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普希金的诗歌《风暴》,完成25~26题。(10分)风暴你看见那个站在峭岩上的少女吗?穿着白色的衣裳,高临在波涛之上,就是当大海在风暴的烟雾中喧腾,和海岸在嬉

阅读普希金的诗歌《风暴》,完成25~26题。(10分)风暴你看见那个站在峭岩上的少女吗?穿着白色的衣裳,高临在波涛之上,就是当大海在风暴的烟雾中喧腾,和海岸在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普希金的诗歌《风暴》,完成25~26题。(10分)
风暴
你看见那个站在峭岩上的少女吗?
穿着白色的衣裳,高临在波涛之上,
就是当大海在风暴的烟雾中喧腾,
和海岸在嬉戏,
就是当雷电的金光
时时刻刻用赤红的光芒照亮了她,
而风在打击和吹拂
她飘荡着的轻纱的时光?
在风暴的烟雾中的大海,
在闪光中失掉蔚蓝的天空,都是美丽的;
但是相信我吧:就是那个站在峭岩上的少女,
她比波浪、天空和风暴,还更漂亮。                                            
(选自《普希金诗选》,戈宝权 译)
相关链接: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在年轻时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朋友。虽然“十二月革命”最终遭到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但他们的进步思想深深地震撼了普希金。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对当时的革命者产生过巨大影响。
25.“风暴”和“少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寓意?(4分)
26.普希金为什么说“那个站在峭岩上的少女”“比波浪、天空和风暴,还更漂亮”?(6分)
答案
25. “风暴”象征革命浪潮,也可以指沙皇政府对十二月党人疯狂镇压的社会形势;“少女”象征革命者。
4分。“风暴”2分,“少女”2分。
26.诗人塑造的“穿着白色的衣裳,高临在波涛之上”的少女形象原本已让人产生了美丽的想象,后面着力描写的“在风暴的烟雾中喧腾”的波浪、因闪着“金光”的“雷电”而失去蔚蓝的天空以及“打击和吹拂”着她的“风”这些困难和险境并没有吓倒她,使她屈服,反而烘托出她静穆、素洁、勇敢、坚强的形象,使她更美。表达对革命者坚定信念、英勇气概的赞扬之情。
6分。“没有被困难险境吓倒,使她屈服”2分;“静穆、素洁、勇敢、坚强的形象”2分; “赞扬之情”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      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
         、     、     三大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分)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2分)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虞美人·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上片以写景为主。前两句        ▲          。后两句写作者独自倚栏远眺,看到一双燕子在寒冷的晚云下背向而飞。(3分)
(2)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前两句写作者在与朋友离别后郁郁寡欢,借酒销愁,大雪铺满了长安的道路,心中更感孤独凄冷;“雪满长安道”既表明了时令和地点,又渲染了一派冷寂的气氛。后两句               ▲                       。(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
唯有落红官不禁②,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 ①建章:宫殿名。②官不禁:官府没有禁止。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话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4分)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