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倦夜①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此诗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倦夜①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此诗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②徂(cú):过去;逝。
(1)前三联中,哪些诗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
②颔联“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无。写出夜已深了。
③颈联“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只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露水越来越重,水边栖窗的鸟几,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意对即可)
(2)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玉露凋伤枫树林”一句中“凋伤”一词绝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诗景与情结合尤佳,请你具体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1)~(4)题。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下列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上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下列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4)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曾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伊吕: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②萧曹:萧何和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
(1)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瞻仰成都武侯祠时有所感而写成的。全诗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都是议论。
B.诗人用“终难复”三字突出抒发了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深切叹惋。
C.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与古代名臣的描绘和比较,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胆略和才能。
D.将“汉祚”完尽归于运气,用宿命论观点为诸葛亮的失败作开脱,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但这是不足为训的。
(2)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两首诗,回答(1)、(2)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注],便教莺语太丁宁。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造次:匆忙,仓促。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3)题。(甲)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乙)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甲、乙两首诗,都以_____________为主题。甲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乙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
(2)甲、乙两首诗开头都以景入笔,触景生情,但抒情的风格有别,试加以比较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首诗虽主题相同,但构思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