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谁都可以是天使江航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我们借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谁都可以是天使江航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我们借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谁都可以是天使
江航
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
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院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把铁门上的钥匙。我们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
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那时我做的是下午3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电台。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中午不会回来。
平时午睡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个小时了。以往的这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我睡眼惺忪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手忙脚乱了起来。院墙出奇地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又没有装电话。
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然后通过门缝我看到了他。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他还是一个孩子,不会超过l0岁。炎夏的午后,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我太太打个电话。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在我开口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100元当做是“零钱”给一个乞丐。
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又看了看我。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口奔去。
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直播没有延误。
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太太笑我。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也只是如此而已。我和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忙着搬家。太太突然对我说,门口有人盯着你看呢,顺着太太的目光望过去时,我就愣住了:居然是那个小孩!
他怯怯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已经很久。我看他的时候,他的眉宇微微地舒展了一下。然后,他伸出他的拳头,缓缓摊开自己的掌心。是一张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他把那只手伸给我,黑亮的眼睛望着我和太太。他似乎是个一贯沉默的孩子。
他还用那种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那天,那天我是去准备打电话的……那天他沿着长长的巷子刚跑出去,一辆突如其来的小面包车把他的腿撞伤了。他的小伙伴救了他,他在他简陋的房间里,躺了两个月。
尽管我们告诉他他可以保留这张纸币,这l00元是他的了,可是男孩走的时候,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
也许,生活可以庸俗地把城市当中的人分成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选自《现代青年》2007年第10期)
小题1:文中写道“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请联系全文,分析“崇拜”的含义。(4分)
小题2:小说结尾那个小孩居然出现在“我们家门口”还钱,文中对这一结局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并简要说明其作用。(5分)
小题3:最后一段是议论性的话语,有人认为删去更好,有人认为保留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小题1:①从小孩的身上,夫妻俩看到了一种天使般美丽的品质,尤其这种“美丽”出现在为一些人所不屑的人身上,因此“崇拜”之情油然而生。(2分)②诚信,本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是所有人都应具备的一种基本品德,但现在却很稀缺,因而夫妻俩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来注视。(2分)
小题2:(1)伏笔:示例1:“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他还是个孩子,不会超过10岁。炎夏的午后,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2分)示例2:“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又看了看我。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口奔去。”(2分)示例3:“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2分)
(2)作用:小说为了避免平铺直叙,使用伏笔照应,能让篇章结构曲折多变,文脉灵动;使用了伏笔照应,作品内容的表达更为充分,故事情节的展开更为合理。从阅读效果来讲,使用了伏笔照应,文章能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答出2点即可得3分)
小题3:(1)删除更好。(1分)因为倒数第二段故事已经结束(1分),戛然而止,含蓄隽永,留给读者以更多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觉得韵味无穷。(3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情感去想象升华作者未完全展开的意绪。(2分)
(2)保存为好。(1分)虽然前一段故事已经结束,而作者情感还在延续,(2分)有了这么一段议论,使得文章主题的表达更为鲜明突出,文章情感呈现更为充分而完整。(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从文中找到“崇拜”所在的段落,然后根据段落内容及文章中评价性的语句进行作答。该段“可是男孩走的时候,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刻画出了男孩品格天使般的美丽,同时也刻画出男孩是一个讲诚信的孩子;结尾一处议论性语句“我开始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也表明了作者“崇拜”的原因。
小题2:
试题分析:“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作者借助文中的一系列暗示来让读者能够预知故事情节将会有的发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可从文中找出描写孩子的一处即可。伏笔的作用一般要从使故事情节含蓄曲折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思考,阅读兴趣等。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小说内容分析作答。如选择删除更好,就可以从故事情节和表达效果方面阐述;如果要选择保存更好,可以从情感、主题等在表达上的效果角度分析作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
雪花秘史
(yáng)
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
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400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
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
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列举了多位科学家对雪花奥秘的研究情况,请分点概括科学家们对雪花奥秘做了什么探索。(4分)
小题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小题3: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在寒冷中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16分)
乐坛“神曲”频出,是创新还是雷人?
上官云
日前,一首名为《狐狸叫》的歌曲进入中国网友的视线,并迅速受到热捧。在这首歌曲的配套MV中,歌手用无厘头的唱腔演绎了狐狸叫声的多种版本。此前,如《忐忑》、《江南Style》也因其强烈的节奏感纷纷走红,并被网友统一称为“神曲”。这些歌曲在走红的同时引发不少争议,科幻作家郑重就曾表示,这样的歌毫无生命力可言。人们纷纷质疑,“神曲”到底是音乐形式的创新还是雷人?
“神曲”的风行,大致以歌曲《忐忑》的出现为标志。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曲《忐忑》并无歌词,全部为“啊啊啊啊哦,啊啊啊啊哦额……”的演唱方式,节奏变化多端,并配以歌手夸张的面部表情,从而被网络赋予娱乐色彩,广大网友称之为“神曲”。
在《忐忑》风靡乐坛之后,又出现了更多的“神曲”。2012年夏天,一首《江南Style》以极强的节奏感配合“骑马舞”,让来自韩国的“鸟叔”声名远扬。
而在2013年即将结束时,据《广州日报》报道,在YouTube上,一曲《狐狸叫》只用了30天的时间就突破了1亿点击量,打破鸟叔《江南Style》52天的纪录。在《狐狸叫》的MV中,一群舞者演绎狐狸叫声的多种版本,多为不断重复的拟声词汇,如“铃-叮-叮-叮-叮格铃格叮”、“哇-啪-啪-啪-啪-啪-泡”等。
就在不久前,龚琳娜又推出串烧戏曲名段的升级版《忐忑》,这首歌曲似乎很快得到认可,央视导演宋延在提到这首歌时表示,“龚琳娜的艺术造诣非一日之功,她游刃有余地驾驭各路戏种唱腔精髓,她亦将‘身眼手法步’戏曲功底表现得淋漓尽致。”
盘点诸多“神曲”,它们似乎并没有统一风格,走红原因也各不相同。据《长沙晚报》报道,知名音乐制作人吴娈将“神曲”分为三类。一种是《忐忑》、《狐狸叫》,有创意,是很好的艺术品;第二种类似于《最炫民族风》,本身契合人民的客观需求;第三种像《伤不起》,涉及了时事热点,但不那么深入。在吴娈看来,某些已经被定位为“俗”的神曲其实也有着独到之处,“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成功的神曲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是一种智慧,这是民意的体现。改变艺术走向的审美,从来都诞生于江湖,而不是庙堂。”
其实,神曲的走红,关键或许并不在于音乐本身。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江南style》走红是因为骑马舞,没有MV就可能不会被注意;《忐忑》里龚琳娜那些夸张的面部表情,也是引起观众注意的“点”。
据《北京晨报》报道,陶喆在谈到神曲时曾说:“作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点击率和榜单,而在于有没有让音乐变得更好,”陶喆认为,能够打动人的,无论什么类型都是好的音乐。”
虽然火爆程度非寻常歌曲可比,但“神曲”却并不因为传唱度高而成为一种高雅的歌曲,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曲是“山寨机”的标配,代表着“雷人”与“庸俗”。
科幻作家郑重在谈及当下风行的“神曲”时曾说,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表明,社会上许多道德失范行为都与不良文化的诱导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些所谓的“欢乐”文艺作品,亵渎艺术、消解崇高、泯灭人类尊严。这股低俗浊流,虽然不是文化发展的主流,却破坏了国家的文化形象。
郑重表示,像《江南Style》、《狐狸叫》这样的歌,没有生命力可言。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是打动人类心灵的歌声,是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
有专家称,“神曲”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使得身处共同文化背景和历经共同社会事件的人们产生心理感受共鸣,这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是民族共同心理的反映,因为好的歌曲会和人的深切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关怀形成共鸣。至于“神曲”是否具有音乐价值与审美意义,则有待时间验证。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2013年即将结束时,《狐狸叫》打破了《江南Style》1亿点击量的时间记录,鸟叔时代宣告结束。
B.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首歌曲的出现大致标志着“神曲”开始风行。
C.央视导演宋延认为,龚琳娜掌握了全部戏种唱腔精髓,其“身眼手法步”戏曲功底十分深厚。
D.神曲作为一种文艺作品,它们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E.《最炫民族风》的流行在于它契合人民的客观需求,即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人人渴望实现中国梦。
小题2:关于“神曲”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神曲”中多会都包含着无厘头的演绎,这是它们迅速受到热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B.变化多端的节奏、夸张的表情、重复的拟声词汇都是“神曲”引起观众注意的“点”。
C.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曲代表着“雷人”与“庸俗”,它们虽然流行但与高雅无缘。
D.盘点诸多“神曲”,它们没有统一风格,走红原因也各不相同,所以“神曲”无标准。
小题3:对于“神曲”,文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请作概括总结。(4分)
小题4:因一曲《江南Style》而红遍全球的朴载相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表示:“当我写这首歌时,脑海里只有一件事——创作一首有趣的歌曲。”在吴娈为“神曲”的分类中,《江南Style》属于哪种类型?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游客与渔夫
【德】海因里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某个港口,停泊着一艘渔船,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嚓!再来一下,咔嚓!好事要成三,再来个第三下,咔嚓!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坐了起来,迷迷糊糊地伸手去摸他的烟盒。但是,还没等他拿到手,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鼻子底下,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咔嚓!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吧?”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很利于捕鱼。”
渔夫点点头。
“您今天不出海吗?”
渔夫摇摇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伧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似乎要炫耀一番他结实得像个角斗士。“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
“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三十条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也很感人。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腾出两只手,因为他现在要借助手势来加强他的语言的分量了。
“当然,我并不想干涉您个人的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四十条、五十条、六十条,甚至上百条的鲭鱼。您不妨想象一下这种场景吧!”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将会有什么结果呢?”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鲠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像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然后又怎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安然地坐这个港湾里,在阳光下闭目养神,——还可以眺望这美丽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就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安然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
(有删改)
【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于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
小题1: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2:小说中的渔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小说中的渔夫和游客的价值观念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价值观念。(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代怪杰辜鸿铭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天蓝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赋,在近代中国无出其右。孙中山说:“中国有三个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前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抱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了起来。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纸都拿倒了,哈、哈、哈……”在一阵阵嘲笑声中,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吗?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
还有人说,辜鸿铭居住在哪个地方,就能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native 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native改为Chinese。他说,native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native相称呢?应当堂堂正正地标之为Chinese goods(中国货)。同事中有人提醒说,native 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Chinese goods,洋人难以接受。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怒不可遏,瞪着眼睛斥道:“积非成是,奴隶思想!就算抚台把它改成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Chinese goods。”
1917年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Lycidas比作“洋《离***》”,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他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其它的文明。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

1930年,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说他“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弗兰西斯·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时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那条“象征性的发辫”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非议。可是,他却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 “沐猴而冠!”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他立即反诘:“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一句话噎得洋人无言以答。
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一大雅好,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小题1:第一段划线处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5分)
小题3: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术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狭义的国学概念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C.“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B.《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