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小题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为什么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2分)
小题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 ,这是从和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小题3: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答案

小题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2分)
小题2:空间 时间(2分)
小题3: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此题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描写内容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描写角度和层次。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景物描写的角度。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此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小题1:请简要分析下片“却是池荷跳雨”一句中“跳”字的好处。(3分)
小题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小题1:    ,食野之苹。                                     (曹操《短歌行》)
小题2: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小题3:履至尊而制六合,    。                               (贾谊《过秦论》)
小题4: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小题5:莫听穿林打叶声,    。                               (苏轼《定风波》)
小题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7: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8: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往]王安石辞相后,晚年居住在江宁的钟山。
小题1:简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绕”和“舞”字的妙处。(4分)
小题2:王安石认为,与其“鸟鸣山更幽”,不如“不鸣山更幽”。你怎么看?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菰黍、昌歜,席间食品。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小题1: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小题2:下片末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请简要分析。(4分)
题型:其他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小题1: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小题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小题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4:鹤汀凫渚,             。(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5: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小题6: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