4) ,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渡扬子江》) (5)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 (6)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7)有善始者实繁,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陈维崧① 夏日史蘧庵②先生招引,即用先生喜予归自吴阊过访原韵。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转眼葵肌③初绣,又红欹阑角。 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注】①[陈维崧(1625—1682)]江苏宜兴人,历明、清两朝。科举数不利,遂游食四方。 ②[史蘧庵]名可程,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同祖弟,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定江南后,未出仕,流寓江南,常与陈维崧诗酒唱和。 ③[葵肌]应指蜀葵,又名一丈红,夏天开红花。 小题1:说明“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两句的含意。(3分) 小题2:“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忽凉风索索”,以景作结,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白云一片去悠悠,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3)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4) ,但愿长醉不愿醒。 (李白《将进酒》) (5)细草微风岸, 。 (杜甫《旅夜书怀》) (6) ,与客携壶上翠微。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晓镜但愁云鬓改, 。 (李商隐《无题》) (8) ,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小题1:赏析诗句“红叶黄花秋意晚”。(6分) 小题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宋代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小题1:诗中说“有逢即画”,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3分) 小题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作具体分析。(3分) 小题3:诗人“杖藜徙倚至黄昏”的原因有哪些?(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