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释: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①要尊露天性,顺应自然;
    ②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③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已有所作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卜算子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释】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作为主战派的朱敦儒也加入了南渡的队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本词便是其南渡词之一。②汀(tīnɡ):水边平地,小洲。③矰缴(zēnɡ jiǎo):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词中第一句写的是: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到了风雨的侵袭,行列凌乱,孤雁失群。
B.第二句意思是遭受风雨袭击的旅雁,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
C.第三句旅雁下到寒汀后,苦于没有亲人相伴,孤苦无依。在天上又有矰缴相逼之忧。
D.最后一句:云海茫茫,何处是它的归宿?它只有向天哀鸣,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但又有谁听呢?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词情景交融,景词形象鲜明,情词动人心魄,写旅雁如形目前,写遭际如同己出,不愧为咏物绝唱。
B.词的起句借旅雁南飞,点明地点;借风雨相侵,道出天气,这风雨是实写,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C.“鸥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更显凄凉;“矰缴忧相逼”一句,继上 句“苦难亲”,雪上加霜,由此旅雁孤苦无依的险恶处境可见一斑。
D.结尾续写旅途之远,“云海茫茫”,既指前途茫茫,亦指人海茫茫,一语双关;    “谁听哀鸣急!”一句,闻凄切之音,余苦不尽,得不到温暖和同情。
3.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透过旅雁的形象,你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请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春    阴
[清]史台懋
积阴如梦暗春城,醉拥衾稠睡不成。
芳草隔帘寒色重,落花空院雨声轻。
谁家画阁和云启,野老乌犍破晓耕。
明日新晴山下路,东风纨扇几人行。
  [注]①稠:单被。亦泛指衾被。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春雨绵绵,醉酒而卧仍难以入眠的情状,写出春阴浓重。
B.颔联写芳草、落花、雨声,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环境的特点。
C.颈联写人们打开画阁向外张望,看到了农人们晨起辛勤春耕之景。
D.尾联虚处落笔,想象雨后天晴,山下路边几人沐浴东风踏春之景。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B.词的上片,“多情”二字,总摄全篇。上片四句,从四个并列的层面,抒发不同的情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情震荡。
C.词的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月色淡淡,雁声惊梦,作者难以成眠,相思之情更盛。
D.“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体物写意自然贴切。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金陵驿(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公元1278年,南宋灭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元军攻破口年之多。诗人战败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过金陵,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夕阳下的金陵是荒草芜杂,自己也像孤云一样漂泊无依,从而奠定了全诗悲怆的抒情基调。
B.颌联诗人远望山河风景依旧,近看城郭毁坏、人民离散。对比之下,感情得到进步渲染,主题更加鲜明。
C.颈联中诗人似芦花样苍老,也像失巢的燕子,不知何处安身,拟人化的描写,使诗人的形象更加饱满。
D.这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结构层次分明:前三联写景,层层渲染、蓄势,尾联在此的基础上,转而抒怀。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化作啼鹃带血归”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