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DE 2.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2.这首诗的时空转换非常巧妙,试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1、2题。 |
[正富]叨叨令 无名氏 |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_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_____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评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