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筝 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筝 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中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本诗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简析这两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意对即可)
2、“独”字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金陵怀古
王 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惨败。
1.请结合全诗,分析“满月秋”具有哪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请结合艺术手法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平中见奇”是诗人创设诗境的高妙处,请结合诗歌前两句,赏析这一妙处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拟人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以灵性,往往能够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简析诗歌这一手法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来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德潜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表达的境界宜乎“叹为清绝”。这两句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一种清幽之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临 高 台
谢 朓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①这首诗写于荆州,当时诗人为随王萧子隆的文学侍从。 ②绮翼:像鸟羽毛一样薄而美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
1、请简要分析“常”和“孤”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后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