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水口行舟 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水口行舟 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8 会考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_________,“试卷”刻画诗人_________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__________之情。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
答案
担忧;即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无限欣喜;借景抒情、对比。(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照、呼应)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1、陶渊明,自号_______,谥号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_________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元曲和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仙吕·后庭花
赵孟頫
清溪一叶舟,
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
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
满头风雨,
戴荷叶归去休。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对下面一首宋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