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元·张养浩①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②。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元·张养浩①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②。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元·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注①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后借故辞官归隐。②风流:美好的风光。
(1)有人评价这首元曲“一‘愁’笼罩全曲”,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愁”的。(3分)
(2)这首元曲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①深秋疏雨,黄花零落,触发诗人愁绪;(1分)②由景及人,感慨自己瘦过黄花,自羞而忧愁;(1分)③移情于花,人花共愁,愁情郁结。(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2)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曲词。(1分)作者借花自怜,对菊自叹,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哀愁(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抒情方式“间接抒情,移情,寓情于物等)
解析

赏析一:《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则又是隐晦笔法说自己有难言之隐,有些近于替自己开脱了。“人”与“黄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该曲独具一格的形式。
赏析二:菊花在古代诗词中,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大概是从陶渊明赏菊开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就开始象征文人高洁的精神品格。菊开放在渐趋寒冷的秋天,凌然傲骨,色彩绚烂,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元稹说过:“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正点出了菊花花期晚的特点,菊花开过之后,从秋入冬,开始进入荒寒之境。菊花的金黄,给秋季一片独特的异彩。此曲所要描写的却不是菊的贞洁,而是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喟叹。重阳过后,菊花零落,诗人面对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拟我,而且自觉比菊还要羞愧三分。诗人为官清廉,曾因直谏被罢官,长期隐居,然而内心并没有放弃建功立业、为百姓谋幸福的壮志,因此才会在隐居生活中,因志向不得施展而内心郁闷。诗人以菊自喻,菊花有着高洁的品质,不被时俗同化,诗人也是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高远志向,心中装着百姓,希望能有所建树。然而重阳一过,菊花零落,就如同被罢官的诗人,以前的雄心壮志消磨在闲居中,真是比零落的菊花还要可怜。诗人用了前人的诗句入诗,却把诗歌整体统一在“自叹”的情调下,能够灵活运用。诗人与菊花的对照描写,形象,生动,真挚,让人同情。
举一反三
简述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出陇上诸葛妆神”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
(2)他(伽西莫多)想起了副主教对那姑娘的黑夜偷袭。第一次伽西莫多给他帮过忙,第二次阻止过他。他想起成千的细节详情,觉得抢走埃及姑娘的一定是副主教无疑了。
“副主教对那姑娘的黑夜偷袭”指的是哪两件事?请简述。(《巴黎圣母院》)
答()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湖上晚归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功力,请分析。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4分)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半闻横管
南宋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笛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委:落下②金谷:此处代指金人占领下的北方
(1)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描写笛声?请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11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末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结合全诗谈一谈,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