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小题1:“一别心知两地秋”这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小

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小题1:“一别心知两地秋”这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小题1:“一别心知两地秋”这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小题2:这首诗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分析。(5分)
答案

小题1:“两地秋”使用了双关的手法。2分“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2分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2分
小题2:以景结诗。1分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2分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了作者的悠悠情思含蓄蕴藉回味无穷。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小题2: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点评:本题个人认为命题不够规范,两道小题都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这在高考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其实第二小题完全可以改为鉴赏诗歌的情感。
举一反三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小题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小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踏莎行·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⑴阑:残,尽。 ⑵红英:红花。 ⑶屏山:屏风。 ⑷杳杳:深远无边际。⑸菱花:镜子。⑹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1)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你认为这首词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的的:鲜明的样子。                    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5分)
小题2: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层层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