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问题。陇头吟①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②。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馀战,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问题。陇头吟①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②。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馀战,麾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问题。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陇头吟:乐府旧题,题目一作《边情》。②太白: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预知战事。③典属国: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品位不高。
(1)这首诗层次鲜明,情感富于变化,请你结合前八句诗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用了苏武的典故,在表述中有一处细节极为感人,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②句写长安少年登戍楼观太白,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③④两句笔锋一转,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陇上行人”呜咽的笛声中愁思无限。⑤~⑧句,诗人笔锋又一转,“关西老将”军功累累却沉沦边塞,辛酸满腹,双泪纵横。诗歌层次分明,又转折有力,思想跳跃,情感跌宕起伏,富于变化,令人赞赏。(意对即可)
(2)“节旄落尽”是细节表现。诗歌以此细节来表现苏武对朝廷的忠诚,并借用以苏武的忠诚却任职不高流落异域的不公不幸的人生遭遇揭示出“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此处借典故细节深化了主题,赋予了诗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涵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完成两个小题。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洲治在今四川达县)。当年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
(1)请根据你对该诗歌的理解,完成填空。
  诗的首句“远信入门先有泪”之“泪”应该是______(填写人物)的复杂心情的外化;尾联两句,从人物描写的方法角度考虑,运用了_______描写。
(2)前人评价该诗,有“从形象中见深情,句句是常语,却句句是奇语”之说。请作扼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唐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此诗作于任中。②潇湘:此处指湘江。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湘江女神湘灵善鼓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自励(其二)①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注]①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27年(1901年),时粱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②牖(yǒu):通“诱”,引导。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