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靠父子相传。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靠父子相传。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靠父子相传。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家学的影响。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但是班固的父亲班彪首先写了几十篇,然后班固接着写,班固没有写完,坐牢死了,他的妹妹班昭接着写。所以,《汉书》实际上经过了班彪、班固、班昭之手才最后完成。
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唐宋八大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苏洵、苏辙、苏轼,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
很多家族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教育子女的格言,叫家训。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到今天,《颜氏家训》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
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祖父和父亲是史官,儿孙就继续做史官;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祖父和父亲是中医,儿孙往往也继承医学传统。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是,唯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农经济形成极其浓厚的家庭观念;第二,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第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及的。
中国古代的家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钱学森在回想他的童年的时候说过,他四岁开始,每天都要站在家长面前背书。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好得很,就是从小背出来的。古代孩子从小背什么书?《论语》、《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周礼》、《礼记》等。
第二种家学是请个老师上门来教自己的孩子。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老爷请了一个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他唯一的女儿杜丽娘。但这种家学往往为官宦人家、富商所用,他们有钱请得起老师。
当然,在中国古代,最能请得起家教的人是皇帝。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多数王朝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比如刘邦,他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只有《大风歌》和《鸿鹄歌》;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刘邦对儿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他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先生,叫叔孙通,做太子太傅来教他的儿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开始办学。刘禹锡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王导;谢,谢安。他们的家族是两个最有实力的北方大家族,东晋时期,这两大家族扶持了一代王朝。这些大家族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不仅收本姓人,外姓人也可以来上学,这些家学在中国古代非常兴盛。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5期)
小题1:下列对于家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家业能够代代相传,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家学的兴盛,如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
B.中国古代的史官要靠父子相传才能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而这些是史官必须具有的知识,所以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
C.《史记》和《汉书》的编写,都是家学传统的具体体现,《史记》是司马迁父子两代人完成的,《汉书》是班固及其父亲、妹妹共同完成的。
D.中国历史上一家都是大文豪的比比皆是,如“三苏”“三曹”、王羲之父子、蔡邕父女等,说明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形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家学内容之一,像钱学森他们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很好,就是从小背出来的。
B.家训是教育子女的格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一直到今天,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
C.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能请得起家教的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的子孙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D.家庭观念、儒家思想、对读书的重视等原因,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在世界上独有的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家族的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家学传统中的父子,甚至是祖孙几代都会从事一种职业或研究。
B.中国古代的家学主要表现在官宦、富商等有钱人家,他们或是由家长对孩子启蒙教育,或是请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自己的孩子。
C.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才出现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也才开始办学;此前,家族观念并不很强,也无家族办学的先例。
D.魏晋南北朝之后,有实力的大家族都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使得家学更加兴盛。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一家都是大文豪的比比皆是”后面列举“王羲之父子”,错误,二人是书法家,不是大文豪,选项无中生有。
小题2:
试题分析:原文只是说“皇帝是最能请得起家教的人”,“他们的子孙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文中没有依据,选项无中生有。
小题3: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家学主要表现在官宦、富商等有钱人家”文中没有依据,另外,原文中只是说第二种情况是有钱人的做法,没有说家长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也是有钱人的做法。选项无中生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 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并留校的,但是后来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就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 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 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 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石丁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选自《百花园》2006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 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E.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小题2:胡笛的形象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6分)
小题3:小说塑造石丁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6分)
小题4: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013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现了唐代女政治家、诗人上官婉儿的墓葬。墓葬长36米多,深超10米,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符合唐代贵族墓葬的高等级规格。可墓葬却遭到过大范围扰动,只出土了墓志和陶俑等少量文物,既没有棺椁,也没见遗骨,墓室铺地砖都被揭起,封门砖仅残余二层。考古学家在分析了这些破坏现象后认为,这可能是官方有组织的毁墓行为所致,而不是一般的盗墓贼所为。
考古学家凭什么认为这是毁墓而非盗墓呢?那是因为盗墓违法,只能隐蔽作案。盗墓贼为了掩人耳目,通常只是挖一个竖井式盗洞,洞口只有两个畚箕大小,能容身体爬上爬下即可,省工省时省力,可避免塌方。盗洞向下挖的过程中,盗墓贼还会在洞壁上挖出脚窝,以便蹬爬。
而这些盗墓中常见的做法,在上官婉儿墓葬考古中几乎都不存在,反倒是从甬道到墓室,大面积破坏迹象非常明显。这样做工程量很大,类似于大揭盖,显然不是那些偷偷摸摸的盗墓贼敢***。所以考古学家判断是官府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规模地进行公开毁墓,也就不无道理了。
中国历史上的毁墓现象由来已久,考古史上就曾发现过距今四五千年前龙山时代墓葬的被毁实例。如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曾发掘过65座墓葬,其中有5座可能是贵族的大墓,破坏比较严重,人骨和随葬品多被取走,或被抛弃在扰乱坑里。发掘者推测,这应属于有目的的掘墓扬尸性质,可能与某种战争相干。
到了商周时代,像河南安阳殷墟商王或贵族的大墓,也多被取代了商王朝的周人有预谋、有组织地大肆毁坏过。那些毁墓的坑口几乎大到整个墓室,深度直达墓底。周人在毁墓过程中,把墓室随葬品洗劫一空,将墓主人遗骨严重扰乱,甚至还将棺椁拆毁或放火焚烧。周人毁掉商人祖墓的目的,是试图实现心理征服,“以绝殷祀”,防止商遗民借祭祀之名,聚众起事,复辟旧王朝。
再后来,春秋末期伍子胥鞭尸的故事,更是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在民间传播甚广。话说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受费无忌谗害,和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后来,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开掘了楚平王墓,拖出楚平王遗体,鞭尸三百下,以报父兄之仇。
上官婉儿所在的唐代,与政治惩戒相关的毁墓事件发生频仍,《新唐书》和《旧唐书》等都不乏记述。例如,在身居相位多年、权倾四海的元载被治罪后,朝廷曾派人掘毁元载祖上和父母的坟墓,劈棺弃柩。武则天专政时,徐敬业起兵谋反,武则天不但派人毁废其父和其妻的坟茔,也捣毁了墓志。
与以贪财谋利为目的的盗墓相比,古人毁墓往往带有侮辱、复仇、绝祀、惩戒等政治目的。
上官婉儿聪慧善文,先后为武则天和唐中宗等重用,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还曾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素有“巾帼宰相”之名,在唐代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有着显要地位。然而,与她在任职和生活中过从甚密的一些唐代权臣,如武三思、太平公主、韦后等人死后,均被朝廷方面视为敌对政治集团,遭平毁坟墓,被政治惩罚。
上官婉儿后来也因参与宫廷政变,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处死。她死后虽被高规格以礼安葬,而后来却又可能被朝廷或官方毁墓夷坟。这在唐代说来,算不得什么罕见的事。
(《科学画报》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内容不属于上官婉儿的墓葬是被毁而非被盗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墓葬只出土了墓志和陶俑等少量文物,既没有棺椁,也没见遗骨,墓室铺地砖都被揭起。
B.上官婉儿的墓葬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符合唐代贵族墓葬的高等级规格。
C.墓葬并没有发现通常竖井式的小洞口盗洞,也没有发现洞壁上便于蹬爬的脚窝。
D.中国历史上的毁墓现象由来已久,上官婉儿所在的唐代,毁墓事件发生频仍,史书上也不乏记述。
小题2:下列有关古代“毁墓”现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已知最早的毁墓现象出现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时代,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的破坏可能是与战争相关的有目的的掘墓扬尸。
B.商周时代殷墟大墓的被毁情况极其严重,甚至会被拆毁焚烧,这多是有预谋有组织的毁坏,目的是防止前朝遗民聚众复辟,试图实现心理征服。
C.春秋末期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在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种行为可能与周人毁掉商人的祖墓的目的不同。
D.古代毁墓行为有破坏墓室,洗劫随葬品,有时还会有扰乱抛弃墓主遗骨,毁坏棺椁,捣毁墓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的盗墓,洞口较小,是因为需要隐蔽作案,也是出于便捷安全的需要。
B.与隐蔽违法的盗墓现象不同,毁墓常常是在官府的指挥下,光天化日下大规模进行的。
C.古人对前人墓葬的毁坏,不是为了贪财谋利,常与战争有关,具有极强的政治目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新闻旧闻
梁小萍
90岁的刘姥姥走了,留下一份遗嘱:水葬。
这事一时间成了大院的新闻,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这些天都在有意无意地议论。
刘姥姥是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普通到即便同住一个大院多年,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名字。那天大院收发室门口的墙上贴出了刘美凤的讣告,人们还不清楚刘美凤是谁。
男女老少进出大院,看到讣告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心里寻思,“刘美凤”这似乎是个陌生的名字。
有人冷不丁问一句:“刘美凤是谁?”马上会有熟知大院人员的收发室大伯接话:“就是那个刘姥姥。”
“哪个刘姥姥?”
“五号楼王佳的妈,王佳的儿子叫小强的,小强的姥姥。”
拐了一大圈的弯子,终于对上号了,于是大家的神情似有明白,然后散了,各走各道,各忙各事。
“刘美凤”,多么美丽的一个名字。还是叫刘姥姥吧!这么叫着听起来还算熟悉,至少还会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那个刘姥姥。毕竟现在要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谁还会对陌生人的故事感兴趣?一个普通人,也许一张讣告就算人生最后的通知了。不知道是现在的人太多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了。大院并不大,人也不算多,但是谁家添丁少口,大院里似乎也没有多大动静。
像在以前,谁家添了宝宝,会挨家挨户送红鸡蛋,彼此感受和收获到的是一片喜气。如今也许谁家宝宝满月抱出了门,你才知道人家有了喜事。而且你也不会为别人感到多少欣喜,只不过还要碍于情面,面带虚虚的笑容走上前看着宝宝夸赞几句。可怜新生小宝宝清澈澈的眼睛看着你,就要面对人世间最真实的虚伪,说不定还会不知就里回报你一个天真的笑容。如今为什么那么多虚伪的人,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初的启蒙教育吧!再比如过去谁家出了点啥事,大院相熟不相熟的人都会来帮忙,而今人们也来,却好像机械式地走一个程序,更多的仅仅是还人情的问题。
刘姥姥生前就是一位不起眼的老人,还是姑娘嫁到大院生了孩子后,才跟着来到大院带外孙的。后来年老了又瘫痪在家几年,所以大院里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她,也记不住她最后的模样了。说起来,大院里很多老人就算有印象,一般不是冠以孩子的妈妈,要不就是孙子奶奶、姥姥的名称。只不过让大家最意外的是,90岁的刘姥姥居然会选择水葬。
“水葬”,一个很新式的葬礼,这种形式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主要是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种意愿,大家就感觉老人的思想不一般了。毕竟90岁的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从小受到的是传统教育,加上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风俗。一位90岁的老人能有这么新式的观念,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特别是年轻人的眼里实属意外,这似乎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和境界,而且听说刘姥姥家乡的老宅坟地相当有气派。
听到大家对于刘姥姥的赞誉,大院王奶奶的心里一再质疑。王奶奶和刘姥姥生前是老姐妹,一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王奶奶絮絮叨叨,说什么刘姥姥根本不是境界高,也不是思想多么好,而是骨子里就没改造好,要不是念在多年老姐妹分儿上,早把刘姥姥那点破事说了。王奶奶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深深感慨:“这人的思想还真是顽固不化,走了还弄这么一码子事。”
年轻人听不惯了,瞧瞧人家刘姥姥的思想,这是为了子孙后代造福的好事,你不赞同就算了,说什么风凉话。
王奶奶听了急了,一直憋在肚子里的陈年往事终于蹦了出来:“你们知道个什么,刘姥姥的老头子是个国民党军官,当年坐军舰逃离大陆去台湾时,军舰在大海里被共产党的大炮给打沉了,结果死在了大海里。当时国民党部队逃跑得急,没带上刘姥姥,要不然她也早死在大海里了。后来刘姥姥因为是国民党军官家属还被送去劳教农场劳教了几年,我看她当年就没改造好。要不是她老头子死在海里,她才不会把自己一把老骨头扔大海里呢!她根本不是什么思想进步,她就是找她老头子去了。”
年轻人听说了,禁不住一个个露出满脸的诧异。王奶奶似乎很满意自己的解释,不管老姐妹的情意如何,这个立场问题还是要鲜明的。
于是在一片唏嘘声中,年轻人说:“感人!”
王奶奶一听心又乱了,忙说:“有什么感人的,她老头子是国民党!”
年轻人看着白发苍苍的王奶奶,笑笑说:“您老不懂,这是感情!”说完,年轻人就走了。
王奶奶望着远去的年轻人,有点愣神:“我不懂,你们懂,你们这些年轻人懂什么感情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就交代了刘姥姥的遗嘱,既照应了标题,也引出了后文人们对遗嘱的不同反应。
B.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刘姥姥生前的平凡和死后被热议的对比,还有年轻人和王奶奶对水葬不同的态度对比。
C.“水葬”体现了一种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一位贴近时代摆脱传统束缚的新式老人。
D.王奶奶虽然和刘姥姥是多年的姐妹,但看到年轻人对刘姥姥的赞颂,她还是没忍住嫉妒,说出了刘姥姥水葬的真正原因。
E.本文通过讲述刘姥姥看似普通又不失传奇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索,传达了一种深刻悠远的人生意味。
小题2:文中王奶奶这一人物的设置十分必要且巧妙,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6分)
小题3:小说中写“大院”的用意何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如果本文的标题“新闻旧闻”改为“水葬”会更好,你的观点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逾远而存也弥:久长
B.不见于可也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归腐坏渐尽泯灭而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赂秦而力亏,破之道也
D.亦以自警焉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一小题,共9分)
(1)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3分)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3分)
(3)(课内)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0分)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小题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小题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