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龚自珍漠漠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②阳春暮。 【注】 ①漠漠:密布。②合:应当,应该。 (1)上片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废园”?(2分) (2)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赏析之。(4分) |
答案
(1)密布丛生的杂草,牵衣碍路的藤刺,飞舞扑面的柳絮。(写出两个得1分,共2分) (2)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喻人,寄托作者生当末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情怀2分,手法1分,赏析1分) 或:运用比拟手法,词人把花人格化,“莫怨无人来折取”,表面上安慰“孤花”不要抱怨无人欣赏,实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生当末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伤感。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答: ▲ ▲ ▲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之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4分) 答: ▲ ▲ ▲ (3)作者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来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 ▲ ▲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所写景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3分) (2)全诗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3分) (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1)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2)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仔细品味这首诗,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2分) (2)这首诗的首联与尾联中最凝练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