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7分)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严欣久一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7分)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严欣久一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7分)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 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到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瑗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
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见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在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诸事之后,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一方面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写出了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仅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参加过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
E.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所记叙的传主事迹也是发生在院子里,标题在结构上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小题2:从文本看,杨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8分)
小题3:这篇传记选材独特,作者没有介绍传主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而是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请结合本文,谈谈“读书精神”对你的启示。(8分)
答案

小题1:AD
小题2:(8分)答出其中四条即得满分
(1)淡泊名利,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拒绝采访”一事)
(2)注重礼尚往来(“回送礼物”一事)
(3)守信,说了的事一定做好(“看望学友”一事)
(4)对生死豁达(“活那么久太苦”一事)
(5)有爱心(“喜爱小孩,捐钱”一事)
(6)爱读书(“一星期不读书白活”一事)
(7)有公益心(“给绿化员工建议”一事)
(8)平易近人(“给绿化员工建议”一事)
小题3:(6分)以小见大(2分)。 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写出了杨绛的人格魅力(2分),具有真实性,给人亲切感,吸引读者阅读。(2分)。
小题4:(8分)①杨绛身上所体现出的读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2分)③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2分)④捐出毕生积蓄,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可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本的内容。A项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D项不是参加而是“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所以选A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分析杨绛的人格魅力,其实就是分析杨绛的形象。可从文本中找出杨绛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语句中筛选概括即可。如第一段“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谢绝采访一事表现了杨绛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该题实际上是考查选材在传记文学中的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材料所表现的传主精神品格、材料给读者的印象等角度分析作答。传记选取的材料虽是一些生活小事,却表现出了杨绛的人格魅力,自然起着以小见大的作用。在传记文本中,选取生活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事,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首先从传记文本中概括出杨绛有哪些读书精神,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等。然后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对读书精神的感悟和理解,举出一两个具体事例,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识分子与传统
郑也夫
时下,“知识分子”与“传统”成了两个热门话题。前者往往被看作是变革的生力军。即使像《知识分子与传统》这本书作者之一,稳健的学者艾森斯塔特,虽认为知识分子“并不一定是这种变革运动的惟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领导者,‘却也以为’他们是变革催化剂的最主要储库”。而后者——传统,被时下相当多的人们视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和凶恶敌人。纪录片《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作者坦率地承认,《河殇》的轰动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实际上说明了:举国上下的反传统心态,就是反传统的先锋作家们也不曾料到的。
可见,与“知识分子”连在一起的似乎应当是“反传统”。这两个词似乎天然地两位一体。打开近现代历史:培根、笛卡尔、卢梭、圣西门、马克思、尼采、萨特,反传统的大知识分子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很难找到近现代历史上的哪位大知识分子没有一点反传统味道。因此,“反传统”几乎成了“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也因此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社会思想史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迄今其关注的中心是作为现有制度的批判者、作为其潜在的或实际的反对者、作为改革者和革命者、作为社会和文化方向开拓者和反传统的开创者的那个知识分子。”以至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但是《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几位作者却一致地认为:反传统并不是知识分子的标志,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反传统的。
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以罕见的沉静独立的心态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今天大约不会有人说梁漱溟不是知识分子。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与他少年时代的同窗、西方文化的叛逆者萨特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他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晚年相逢时倒是阿隆更像一个胜利者。能说这位传统捍卫者不是知识分子么?
即使从一个严格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看,这两位传统的捍卫者也显然当在其中。
中国改革思想的最充分阐发者和积极鼓吹者是知识分子。而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说到底是一种回归传统,回到有过二千年实践经验的个体经营中去。诚然,改革的内容中还有很多非传统的新内容,但理性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毕竟要人们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至少在实践上。就改革的最主要目标——重新建构所有制来看,也显然是放弃和否定了建国后浪漫主义和反传统思潮指导下的实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保守主义重新高涨的时代。始于卢梭——马克思的浪漫、激进、反传统的思潮不会随着其后辈实践家的失败而葬送,他们在思想上的价值是永存的。但今天的世界,至少是东方,又开始重现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私有制以及分配不均等的必要性,及与之相伴的对人性的保守主义认识。而推动当代保守主义思潮复兴的无疑是堪称“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们。
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不可缺少的一个属性是理性和批判精神。理性意味着在判断上不屈从神启,也不屈从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一个特定身份的人还是一种舆论、一股思潮.也无论这股思潮是传统的还是反传统的。批判精神的对象也绝不限于传统,反传统的东西也同样是怀疑和批判的对象。特别是当代反传统思想成为一股大潮后裹挟进了那么多非理性的、情感的、情绪发泄的成分,它就当然也将成为理性精神的批判对象。因此,简单化的“站队”——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不是判定知识分子的标准,而要看你这种立场的由来:是理性判断,是情绪所致,还是潮流裹挟。正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知识分子总是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创造一个传统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的社会。而实际上,批判既可以表现为对传统、观念、信仰及权威的拒斥,也可以表现为对它们的赞同和接受。”
(节选自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学者艾森斯塔特一方面表达了对于知识分子效能的怀疑,另一方面也肯定了知识分子必定会起作用。
B.《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播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表明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着反传统心态。
C.大知识分子身上都拥有反传统的味道,因此“反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
D.西方保守主义者由于受到主流价值观的保护,在与西方文化叛逆者的对峙中往往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E.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这证明至少在实践层面上要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知识分子理性”的一项是                            (3分)   
A.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
B.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新探讨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
D.以简单化的“站队”为标准判定知识分子是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
小题3: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小题4:“五四”时期。既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反传统口号,也存在着梁漱溟对优良传统的发掘与发扬。请根据文意对此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友
聂鑫森
无论是见面交谈,还是打电话问候,他们都称对方为“书友”。 两人都喜欢读书、藏书,还著书立说。
叫舒予的五十有一,是潭城社科院古典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中等个子,稍胖,面白无须,走路不急不慢,性子好得出奇。
叫殳役的和他同年,是湘江大学中文系的“博导”,教的是古典文献的校勘。也是中等个,精干单瘦,下巴蓄着短须,却粗喉咙大嗓子,很容易激动。
同居一城,又有相同的喜好,所以数年来交谊弥重。就藏书而言,他们都有相当的规模,当然是新版书多。但也各有不少镇库之宝——古版线装书,都轻易不肯示人。
他们原本和善的关系,忽然紧张起来。中秋节之夜,市里发请柬,请一些学术界的大腕,在雨湖公园的湖心岛小酌赏月。舒予和殳役特意互邀,坐在同一张桌子边。桌上摆着月饼及几个佐酒的冷盘,白酒是茅台,红酒是山东青岛的葡萄干红。
皓月当空,湖光耀金,秋风送爽,水气氲氤。他们喝着酒,谈着书的话题,酒力渐渐在全身流转开来。
殳役问:“书友,你此生访书可有憾事?”
舒予说:“有啊。家传《经进周昙咏史诗》,为唐代周昙所著,是进奉给皇上的,共有七言绝句二百零三首,每首题下注出大意,诗下引史事,而间杂已意加以论评,谓之‘讲话’,此为当时一种体式。有宋刻三卷本传世,我家只一卷和二卷,缺第三卷。我父亲生前搜寻未果,我又找了多年,仍然无法补齐。”
殳役酒兴正酣,说:“我家却有第三卷,纸张精美,是福建刻印的,应为宋之佳本……”说了一半,他忙刹住话,猛猛地喝了一口酒。
舒予的嘴惊得半晌也合不拢,然后低声问:“书友,可否割爱?价由你定。”
“不!绝不!先父为购置它,跌伤过一只手。”殳役回答得斩钉截铁。
子夜时分,赏月会结束。他们默默地挥挥手,各自乘安排好的小车回家去。这一夜,他们在各自的书房里,一直坐到天亮。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互相再不打电话,也避免任何可以碰面的机会。殳役为自己的酒后失言而忏悔不已,若不说出家有此书的第三卷,就不会导致舒予的急于购置,一切便会怡然如昔。可他有难言的苦衷。1948年冬,父亲闻长沙一个书商手上有此书的第三卷,便乘火车去购买。下火车时,因站台结冰不慎跌倒,左手骨折,硬是忍痛把书购回。到殳役长大后,父亲专门说到此事,嘱他若能找到一卷和二卷,则为殳家之幸,也是此书之幸。殳役如将其散出,便是有违父命,则为不孝。若是别的书,殳役绝不会这样。他听城中一家经营古旧书店的老板偶尔谈到,舒予曾打听过可有宋刻汤汉注陶渊明诗的古本,便推断舒予家应有宋刻《陶渊明集》,而缺少与之称为双璧的汤汉注陶诗宋刻本。此书他家却有,但舒予并没有向他提起过,当然他就不能慨然出让了。
舒予也很后悔那晚贸然开口索购,这不是要夺人所爱吗?他在没事时,总会从书柜中搬出一个楠木书匣,戴上白而薄的手套,从里面拿出两卷《经进周昙咏史诗》,小心地翻看。楠木匣是父亲得到这两卷本后,特意请人做的,里面的空间可放下三卷本。一套书未齐备,如一家人之离散各处,不能团圆是一大憾事。舒予想:我们二人爱书、藏书,是为了读书、研书,而不是以占有为乐。若都不肯忍痛割爱,则此书永远不得团圆。他决定连匣带书,慷慨赠予殳役!
星期天的上午,舒予携书去了殳家。
当舒予说明来意,殳役先是发愣,继而是又惊又喜,最后泪流满面。他寻出第三卷,小心地放进书匣里,再把书匣摆在父亲的遗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哽咽着说:“爹啊,书友助我完成了您的心愿,您可以再无牵挂了。”又转过身向舒予鞠躬致谢,然后说:“古人云,有来无往非礼也。书友家中可藏有宋刻本《陶渊明诗》?”
“是。”
“一直想寻访宋刻汤汉注陶诗的古本?”
“想了多少年了。”
“这就好,我家有!且赠书友以藏。”
舒予蓦地站起来,说:“我先去净手,我们再一起去把它‘请’出来。”
半年后,他们仿佛心有灵犀,虽未相约,做法却惊人的相似。舒予将家藏的古本书,全数捐赠给殳役供职的湘江大学图书馆。殳役也把家藏的古本书,全部捐赠给舒予供职的潭城社科院图书馆。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文中两位“书友”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两位书友将家藏的古本书全都捐赠给图书馆,请结合文本对二人做出这一行为的原因加以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重返报界显雄风
1895年创刊的《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份报纸,由康有为出资创办,梁启超、麦孟华负责编辑。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开始了他新的办报历程。
《清议报》于1898年12月23日,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以介绍民主自由、传播西方先进文化,而成为中国报界的先锋。《清议报》将“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作为新的办报特色,以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传播中华固有之文明、启迪人民心智为己任。梁启超规定该报以维持中国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增长中国人的学识、发明东亚学术为宗旨,“陈宇内之大势,唤东方之顽梦”,此时的《清议报》成了刺向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尖刀利刃。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第100号发行,梁启超等在报馆举行了百号纪念仪式,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简直是一种怪闻。当时的中国以保守闻于天下,向来无所谓祝典,使得“前无古人”的功绩流离于历史之外,有赞叹而无继述,有率循而无扩充,有考据而无纪念。三年来,《清议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1899年的火灾,1900年的低迷,还有清政府时时刻刻的压制。可以说,《清议报》在坎坷中一路蹒跚走到今天,浸满了梁启超和报社同仁的汗水和心血。在百号发行的日子里,梁启超将这一切记录在中国救亡史的一页里,开创了报界的又一先河。
这时的中国国内刚刚经历了战火,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逃亡,千年古城被清洗一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8月,与列强签订和约,中国完全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社会上要求变法自强的呼声越来越高,清廷为了敷衍外界,数下维新上谕,屡次接见外宾,维新的空气表面上日益蓬勃起来。这时,文化思想界也掀起了改革风潮,以适应运动发展的需要。梁启超也在这一时期创办广智书局,约请中国留学生翻译大量西方文献资料出版,供中国学者研究使用。
《清议报》被迫停刊。但由于学术界掀起了维新热潮,梁启超为了指导运动的发展,又竭尽全力创办《新民丛报》,使其成为学术界的一面新旗帜。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刊,每月1日、15日发行,社址在横滨山下町152番,所需款项均借自广智书局。
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报社无非是上书改革言论,翻译西文书籍,并且记事繁琐,编辑混杂无绪,管理混乱,犹如一乳牙幼儿四处涂鸦。鉴于此梁启超将《新民丛报》作为引导报界新气象的武器。形式上,《新民丛报》采用西式装订法,一改中国古老的线装书式,封面为套色的中国地图。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导,以政论为辅从,在介绍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注重向国人描绘新中国、新世界的蓝图,激发广大民众潜在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新民丛报》都是新的。梁启超在上面发表的名篇《新民说》成为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宣言书,长久地影响当时的中国社会。
梁启超为了宣传西学,大量购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使其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指导。他认为,“有新学术,然后有新道德,新政治,新技艺,新器物,有此数者,然后有新中国,新世界”。 大量西方著作的引进使得孟德斯鸠、卢梭、伯伦知理、边沁等西方学术巨人踏进了中国,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启蒙火种。梁启超以法国伏尔泰、俄国托尔斯泰、日本的福泽谕吉为榜样,如饥似渴地阅读移植西方学术理论,以服务于自己的祖国。
《新民丛报》的发展突飞猛进,很快轰动于海内外。梁启超顿时忙碌起来,为了更好地投入到报社工作,梁启超每日奋笔疾书,时常每天写字五千余,甚至连自己三十岁生日也在前往东海道的汽车上度过。梁启超文思泉涌,感情激荡,《新民说》、《新史学》等作品陆续面世,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惊心动魄的文界“飓风”。 《新民丛报》出版后立即引起抢购热潮,发行万余份,还完全不能满足需求,社会上翻印成风,“清廷虽严禁不能遏”。
《新民丛报》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而作为它的实际领导人的梁启超也成为了公认的“执中国舆论界之牛耳者”,这对于一个常年客居海外的人来说,不可不为一个奇迹。
(选自袁咏红《梁启超图传》)
小题1:广智书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起来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以“一乳牙幼儿四处涂鸦”为喻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为什么梁启超能够在当时的中国舆论界居领导地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施爱东说。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认为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认祖归宗的纽带。
B.从节日内容上来说,清明节的祭祀、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C.唐代之前,寒食节与清明节两个节日前后相继,虽然主题不同,但二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D.入宋后,由于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人们只过清明节。
E.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的祭祀向世俗的娱乐转化的趋向。
小题2:下列表述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寒食节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相关,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B.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是前者怀旧悼亡,属于阴;后者求新护生,属于阳。一息一生,密切配合。
C.清明节从文化角度来看,是中国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孝文化等内容的体现,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不管清明节如何演变,追悼与祭祀都是其最重要的内容,而这正是清明节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清明节是一个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4分)
小题4:有人说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较好地体现了本文作者的观点,请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月球的行李
【菲律宾】迪恩·佛朗西斯
萨米闭着眼睛,瘦小的肩膀斜靠在枕头上。
“萨米?”我轻轻地敲了敲她的房门,“你睡了没?”她猛地睁开眼睛,笑容满面地说:“爸爸,如果我睡着了你就没法叫醒我了。”我笑着点头,坐到了她的床边:“你该睡觉了。明天是个大日子。”“我知道,”她轻轻叹一口气,答道,“但我还能听个故事,对吧?”她眨了眨棕色的眼睛,一下,两下。“可是,小宝贝,”我有些无奈地说,“我的故事都讲完了啊。”“今晚再讲一个吧,爸爸,”她打了一个哈欠,“讲完我就睡。”
“好吧,让我去拿本书。”自从她七岁生日之后,过去的六个月里,我们几乎在故事里周游了整个世界,通过我在网上给她订购的那本厚厚的精装故事书。“现在,我们到哪里了,宝贝?”“中国。”她说,“我们已经读了灯笼还有渔夫的故事,还有长城的故事——那个很棒。”
我找到那一章。“是啊,”我一边看着插图,一边说,“我们可以去另一个国家了。”“不,爸爸,”她说,“先别离开中国。下一个故事是什么?”“是《公主和月亮》。”我给她看那幅插图:一个公主还有一艘似乎用烟花作动力装备的火箭船。“看着不错。”她在床上挪了挪位置,躺好,微微眯着眼睛——这是让我开讲的暗示。
给萨米讲故事是我一天中最爱做的事情之一。我清了清喉咙开始讲了,现在我的角色是那个任性的想要到月亮上去的公主的父亲。我指示宫廷的专家去劝她,说那种旅行是不可能的,去月亮需要带很多东西,而且月亮上也不适合一个小女孩居住,更别提一个帝国的公主了。
我告诉萨米,公主气急败坏地跺着脚又哭又闹,最后,国王屈服了,火箭船被造了出来,用爆竹作动力——就像插图上画的。公主高兴极了,她大声喊道:“我成功了,爸爸。”
我列出了所有需要的东西,上佳的食品和最好的衣服,各种器具摆设:新鲜蔬菜,时新水果,美味的糕点;整箱整箱的礼服和蚕丝被子,甚至还有阳伞、扇子和手帕应有尽有。为了防止公主在月亮上无聊,还安排了很多侍从,有乐师、驯马师、说书人、杂耍艺人等。一大批武士咬着牙一箱箱不断地往船上搬着。
但等这些东西都塞进小火箭船后,却没有地方留给公主了。所以国王最后不得不断然下令,取消了这次危险的旅行,以免悲剧收场。
萨米撇了撇小嘴:“真是个蠢女孩。”“为什么?”我把书合上,放到床头橱上,问道。“嗯,她带的东西太多了。”萨米很肯定地说,“如果是我,就只带最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来列个清单吧,爸爸,只列最重要的。你写你的,我写我的。”
“我们明天从医院回来就写,好吗?”
“好的。”她皱了下眉但随即就开心地笑了。“我爱你,爸爸。”
“我也爱你,萨米。”我亲了她三下,脸蛋两边各一下,额头一下。我看着我的小勇士和小女儿进入了梦乡。希望她有地球上最甜美的梦。
医生说要做更多检查,估计我们至少要连续四昼夜留在医院。两周后,检查结果说癌症回来了,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她会好起来的,因为她是萨米。因为她是我的女儿。因为我相信她的毅力,她一直很坚强,我的小斗士。她比我知道的任何孩子都要坚强。
我最后一次看见萨米时,她的呼吸很缓慢,已经不能睁开眼睛了。我坐在她身边给她讲每个我记得的故事,所有她喜欢的和所有她可能并不是真喜欢的。我无法停止,也不想停下来。我像个要溺死的人,因为这打击来得太过沉重,太过真实,太过迅速了。
感觉房子空落落的。我在心里想象着她还在餐厅看电视,或在楼上看书,或在卧室刷牙。我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睡觉。整天都在睡觉。直到毫无睡意。
我上楼站在她的卧室门外。我握门把的手颤抖着。让她在屋里吧,让她在床上吧,让她的小脚温暖地裹在毯子里。让她睡着,或让她醒着,让她在吧。
她不在。
我不知道我在她的床边坐了多久,我感觉我内心的空虚在不断膨胀。我把脸埋进她的枕头里。我看到放在床头橱的那本厚书,便拿了起来。有一张纸条夹在书里,在中国部分的那个故事——《公主和月亮》那一页。那是一张清单。我尽力地读着上面的那一行字,直到我的视线完全模糊。
去月亮要带的重要物品:1.爸爸;2.空气;3.宇航服。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小题1:请分点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小题2:本文以“去月球的行李”为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小说中的萨米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概括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