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 周之琦①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谁与唱消魂?醉中只想懵腾去。席频邀,高轩惯驻,闷来却觅栖鸦语②。城头一角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四川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踏莎行 周之琦① 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谁与唱消魂?醉中只想懵腾去。 席频邀,高轩惯驻,闷来却觅栖鸦语②。城头一角晋阳山,怪他青到无人处。 |
【注】①嘉庆十八年,周之琦曾奉差赴山西。这首词写于此番山西之行。②栖鸦语:谦辞,比喻稚嫩拙劣的文字 (1)上片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结合全词,谈谈“闷来却觅栖鸦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第一问:主客觥筹交错,击鼓赋诗,酒沾衣襟却毫不在意的狂放不羁场面。 第二问:以乐景衬哀景(反衬、对比),热闹狂放的场面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或对官场的厌倦)。 (2)表达了词人对喧闹官场的厌倦,内心倍感孤独冷清,唯有借赋诗来驱遣,嗔怪青翠的苍山,增添了无人作伴的寂寞和惆怅。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
(1)这首诗中哪两个情景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
幽居初夏①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
【注】①这首诗是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1 )诗人写景,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一个“幽”字?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
鹧鸪天 向子諲① |
有怀京师上元②,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③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①向予諲是生活在两朱之交的词人,此词是北宋灭亡之后诗人晚年僻居乡里所作。②元宵节。③彩灯叠成的灯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它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 B.这是一自感旧伤时之作,前七句用流畅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 C.“而今”二宇,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 D.“白发三千丈”一句使用了用典兼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愁绪满怀的词人的自我形象,艺术效果强烈。 2.请概述末句中“愁”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
金桥感事①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②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③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
注:①此诗写于公元891年。公元890年,唐昭宗讨伐北方沙陀族藩镇节度使李克用,三战皆败。李军长驱直入山西地带。 ②“饮马”: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 ③周平王迁都洛阳,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戎人在野外祭祀,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地。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晋国大夫魏绛认为用“和戎”方式解决汉、戎民族矛盾有“五利”,晋悼公采用此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该诗尾联中的景情关系,并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
1.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