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懂你①收到父亲寄来的包裹和信,有几分意外。因为我春节刚从老家回来,父亲也从未写信给我。②匆忙展开信笺:“小振,春节让你带的干酸菜、腊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懂你 ①收到父亲寄来的包裹和信,有几分意外。因为我春节刚从老家回来,父亲也从未写信给我。 ②匆忙展开信笺:“小振,春节让你带的干酸菜、腊肠、咸肉你怎么忘了带上呢?丢三落四的 毛病怎么还没改,看你以后怎么办呀?一个人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近来从电视上得知 北方沙尘暴厉害,我和***十分担心…… 家中一切安好,勿念。有时间往家里多写信。”信 虽不长,却似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③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高考的第一天,我以为父亲会送我去考场,可是他只说了一句:“我有事先走了,考好点儿。”就走了。当时我委屈极了:为什么别的父亲都送自己的孩子去, 他就不能?! ④结果高考我落榜了。百无聊赖中,我选择了南下打工。然而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很不情愿地告诉父亲时,得到的却不是安慰和鼓励,他尖刻的语言,把我仅剩的一点自尊也击得粉碎, 伤痛的滋味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⑤出门那天,我还是特别希望家人来送我,可是不仅他没送,家人都没来送行。我知道,这肯定是父亲的阻挠。我对父亲的怨又多了一分。 ⑥转眼工作好几年了,父亲也退休多年,可时间并没有冲淡我对他的憎恨。直到这次回家, 母亲说出事情的真相,我才恍然大悟。她说:“小振,你这样做太伤你父亲的心了。过去他 是做过伤害你的事,可都是为了你好——怕你在家总有优越感。他不是怕你不能成材,担心 的是你不能成人!于是有意激励你奋发图强。为此我不知道和他吵过多少次。你走那天,他 不让我们送你,可又担心你承受不了,好几天坐卧不安,闷着头抽了十几盒烟。你现在每封 写给我的信他比我看得还仔细,这次知道你要回家过年,早早地准备好了许多你喜欢吃的于 酸菜、腊肠、咸肉。上次为了晒腊肠,踩着凳子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星 期……” ⑦这次春节回家,父亲满以为我会多住几天,然而我却只有七天假。我走的时候,父亲把晾 在竹竿上的干酸菜、腊肠、咸肉取下来帮我装了好几袋,说是以后一个人在外很难吃到老家 的东西了。最后我嫌行李多不方便,心想这些东西超市或许也有卖的,于是走的时候就偷偷 地拿掉了。 ⑧想不到父亲却把它寄过来了。这就是父爱!可我却恨了父亲这么多年,现在想想,我是多 么的不应该。其实,父亲一直是爱我的,只是方式特殊罢了。 ⑨铺好纸,提起笔,我提笔写下—— ⑩敬爱的爸爸、妈妈…… 小题1:第2 自然段中写“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后,“似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可为什么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4分) 小题2: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做过哪些伤害过“我”的事? (6分) 小题3: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请举两例说明。(4分) 小题4:本文第8 自然段说“想不到父亲却把它寄过来了。这就是父爱!”难道这些干酸菜、腊 肠、咸肉就是父爱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
答案
小题1:因为过去父亲一次次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小题2:高考时不送“我”去考场;落榜 后,我决定南下打工,非但得不到安慰和鼓舞,听到的却是尖刻的挖苦;出门那天,父亲不 仅不送,还劝阻家人来送行。 小题3:A父亲为了激励“我”奋发图强,在“我”出门打工的 那天,不让家人为“我”送行,自己却好几天坐卧不宁,闷着头抽了几十盒烟。B知道“我” 过年回家,早早准备好了“我”爱吃的东西。C我走的时候,父亲给我装了好几袋干酸菜、咸肉、腊肠。(答两点即可) 小题4:这些干酸菜、咸肉、腊肠是父亲亲自为我晾制的,还为此摔伤住过医院,它包含着父亲的心血,代表深深的父爱。父母的爱是通过点滴小事表现出来的,是无私、伟大的,是金钱无法买到的。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作者的回忆中,找出作者的父亲对自己不近人情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答题区间在第三、四、五段,根据内容可得出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文章第三、四、五段中作者的回忆内容概括即可。可按照高考、打工、送行三方面概括。如高考时,父亲没送“我”去考场。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教育、生活方面的关心等方面分析概括。答题区间在第六、第七、第八三段,可根据母亲对“我”说的那些话、父亲给我装酸菜、邮寄酸菜等内容概括。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文章中父母为关心、疼爱“我”而做的这些事情的角度,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爱的感悟和理解作答。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自2009年以来,上海接连参加了两次PISA测试,均夺得全球第一。PISA是由国际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统筹的一项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英文缩写。它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他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PISA的评估主要分为三大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不同于一般测试,PISA的评价方法能强化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考查。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上海PISA夺冠。一方面,应该看到上海这些年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确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过名校带动薄弱学校改革,使得基础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大大提高,义务教育有了较好的均衡发展,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有了可以看得见的进步,这些都表现在PISA的两度夺冠上。另一方面则应该看到,如何进一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仍须做更多的工作和努力。比如,让学生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让学生每天都能至少运动一小时,让他们在课后和节假日不再在各种补习班中煎熬。如果上海能够做到后者,那么即便在PISA上拔不得头筹,也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孩子不能是学习的机器人,他们的幸福感,应该得到关注。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对上海PISA夺冠保持一种既淡定又警醒的成熟心态。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正确做法,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积极借鉴,但其不足之处,则需要引以为戒,努力改进。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其中包括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果本末倒置,将对分数的追逐作为终极目标,必然会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因此,PISA成绩应该成为一面镜子,通过与美欧等国的比较,取长补短,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仍然需要破除旧观念的束缚,摆脱分数和排名的桎梏,解放孩子,让孩子通过学习和学校教育获得快乐和幸福,而非“压力山大”下的痛苦、畏惧与厌学。这方面,上海与全国一样,任重而道远。 小题1:对上海PISA夺冠的看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体现上海这些年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办学质量大为提高。 | B.表明上海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改进,阅读、数学及科学素养明显提升。 | C.说明上海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等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 | D.应理性看待上海PISA夺冠,既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改进诸多不足。 | 小题2:对基础教育理想状态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 B.摆脱分数和排名的桎梏,不将追逐成绩作为终极目标。 | C.能在PISA之类国际性的基本素养的测试中继续夺冠。 | D.减轻学习压力,让孩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快乐和幸福。 |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1题。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选文表现周朴园的心理变化主要用哪一种句式?划线句的潜台词是什么?(3分)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这时,我就继续坐在木椅上休息,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如果答话的是他的哥哥,他就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 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那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小题1:选文用第几人称讲述故事?简要分析运用这一写法的好处。 (3分) 小题2:文中划线句运用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表现了格斯拉什么品质?(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积累的丰富,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国学古为今用的任务可能还会不断有所调整和发展变化,在重建国学的过程中出现认识分歧和“百家争鸣”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把包括古典文献、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祖先的丰厚馈赠保护好,保存下来,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学者建议暂时不要用“国学”的概念,因为它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笼统、模糊而且外延边界不清。 | B.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从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的角度界定的,也是多数学者所达成的共识。 | C.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 D.作者认为,国学是个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它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 |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国学内涵丰富”的内容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既可以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也可以是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 | B.国学内容宏博,仅《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就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 C.《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一万三千余种历代中医古籍,因此说国学是“一座山”,没有任何夸张。 | D.因为在学术内涵方面,国学和现代学科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因此国学与文、史、哲是并列的一级学科。 |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它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就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 |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它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等。 | D.对于国学,我们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 ① 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 ② 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 ③ 史先生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于是他过上了“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活,我对他的全部了解来源于他的文章。读《我的轮椅》后,我知道他身边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守候天使希米小姐,后来,略知他的生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16岁初中毕业,18岁响应号召去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21岁住进医院,从此双腿瘫痪再也没有站起来。28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30岁患上严重的肾病,这样一位深受病痛折磨的人,却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等优秀作品相继面世,由于多年来病痛缠身,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经历出发,直面死亡,逐渐升华出对心灵的真正探索和诘问。《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病隙碎笔》和《我的丁一之旅》无不深具哲思。 ④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于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也是对他本人及其作品最真实最恰当的评价。 ⑤ 史铁生的一生,似辛勤的蜜蜂,默默地把生活的苦难酿成生命的馨香。那些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他不屈不挠迎接命运挑战的豁达态度,深深感染了数不清的人。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了高尚灵魂的绝美舞姿,倾听到崇高心灵的歌唱。“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走了,带着无数读者的眷恋与景仰。他永远在我们身边,那一缕生命的馨香,将继续温暖我们的心灵。 小题1:试分析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6分) 小题2:请分析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小题3:依照文本,请分条概括出第⑤自然段中“那一缕生命的馨香”的具体内涵。(4分) 小题4: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践给你的人生启发。(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