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1)首联用了对偶修辞,互文以见义,写出了春兰与秋桂          的特征。(2分)
(2)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
(1)生机勃发、清雅高洁 2分
(2)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解析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小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小题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①贾至:洛阳人,唐肃宗时因事贬巴陵。王八员外被贬长沙,作为好友的诗人为他送行。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
(1)  诗开首两句以什么为线索?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  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两人相交之密、相知之深的?请试作分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被贬。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么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分)
答:                                                               
(2)“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