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当他得知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时,他为了报效祖国,放弃即将得到博士学位,当即回国。②他带领研究小组顶烈日、冒风雨勘察森林资源情况。③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迁往甘肃,进行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④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此外,他还谢绝了巨额酬金。
解析
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一语,在文本和“相关链接”中筛选有关信息,然后分条作答。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举一反三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小题1: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
B.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
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或藉山水以体道,或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可见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对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创作有影响。
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国殇高处葬,梅庭寓此身
——追怀于右任
1949年11月29日,于右任被迫飞往台湾。飞机呼啸上天的一刹那,大陆便在于右任难以割舍的目光里,定格成一个美丽凄婉、遥不可及的背景,永远也不得亲近了。
于右任来台后婉拒了蒋介石给他准备的花园洋房,住进了一所普通公寓——“梅庭”。这是他长年避暑之地,更是避寿、避官说之地。他过寿时,成千上万的人来祝贺,他不胜其扰,过年也是。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经常遭遇各种请托之人,居此亦是为避官说。今日“梅庭”是于右任在台生活唯一留存的居所。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原名伯循,一字诱人,后因有感于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欺凌践踏,遂取谐音“右任”为名。“任”从“衽”字而来,“披发左衽”系受异族统治的象征,而“右衽”则暗含不愿臣服屈辱之志。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于右任致信巡抚要其刺***慈禧,他出版了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对清朝末世嬉笑怒骂,极尽冷嘲热讽。遭通缉后流亡上海,得震旦学院院长马相伯庇护,入震旦公学,加入光复会。翌年,与马相伯共同创办复旦公学,于右任建议校名取“复旦”二字,有不忘震旦及复兴中华之意,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1922年,他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他有关系。
1906年11月13日,于右任与孙逸仙于东京会晤,加入同盟会。1907年,他在上海首创《神州日报》。1909年3月,又创《民呼日报》,因抨击时政入狱,后获释。同年8月20日再创办第三份报纸《民吁日报》,因揭发日本暴行而被查封,并再度入狱。1910年9月,愈挫愈勇的他又创《民立报》,《民立报》社是同盟会总部的联络、指挥机构,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这些都是民国最早期的报纸,而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中国)整个百年报业史”。
于右任一生写诗、词1200多首。其内容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危为念,极少花前月下之音,断无无病***之句,诗品之高,无人企及。1945年10月,国共两党谈判,于右任设宴招待***,席间两位纵论诗词。于右任由衷赞叹说:“毛先生真乃千古奇才一代伟人啊,特别是《沁园春·雪》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可谓神来之笔,读后直让人感奋不已!”***称赞于右任说:“当年右公所写《天净沙》结尾‘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更发人深思啊!”言毕,二人抚掌大笑。
他精于笔法而以稚拙简漫出之,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甚深,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世人称为“于草”,笔走龙蛇,大气磅礴,雄健雅致兼而有之。作品之多,当代无双。求墨宝者众,他从不计较高低贵贱,对清贫之士更分文不取。其《标准草书千字文》风行一时,他也不取一文稿酬。很多人假借其大名,卖字求生,于右任特意关照副官:“不要以我‘院长’的名义去为难他们。”一代文豪林语堂曾评价说:“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
现在其书法作品飙升到天价,但历任要职50多载的于右任,生活节俭,别无长物。去世后留下的保险箱里只有一张为儿子出国读书向别人借钱的借据,果真是一介“落落乾坤大布衣”。
于右任生性豪爽,遇到借钱者,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平时也好客,也接济一些比他更穷的人。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受的于右任每到月末,生活便捉襟见肘,有时还要靠借贷度日。他却说:“穷,是我的光荣。”
于右任厚承中华传统文化,他常说“静能藏神,躁则消神”。其健身方法也是中华传统的“八段锦”。他每天下午练习一遍,对养生和书法都十分有益。
每当有人问及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1962年1月12日,预感来日无多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1月22日,于右任又怆然而记:“葬我于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山要最高者。”1月24日,于右任一气呵成写下了那首令人荡气回肠、一咏三叹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思亲思乡,声声如杜鹃啼血。两年后,于右任带着对故乡的不舍与依恋抱憾离世,享年86岁。
遵从于右任遗愿,其安葬地设在台北最高处的观音山巅。在这里,于右任面朝西北,可以永远眺望着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而融于溪光山色间的“梅庭”,花木扶疏,正在向世人娓娓诉说着已然飘逝的如烟往事。
注:①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出自“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八九”代指不如意事,“一二”代指如意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于右任婉拒蒋介石为他准备的花园洋房,可以看出他生性淡泊、不慕富贵,也委婉表达了他和蒋的政见不合。
B.本文讲述于右任在多个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同时突出其内在精神品质,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可敬可叹的长者、名士形象。
C.1962年,80多岁高龄的于右任写下《望大陆》一诗,一咏三叹,其情悲切,似乎已经预感到有生之年无法回到大陆,此后又多次表示出葬于山之最高处的意愿。
D.客厅的一副对联体现出了于右任简单素朴的生存哲学:不因强求完美而被***窒息了心智。从中可见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参悟之深。
E.本文语言工整严谨、含蓄深沉,多处引用传主的话和其他人的评价,大致以时间为序展开,记叙了于右任从求学、为官,直到离世的饱经沧桑、成就卓然的一生。
小题2:于右任哪些可贵品质令人感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于右任一生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于右任说:“穷,是我的光荣。”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语的认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骨头对自身的保护全靠包裹在它外面的肌肉和皮肤,骨头对自身的保护则无能为力。而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证实,已往人们对骨头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导致人们完全低估了骨头的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发现,在外来的冲击面前,人类的骨头也会施展自己的惊人秘技。骨头不但防卫有法,而且疗伤有术。
研究人员的这个发现得益于此前其他科学家的一个新奇发现。6年前,科学家研究鲍鱼壳的时候发现了隐藏在里面的“分子减震器”,这是一种能够将生物矿化结构紧密粘合的胶,由于它的存在,使得鲍鱼壳具有一定的弹性,相应地也增强了它的抗冲击能力。当时,科学家猜测,人类的骨头里可能也有这种“分子减震器”,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发现它的踪影。
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在人体骨骼中还真的发现了人类骨头里的“分子减震器”。研究发现,人的骨头里的胶原纤维和其表面覆盖的仅有一层几个原子厚度的骨盐结晶,能起一定的抗震作用,而把骨盐结晶与胶原纤维连接在一起的是一种胶,这种胶的作用原理与科学家以往在鲍鱼壳中发现的物质相同。这种胶含有能够隐藏自身长度的结合键,这使得这种特殊生物胶拥有了粘连性和一定的弹性。在骨骼受到应力的时候,它们可以舒展开来,以帮助骨骼减少震动的冲击;而当应力解除时,它们又会像弹簧那样,重新盘绕成原来的结构。这种特殊的生物胶分子在骨头里面确实能发挥出色的减震作用,所以它是名副其实的“分子减震器”。通过高清晰度的摄像仪,研究人员还拍摄到了这种性能奇特的胶和其自身的缠绕结构图像。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胶的作用并不仅仅提供给健康的骨骼较大的弹性和抗骨折能力,实际上在因骨骼受伤形成细小的裂纹之后,它还能很快帮助其修复裂纹。胶的修复方法主要是发挥自己的粘连特性,把裂纹重新聚合在一起,就像是人们给断裂的骨头打上石膏那样帮助裂纹康复。
也就是说,人体骨头里的这种特殊的生物胶就是骨头的防身“密器”,骨头的惊人秘技全是靠它施展出来的。
接下来,研究人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或在患某些特定疾病时,或在骨头受伤的情况下,这种分子胶是如何发生改变或被耗尽的。如果找到答案,人们就可以找到保护骨骼不发生破坏性改变的方法,甚至能逆转骨骼的破坏性生成改变,生物胶将是未来治疗骨骼疾病的重要武器,对于骨折、骨头老化的防治,对促进骨头健康发育,都会提供一系列全新的方法。
小题1:下列对“分子减震器”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子减震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矿化结构紧密粘合起来的生物胶,它是科学家在研究鲍鱼壳的时候发现的。
B.人类骨头里的“分子减震器”能将胶原纤维和骨盐结晶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震作用。
C.“分子减震器”不但能给所有的骨骼提供较大的弹性和抗骨折能力,而且能在骨骼受伤形成细小的裂纹后,帮助修复裂纹。
D.“分子减震器”这种特殊的生物胶之所以拥有粘连性和一定的弹性,是因为它含有能够隐藏自身长度的结合键。
小题2: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前人们认为骨头对自身的保护没有有效的办法,但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将改变这一观点。
B.在鲍鱼壳上发现生物胶的时候,科学家就推测人类的骨头里也肯定有这种生物胶。
C.生物胶的结构呈缠绕状,当受到外力冲击时,它会像弹簧那样盘绕起来从而保护自己。
D.生物胶修复受伤骨骼的主要办法是利用自己的粘连性,把裂纹聚合起来并使之长出新的骨骼。
小题3: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研究鲍鱼壳时获得的结论为后来研究人员的新发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B.如果没有生物胶,鲍鱼壳就没有一定的弹性,其抗冲击能力也将减弱。
C.骨头的惊人秘技全是靠骨头的防身“密器”即一种特殊的生物胶施展出来的。
D.一旦找到生物胶发生改变或被耗尽的答案,就会给医学界带来治疗方法的全面革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想让他看看母亲的眼睛
迈克被打伤的消息传过来时,母亲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想起了昨天夜晚的那个噩梦:阴沉的天气,街道上的行人都是一张张灰色的面孔。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她猛然间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往日一脸朝气的儿子此刻只有满身的鲜血,在路面上扭曲着挣扎,嘴里有气无力地***着。她想跑过去,可是腿怎么也抬不起来,像灌了满满的铅;她想要大声呼喊,想向所有的人大呼救命,然而她嘴巴张得很大,几乎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可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也没有一个人愿意搭理她。路人全都行色匆匆,都在心无旁骛地赶自己的路……
她的脑子里很乱很乱,像一堆乱麻毫无头绪,又像无数的蚂蚁爬来爬去。这群蚂蚁一边喧嚣地叫着.一边急促地爬行。爬得她心慌意乱,爬得她步履蹒跚,爬得她上气不接下气。一向十分健康的她没有想到到了紧要时刻,才发现自己竟然如此虚弱……
速迷糊糊之中,她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赶到医院的。在急诊室的门口,一位面容枯槁的女士拦住了她的去路,战战兢兢地问道:“请问,您是迈克的母亲吗?”等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她的神色更加惶然,声音更加低沉,卑怯地说:“真是对不起,是我的儿子约翰打伤了您儿子。据说伤得很重,医生正在抢救……而且,约翰也很愧疚,他吃了几十片安眠药,试图自***,好在被他的一位老师发现了,现在也正在抢救……真是对不起,我不知道说什幺好,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您……”
迈克的母亲不久就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送迈克来医院的老师告诉她的。那天,迈克和他的几位好朋友一起去盲人学校搞一个心理测试。原本他们对那所盲人学枝的孩子非常熟悉,迈克和朋友们经常去那里帮忙,也在那里交了不少的朋友。可是,就在那次测试的过程中,迈克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和一个6岁时因患眼疾而失明的学生约翰发生了口角。两个人刚开始只是争执了几句,可是后来都越来越生气,脾气都很暴躁的他们居然厮打了起来。盲眼的约翰不知道从哪里摸索到了一根木棒,气急之中不知轻重地把木棒抡到了迈克的脑袋上……
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空气似乎凝滞了,没有人说一句话,只听到窗外不规则的交通工具的噪声时不时地传过来,击打着人们的耳膜,也击打着所有人的心灵。一位护士破门而入.大家都吓了一大跳,那位护士激动地说:“上帝保佑,约翰脱险了,而且医生说,如果有人愿意捐献眼角膜给他,他的眼睛还可以复明呢……”
不少人松动了一下椅子,但是依然没有人说话,他们在等待,在等待另外一个孩子的消息……又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位护士抱着沉重的脚步赶过来,对迈克的母亲说:“老人家,真的对不起,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我们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没能将您的儿子从死神那儿抢夺过来……夫人,请您保重,也让我们为您的儿子祈祷,让他在天国过得好一些……”迈克的母亲再也抑制不住早已盈满眼眶的泪水,簌簌地落下来。“我苦命的孩子”,她叹息着,低泣着,幽怨而衷伤的眼神让人们情不自禁也湿了眼圈,所有的人都垂下了眼,沉默着……
又过了几个小时,医院的主管人员向迈克的母亲询问她儿子遗体的处理办法。地思索了片刻,而后满含着悲伤说:“我想这样更好一些?将迈克的眼角膜移植给约翰吧。”主管人员一时愣住了,他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极力睁大眼睛打量着这位妇人,迷惑不解地问:“您说什么?请再重复一遍好吗?”
“将我儿子的眼角膜移植给约翰,我已经决定了!“她加重了语气,一字一顿地说。这时,主管人员才发现这住妇人的眼睛中除了泪水之外.更有一些坚定得让人不可置疑的东西。
一星期后,眼角膜移植手术成功了,约翰又恢复了光明。一时间,迈克的母素以德报怨的故事轰动了整座城市,许多家媒体争相对速件事情加以报道。人们盛赞这住母亲的宽容与大度,她不计前嫌的行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都对这位伟大的母亲充满了敬佩与感动……
人们不厌其烦地看电视台的采访节目。其中最为感人的一个细节是这样的。记者问:“尊敬的夫人,是什么力量让您做出了如此伟大的决定,把自己儿子的眼角膜献给了伤害他的孩子呢?”
这位母亲犹豫了一会儿,方才缓缓说道:“是因为约翰的母亲,一位像我一样爱着儿子的母亲!事故发生之后,她找到我,尽管没有说几句话,但她的焦虑、愧疚、担心、无奈,还有期待与希望,全都透过她的眼睛表现了出来。她衰老的眼睛,她关切的眼睛,她负疚的眼睛……她渴望自己儿子平安,也渴望我的儿子平安的心情,透过那双眼睛已经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她即使不说一句话,我也明白她的心情,我为那双眼睛而感动,而震撼,我也想让约翰看看他母亲的那双眼睛……”
电视台的记者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眼睛里分明泛起了点点泪花,而台下的观众,早已是泪眼婆娑,唏嘘一片了…… .
(选自2014年第3期《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二段写像有一群蚂蚁在迈克母亲的头脑中喧叫,爬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概括迈克母亲的形象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有人认为迈克母亲的行为过于高尚无私,不够真实、不合情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一向十分健康的迈克母亲,梦到被打得浑身是血的儿子时,既不能很快跑向儿子又不能向所有人呼救,这正表现了迈克母亲无奈的一面。
B.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出了两位截然不同的母亲,迈克母亲伟大无私,约翰母亲则有些冷漠自私。
C.将儿子的眼角膜献给了伤害自己儿子的约翰,可以想象迈克母亲做出这一决定,一定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D.迈克母亲捐出迈克的眼角膜给约翰,使人们对这位伟大的母亲充满了敬佩与感动,作者借此突出了文章无私奉献的主题。
E.约翰母亲的眼睛感动了迈克的母亲,所以迈克的母亲希望约翰看到他母亲的眼睛,理解母亲的心,明白母亲的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