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坐     许继雨歇宵影澄,天清月华素。空山秋欲来,凉意先在户。萧萧林樾①风,泫泫②幽篁露。草虫亦何知,含凄感迟暮。深思无与言,美人隔江浦。【注】①樾:树阴

夜 坐     许继雨歇宵影澄,天清月华素。空山秋欲来,凉意先在户。萧萧林樾①风,泫泫②幽篁露。草虫亦何知,含凄感迟暮。深思无与言,美人隔江浦。【注】①樾:树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夜 坐     
许继
雨歇宵影澄,天清月华素。
空山秋欲来,凉意先在户。
萧萧林樾风,泫泫幽篁露。
草虫亦何知,含凄感迟暮。
深思无与言,美人隔江浦。
【注】①樾:树阴。②泫泫:水滴下的样子。
小题1: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让我们一步步感受到渐浓的秋意的?(3分)
答:                                                                             
                                                                                    
小题2:诗人深秋夜坐中产生了哪些思绪?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加以分析。(5分)
答:                                                                           
                                                                           
答案

小题1:①诗人先描写秋意降至的环境。雨后的山影澄澈如水,天空清朗,月光素洁。(1分)②接下来写让人感受到的已至“秋意”。“秋欲来”,空阔的山中,庭户间悄然升起微微凉意。(1分)③最后写“秋意”已至。风声与露水渐渐加重,林阴中发出了萧萧的风声,竹林里酝酿着的露珠泫然流动,秋气漫天而降。(1分)
小题2:①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流逝;知音难遇(或者“表达自己不得赏识,不得重用,仕途不顺”也可);一个人越发得孤寂落寞。(3分,每方面1分。)②露水打湿了草丛,草中的百虫似乎也感受到了岁暮将至,诗人感到人生短暂;“无语言”与“美人隔”是指理想中的知音难求;既然无人可谈,还是坐着吧!诗人把深深的人生悲哀,融入浓浓的秋意里,孤寂落寞之情自现!(2分,能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实是考查诗歌中对秋意描写的思路: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感受,最后写秋意已至。
点评: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
小题2:试题分析:作者不仅刻画出雨后山水月色之美,且其神来之笔“空山秋欲来,凉意先在户”写出了在秋意欲来未来之际,只有静静地、久久地“夜坐”的人,才能从庭户间悄然生起的微凉中,率先感到秋意的触角的试探。只有随着“凉意”的慢慢增长,“秋”才能渐渐变浓。接着写秋气浩浩而至了,无知的草中百虫似也感到了岁月的迟暮,凄然哀鸣,而敏感的夜坐人岂无所动?但“美人”———理想中的知音如隔云端,渺焉难求。既然无人可谈,还是独坐秋夜,把深深的人生悲哀溶入浓浓的秋意里,溶入到仰望银汉的无声叹息中去吧。
点评: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事论诗,而不能随便套用该作者现在的定论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作出特定的分析。全面分析不要遗漏词句。即使是考查的是局部思想感情,但命题往往带有“切口小,开掘深,采点全”的特点,所以不要简单地写几句就了事。
举一反三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小题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1)浐水,古代关中八川之一,源于陕西蓝田西南的秦岭中,入渭河。(2)凤城,长安别称。楼阁,一作宫阙,皇帝居住地。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1)谢亭,即谢公亭,尽安徽宣城北,谢眺曾在此送别范云,后人以其为送别之处。(2)劳歌,古代送别时所唱的歌。
小题1:两首诗同样写到“水流”,一用“尽”,一用“急”,请分别赏析其妙处。(5分)
答: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两首诗的异同。(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鹊桥仙•夜闻杜鹃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小题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4分)
小题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沁园春·长沙》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写出了同学们少年得志,目空一切,蔑视权贵的精神风貌。
B.“层林尽染”的“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C.“万山红遍”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7分)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小题1:“不语垂鞭”一语刻画出词人怎样的形象?(3分)
小题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