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1)请以诗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请以诗的第三联为例,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描写清溪风光的。 (2)在诗的结尾,你认为作者创设了一种怎样的境界?诗中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答案
⑴以“明镜”喻清溪,以“屏风”喻群山,舟在江中行,鸟在空中飞,倒映水中,如身临仙境。(4分)⑵①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②清如镜的溪流固然清心,可对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来说仍不免孤寂;猩猩悲切的叫声更渲染了诗人落寞抑郁的情绪。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①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岭:指五岭。作者当时调任潘州南巴,过此岭。②长沙傅: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从全诗看,诗人“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 归园田居(节选) 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荫:_______________ 罗:______________ 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 荷:______________ 荒秽: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4.“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5.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之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师:渔人,此指船夫。②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10.在全诗中,诗歌意象呈现的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 答: 11.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用春色比喻相思有哪些好处? 答: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 菊③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初九重阳节。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③这首《画菊》是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7.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①《菊》: ②《画菊》: 8.简要说明《画菊》诗中以下喻体比喻什么。 ①百花: ②疏篱: ③抱香: ④北风: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东栏梨花②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陂(bēi):积蓄水的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此诗作于作者推行新法失败,退隐闲 居江宁之时。②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徐州任上,距离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尚 有两年。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分) (2)两位作者在各自诗作中寄予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