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的出现被视为是一件好事,它在很多方面方便了人的生活。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这么看。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的出现被视为是一件好事,它在很多方面方便了人的生活。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这么看。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
在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的出现被视为是一件好事,它在很多方面方便了人的生活。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这么看。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题目就是:“谷歌会让我们变愚蠢吗?”这篇论文现在已经扩展成一本书,书名就叫“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互联网上除色情污染和聊天室的危险外,更险恶的,还在于它正在让我们停止思考。
卡尔认为,互联网正无形中摆弄着人的大脑。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被重塑,记忆被重置,思维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能够几个小时地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二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失去了线索,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力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甘之如饴的阅读如今已变成一场战斗。”
卡尔的朋友们也都有同感,有些人甚至还完全停止了阅读。其中一人说:“我现在几乎完全失去了阅读和理解长篇文章的能力。”还有人谈到了思维“断片”:“我再也无法读《战争与和平》了,我已经不具备那种能力了。哪怕一个长于三到四段的文章都让我吃不消,我只能略微浏览一下。”
卡尔怀疑,互联网是产生这种变化的罪魁祸首,但需要一些证据的支持。于是,他与语言学家、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展开了交谈,并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论:互联网(以及所有的电子分支——微博、短信等)正在我们的大脑中重新布线,“短阅读”直接带来“浅阅读”,使人的思维深度在长期的同一行为重复中逐渐变得浅显化。
美国阅读心理学专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曾说过:“我们并非只由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定义。”沃尔夫担心,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我们在线阅读时,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心无旁骛、深度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小题1:下列对于“互联网”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卡尔认为,互联网尽管存在着色情、聊天室危险等弊端,但还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B.互联网对人的大脑的“控制”是在长期的同一行为的重复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C.互联网成为使人“停止思考”的罪魁祸首,这一结论目前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来支撑。
D.实践证明,互联网阅读方式的“丰富”与“时效性”,已经削弱了人们深度阅读的能力。
小题2:结合全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给这篇文字加上一个标题;并结合文意,写出理由。(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B
小题2:人阅读什么,怎么阅读,都会影响到人的阅读能力。(或:我们的阅读方式,如采用浏览式的阅读或思考式的阅读,阅读长篇的或者短篇的等等,也决定着我们阅读的能力。或:长期进行浏览式的浅阅读,会降低我们的阅读能力)(答出阅读方式的内涵,2分;答出影响,2分;语言表达顺畅,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我认为本文可以题为《网络让我们停止思考》。理由:本文虽然主要在谈网络阅读,但阅读只是一个角度,目的是说网络使我们越来越缺乏思考能力,而网络阅读最能体现网络的这一特点。因为传统的阅读需要专注、认真,能给人想象的空间,也有助于深度思考;而网络阅读内容丰富,讲求时效性,不需仔细品味。这本是查阅资料、浏览信息的“浅阅读”方式,可它一旦成为我们日常阅读的常态,将使人的思维深度在长期的同一行为重复中逐渐变得浅显化:想象能力减弱,思维能力退化。[标题2分(示例:“网络阅读的弊端”“网络让我们停止思考”),答“谷歌会让我们变愚蠢吗?”“网络也有黑暗一面”(照抄文中引文题目)给1分;答“网络杀手”“网络的危害”(指向不明)不给分。理由能结合文意回答,5分;语言表达有条理、清晰,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项,这个观点不是卡尔的。B项正确,与第二段中的“互联网正无形中摆弄着人的大脑”,第四段中的“长期的同一行为重复中逐渐变得浅显化”对应。C项,作者已经得出了支撑论点的结论,就是第四段中的“互联网是产生这种变化的罪魁祸首……并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论”。D项,文中只说新的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说“实践证明”,不对。
试题分析:
小题2:解释句子含义,首先,要明确句中关键词语“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式”的意义;其次,要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网络阅读也可以和传统的阅读有相同内容,但因为阅读方式(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改变就不再有传统阅读的某些特性,如“深刻的思考”“安静的心境”等。而该句说“被阅读的方式所定义”强调的是这种阅读方式的改变对我们的影响(使我们缺乏深度阅读的能力,不能集中注意力,难以形成丰富的精神联想)。
试题分析:
小题3:文章的主旨是讲述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自伤”一面,标题的拟定要与文章主旨步调一致;阐述的理由要全面,不要遗漏信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5分)
戈壁听沙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氏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干泣。
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吾尔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节选自韩少功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吾尔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小题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的开篇之作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
“沙漠之舟”重归故里
沙特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沙漠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8%。骆驼是继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骆驼肉和骆驼奶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骆驼毛则是纺线织布的好原料。一年一度,有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并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牲献祭,献祭的牲畜只能是羊、牛和骆驼三种家畜。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 “骆满为患”。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生骆驼。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杀骆驼的计划。
(取材于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C.公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使骆驼成为沙特人怀旧的宠物,也让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D.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杀野生骆驼。
小题2: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沙漠之舟”重归故里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7分)
香香的端午
谢 冕
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这节日恰在一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一时段最盛大的节日。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驱虫的实际,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 “落”?不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肉粽:火腿、鸡、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母亲此时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黄色深到发暗,糯米碱面的香气,加上竹叶的香气,非常的迷人。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自四乡的龙舟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角、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儿的身影。当然正式的比赛是在江面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心,龙舟从上渡方向顺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鼓喧天千舟齐发,气势极为雄伟。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酷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
凉船过处水生风,
鳌鼓声喧万桨同。
若个锦标先夺得,
蒲葵扇系手巾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
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E.谢冕的这篇文章,再现了家乡的人文风俗并揭示其文化意蕴,写出自己对故乡、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小题2: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文中说“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200字以上。(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27分)
雨 中
赵 园
那小院中的雨,已记得不大真切,却似乎还能听到雨水打在无花果粗糙叶面上的重浊,还能看到有水泡在院内积潦上游移,倏忽明灭。雨点敲击着房檐,尽管单调却也安适。入夜,叶面和积潦上有灯火的反光,院中花木的香气,湿漉漉的,更浓了。你在这时感到了幽深的静,领受了雨夜特有的情调。那小院中的雨。
②这记忆中的雨,是根源于开封小院中的童年的。
③告别童年之后,似乎只有一个雨夜,常常让我感到温馨。那是一个春雨之夜,在家属区和大人们巡夜。过后很久我才发现,那春雨的一夜,那巡夜中琐琐细细的情境,竟如此强烈地感染了我。
④但是,雨对于当年那个心性柔弱善感的女孩来说,更经常的是阴郁。那种湿漉漉的感觉,那种人与人被隔绝的感觉,常使她怀有与年龄不相称的荒凉之感。
⑤那也是一个春雨之夜,只不过雨不是温柔地“淅淅沥沥”。当时她还是个中学生。他们在附近挖渠,遇到了雨天。她与同学们一起睡在农家的阁楼上,她和其他女孩一起躺在泥水斑驳的楼板上,只觉得如在荒野上似的无助。楼梯处有一盏油灯,不时有人上下。墙上晃动着的巨大人影,夸张而怪诞。但她并没有想到某一个童话情节——那是个太现实的时代,她早已失掉了童话感觉,只是想家,想躺在自己的那张床上。男同学更惨,他们的住处是公社的牲口棚,铺着稻草。由那次的经验,她发觉了雨的脏:那泥泞,那被鞋底践踏的湿乎乎的稻草。
⑥因了“出身”这一种原罪,也因了道德自律,那时的我拼出了吃奶的气力,几乎是在自虐式地苦干:挖渠,翻地,运肥,收割;朗诵,发言,写所谓的“革命诗”……尽管如此,却仍不能免于被怀疑:她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革命动机是否纯正?我无力克服那种时时泛起的疲惫。
⑦似乎从那时起,我就常常处在投入与逃避、兴奋与疲惫之间,既惧怕喧嚣又不耐寂寞,在“群”中不胜其扰,独处又有被冷落的悲哀——这是经历了那个革命年代的人的一种矛盾。
⑧成年之后的人生中,与雨有关的诗意已日渐稀薄:你漠然于单位宿舍楼外的雨;只是在偶尔的行旅中,在你短暂居留的城市的楼窗边,那滴滴答答的雨声,水光闪闪的街道,才使你感到内心的触动。
⑨单位宿舍的生存使你失掉了某些精微的感受能力:你冷落了月色,忽略了雨声,你对四季的流转渐渐迟钝,你甚至对这些失去也不再动心。然而,如果你是所谓“文人”的话,这实实在在的失去,会使你察觉到自己人生的荒芜。偶尔,在工作的间隙,我仰在椅背上,会想起一条长长的雨巷,夹巷的高墙散发着土腥味儿,一枝伸出在巷上的树枝,滴一串凉凉的水珠在脖子里。我仍梦着那温润的雨,那长巷,那雨中的一派晶莹,那唯有雨才能给予你的极幽深的静。在这一瞬间,我似乎又与童年经验相遇了。
那小院中的雨。一九九三年十月
(选自《独语》,有改动)
[注] 赵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生于1945年,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反右运动”中,被归为“右派子女”,饱受磨难。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以《雨中》为题目,串起了作者人生中的很多经历。“雨”成为本文的线索。
B.首段调动了多种感官体验,以拟人手法写出了雨夜的特有情调,令人浮想联翩。
C.“发觉了雨的脏”,一语双关,暗示了作者从此以后需要面对与忍受的种种境遇。
D.作者无力克服时时泛起的疲惫,其根源是她当时年龄尚小以及心性的柔弱善感。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回忆往事,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认识,真实可感。
小题2:童年、少年、成年三个年龄段中的雨,分别给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那小院中的雨”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反复出现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文论家说:做叙事文时,人称不宜经常更换,最好始终如一。本文在人称使用上却不断变化,请结合不同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谈谈你对本文人称变化的看法。(150字左右)(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8分)
前门箭楼的燕子
黄 裳
①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上北京了,真有说不出的相思。
②到北京的那天,天真够热的,觉得这里的太阳确是不同凡响。不过却热得干脆、痛快,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比江南高明的地方。在前门外住下后,已是该吃晚饭的时候,就慢慢溜出来,在前门大街上闲走。“都一处”“一条龙”“月盛斋”这些店招看了就使人感到亲切,即使里边卖的食物与过去不大一样了,也不要紧。“都一处”卖的是蟹肉包子,这应该是南京或上海的特色,现在是“南风北渐”了。但小米稀饭却是地道的北京风味,好得很。可惜我想再来一碗的时候,却卖光了。
③来到前门箭楼前,已是黄昏时分。白天几次经过,我已经贪婪地看过好几眼,现在就想细细地、前前后后好好地看看她。箭楼新粉刷过,虽然有金碧辉煌的彩绘,但整体依旧是庄严肃穆的。因为她的主体是用一色深灰色城砖砌成的,落落大方。楼身比我保留的任何旧印象都干净得多。我曾经看见过在她身上画着日本仁丹的商标,美丽牌香烟的“美女”和其他乱七八糟各式各样的布告招贴,就像浑身贴满了膏药。那可真让人不舒服,简直就像中华民族百年来苦难的象征。她像一位英雄的母亲,承受着重重苦难、凌辱,骄傲地挺首屹立,默默地护卫着、看守着从她身边川流不息地走过的儿女。今天,她是应该开颜一笑了。
④一种过去我没有见过的景致在眼前出现了,千百只燕子不住地围绕着箭楼飞,飞来飞去,飞进飞出,就像夏天雷雨前荷塘上穿梭飞舞的蜻蜓,蜂衙前哄聚的蜂群。
⑤过去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色,我在箭楼侧边伫立了很久。
⑥忽然想起宋徽宗画过的《瑞鹤图》。那构思是有些相近的,不过比起眼前的这一派喧腾景象,可寂静得多了。
⑦也许应该像故宫那样,在画檐朱栋之间结起铁丝网来吧,我不知道。古代诗人喜欢用燕雀这样的小动物,点缀宫廷殿阁间,制造一种凄寂的气氛。我想,这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诗人的感情决定的。其实同样的事物,用来抒写无论哪一种心情都是可以的。
⑧我兜了个大圈子去看箭楼的侧影。发现她本身就像一只将要凌空飞去的燕子,有一对鲜明、凸现的侧翼。古建筑师手下精美的造型不能不使人惊叹。她是那么端凝,却又那么轻盈;那么沉着,却又那么飞动;那么拙重,却又那么飘举;那么威武,却又那么秀丽。在箭楼后面挺立着正阳门,这才是主帅,箭楼不过是它的先行。论气魄、格局,主帅确实有主帅的分量。漆工加在它身上的金彩无疑是繁复得多。在晚霞映照下,发出了炫目的光;就是在暗夜里,也会呈现闪闪的荧光。正阳门是端端正正的,气势沉雄的,可是奇怪的是,它给人的印象依旧是玲珑的,没有半点儿拙重的感觉。
⑨很久以来,人们为某些民族形式的新建筑取了一个不大好听的称号——大屋顶。这称号也真不大动听,但也不能不承认它有一定的正确性。那些用大量水泥堆积起来的大帽子,远远望去就会使人产生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更不必说在建筑学上负载承重、空间利用各方面的考虑了。正阳门和箭楼,应该说是典型的“大屋顶”,可是谁会产生那样的观感呢?箭楼上那一排排射口,是从实战的考虑出发设计的,但却安排得那么美……我想,在继承、学习民族优秀传统的工作中,我们做得实在很差,同时在学习与运用时,思想也多少是有些僵化的
⑩走到天安门前,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长安街上和广场四周亮起了千万盏华灯。我走过金水桥边的华表,抚摸着莹洁的白石狮子。狮子身上还散发着晒了一天太阳的余热,好像它们并不是石雕。
在观礼台边的栏杆上找到了个空当,坐了下来。这里坐满了乘凉的老人。
年轻人多半在广场里活动,那里似乎有更大的吸引力。没有坐多久,我就跳下了栏杆,穿过长安街,走进了广场。这里的光线是较暗的,这里那里,都能看到斜支着一架架自行车,年轻的一对就倚着车身轻轻地谈话,也许并不在谈话。也有三人一组的,添上了一个刚能爬动的孩子,在铺起的毯子上不住地爬着笑着,年轻的父母不住地交换着谈话,他们的声音高得多了,他们一大半的话都是对孩子说的。
此外,在广场上还看到不少玩“飞碟”的年轻人。这是红红绿绿用塑料做成的像铁饼似的盘子,两个人对掷,可以掷出种种花样来。走着走着,一只“飞碟”向我飞来,正想躲过,它却从耳边飘过去了。
(本文取材于王宗仁主编《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写于1980年,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因为二十多年没有到北京,加之北京的太阳热得十分干脆、痛快又不同凡响,故此特别地想念北京。
B.作者在前门大街见到了北京老字号店铺感到十分亲切,但又为其中食物变化不能保持传统风味而失望。
C.前门箭楼的主体由一色深灰城砖砌成,庄严肃穆,落落大方,比“我”记忆中的任何一个时候都干净整洁。
D.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今昔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古老的北京在崭新的时代所绽放出的活力。
E.第段写广场上年轻人和小孩子的形象,既折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的殷切希望。
小题2:本文以“前门箭楼的燕子”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在记述见闻中常常插入感慨性议论,请你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第⑨段中说:“在继承、学习民族优秀传统的工作中,我们做得实在很差,同时在学习与运用时,思想也多少是有些僵化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由。(不少于200字)(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