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们所从事的是有关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们所从事的是有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们所从事的是有关价值、观念、符号等的文化性的活动。任何人,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还更有心理性的需求。人不只是一生物性的存在,他还有一种生命意义之追求,一种最终的价值之追求,一种跟宇宙世界接触的追求。一言之,他有一种了解“为什么”的需求。知识分子的最主要功能便是解答思索这些问题。他们的角色是把人众带进较广大的宇宙秩序中,这就是知识分子之起源几乎都是教士、先知、哲学家之原因。知识分子为社会创发“大传统”,为社会铺设文化性的意义系统。
知识分子的功能既然在解释外在世界的情景,很自然地,他总是倾向着怀疑与批判的眼光的,他的想法与看法与社会现状总是有距离的。而没有一个现实社会是圆满的,也因此知识分子总是无法对现实社会不保留地加以拥抱的。当然知识分子之所见是多少与他本身的知识传统有关的。一个重科学的知识传统,将使他怀疑一切,而着重在“新的世界的形象”的建构。反之,一个重历史人文主义的传统,将往往使他把现状与过去的理想世界去比较,而着重在“古典世界的形象”的重构。不论如何,知识分子总多少带着批判社会或反社会的性格的。
由于纯知识分子是批判他身处的社会的,因此,他与政治权威结构总是具有先天性的紧张关系的。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威的关系是很微妙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与政治权威保持距离,以保有他特殊的批判者的身份;一方面却又想与政治权威接近,以实行他的所见或主张。而政治权威在基本上是不会喜欢知识分子的,因为他昀权威之被批判将会被打折扣,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靠知识分子的。史太林尝谓“没有一个统治集团可以没有知识分子而统治成功的。”这理由是很简单的。因为政治上的任何统治者,虽然有权力,但赤裸的权力总是较少有效并且难以经久的,权力(Power)必须被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才能有效,权力犹如钞票,钞票必须使人信得过才有购买力。权力亦必须使人信得过才有制约力。而权力要使人信得过则必须转化为权威,这就是合法化过程。如何使赤裸的权力转化为被人认为合法的权威则是知识分子的特有功能。古往今来的皇帝、君主、独裁者,没有一个是喜欢裸体的,他需要体面的衣裳的装饰,才能显出威仪、与众不同与神圣不可侵犯,而知识分子则是替统治者穿衣裳的人,知识分子既然是替统治者穿衣裳的人,当然他也可以把统治者的衣裳剥掉,而使他成为一赤身裸体的“独夫”,就这点说,中国人所说“读书人是得罪不起的”一句话有很大的道理。至于“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话,则是对,也是错。说它对是因为传统中国过去的确没有读书人造反成功;说它错,是因为过去所有重要的造反几乎没有一次是没有读书人参与其间的。严格地讲,所谓民意、舆论在古代社会固然不外是知识分子的意见,即使在号称最民主的美国如Almond,Rosenau等研究指出也实在是知识分子的主张。知识分子虽无力移山,但却可以风动群众。古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实则治天下不能不靠知识分子,即得天下亦何尝可以完全不靠知识分子?
(节选自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
小题1:文章以“知识分子”为话题,先分析知识分子的___________,再介绍知识分子___________,最后指出知识分子基于自身的功能性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的角色。(4分)
小题2:下列关于“知识分子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的想法与看法与社会现状总保持一定距离。
B.知识分子的角色是要带领着人众认识较广大的宇宙秩序。
C.知识分子为社会创发“大传统”,铺设文化性的意义系统。
D.怀疑和比较使知识分子多少带着批判社会或反社会的性格。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重科学的知识传统和重历史人文主义的知识传统,将往往使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知识分子之所见由他本身的知识传统决定。
B.知识分子总是无法对现实社会完全不保留地加以拥抱,是因为知识分子习惯用怀疑与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社会,而现实社会本身都是不圆满的。
C.知识分子要实行自己的所见或主张,就是要使统治者手中的权力变得有效而且经久耐用,具有信服力,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者的管理。
D.“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传统中国过去的确没有读书人造反成功,所以知识分子虽然可以风动群众,却不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答案

小题1:文化性功能 对社会时代的批判性(或:带着批判社会或反社会的性格)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的是对段意的理解与概括,要注意段首段尾的句子的提示作用,有的句子本身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或结论句。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不属于知识分子的功能内容。
小题3:
试题分析:A项,应该是“多少与他本身的知识传统有关”;C项,是统治者借知识分子之力要达到的目的,而非知识分子要达到的目的;D项,说法有点绝对了。
举一反三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晴窗一扇
林清玄
台湾登山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青年登山家,有一次登山的时候,不小心跌落在冰河之中;数十年之后,他的妻子到那一带攀登,偶然在冰河里找到已经被封冻了几十年的丈夫。这位埋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年,还保持着他年轻时代的容颜,而他的妻子因为在尘世里,已经是两鬓飞霜年华老去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整个胸腔都震动起来,它是那么简短,那么有力地说出了人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确定是渺小的,有许多机缘巧遇正如同在数十年后相遇在冰河的夫妻。
最近,台北在公演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舞台剧,我少年时代几次读《游园惊梦》,只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年岁稍长,重读这篇小说,竟品出浓浓的无可奈何。经过了数十年的改变,它不只是一个年华逝去的妇人对风华万种的少女时代的回忆,而是对时空流转之后人力所不能为的忧伤。时空在不可抗拒的地方流动,到最后竟使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时间”和“空间”这两道为人生织锦的梭子,它们的穿梭来去竟如此的无情。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该书的自序里有短短的一段话:“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我常对于别人说“某甲现在若干岁”感到奇怪,若干,是积起来而可以保存的意思,而现在他的岁月积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拿出来数吗?可见以往的我已经完全改变消失,不仅是这样,我写到这一句,这一句以前的时间已经很快改变消失,这是最令人心痛的。)正是道出了一个大小说家对时空的哀痛。古来中国的伟大小说,只要我们留心,它讲的几乎全有一个深刻的时空问题,《红楼梦》的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最后也走到时空的死角;《水浒传》的英雄豪杰重义轻生,最后下场凄凉;《三国演义》的大主题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金瓶梅》是色与相的梦幻散灭;《镜花缘》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聊斋志异》是神鬼怪力,全是虚空;《西厢记》是情感的失散流离;《老残游记》更明显的道出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无一例外的,说出了人处在时空里的渺小,可惜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否则一定会发现中国民间思想,对时空的递变有很敏感的触觉。西方有一句谚语:“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正道出了时空和人生的矛盾,我们觉得快乐时,偏不能永远,留恋着不走的,永远是那令人厌烦的东西——这就是在人生边缘上不时作弄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柏拉图写过一首两行的短诗:
你看着星么,我的星星?
我愿为天空,得以无数的眼看你
人可以用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美的小说来写人生,可惜我们不能是天空,不能是那永恒的星星,只有看着消逝的星星感伤的份。
有许多人回忆过去的快乐,恨不能与旧人重逢,恨不能年华停伫,事实上,却是天涯远隔,是韶光飞逝,即使真有一天与故人相会,心情也像在冰雪封冻的极地,不免被时空的箭射中而哀伤不已吧!日本近代诗人和泉式部有一首有名的短诗:
心里怀念着人,
见了泽上的萤火,
也疑是从自己身体出来的梦游的魂。
我喜欢这首诗的意境,尤其“萤火”一喻,我们怀念的人何尝不是夏夜的萤火忽明忽灭、或者在黑暗的空中一转就远去了,连自己梦游的魂也赶不上,真是对时空无情极深的感伤了。
说到时空无边无尽的无情,它到终极会把一切善恶、美丑、雅俗、正邪、优劣都涤洗干净,再有情的人也丝毫无力挽救。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因此而颓丧、优柔不前呢?是不是就坐等着时空的变化呢?
我觉得大可不必,人的生命虽然渺小短暂,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里来照见大的世界。
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的流变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寒,就有冬寒。闯进来情爱就有情爱,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的体验生命的深味。
只是既然是晴窗,就要有进有出,曾拥有的幸福,在失去时窗还是晴的;曾被打击的重伤,也有能力平复;努力维持着窗的晶明,那些任时空的梭子如百鸟之翔在眼前乱飞,也能有一种自在的心情,不致心乱神迷。有的人种花是为了图利,有的人种花是为了无聊,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要真爱花才去种花——只有用“爱”去换“时空”才不吃亏,也只有心如晴窗的人才有真正的爱,更只有爱花的人才能种出最美的花。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鸳鸯炉》,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了台湾登山界流传的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说它“美丽又哀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根据文意,简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的含义。(5分)
小题3:林清玄以人性与佛性交互融合与渗透的大美散文感动着濡染着当代无数的读者,其质朴温婉的情感与或深或浅的哲理启悟众生,影响深远。试结合本文的选材谈谈林氏散文的特色。(6分)
小题4:联系全文,简析作者所说的“晴窗一扇”的涵义。结合现实,谈谈你又是如何理解“晴窗一扇”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榜样教育模式即榜样示范模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选择榜样,并以榜样的行为、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模仿榜样行为并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学雷锋活动一直是实践榜样教育模式的典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性的变化,学雷锋活动在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些问题。传统的榜样教育,一般采用的是宣教式、客体性的教育模式,说教方式多,而践履体验少,当前,革新原有的榜样教育模式,建构有包容性的、内发性的、生活化、适用面广的主体性的榜样教育模式是增强榜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成效化的必要手段。
从榜样教育形象的选择和塑造来看,对雷锋榜样的形象塑造与解读要切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受教育者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榜样教育是以榜样形象为价值载体和核心内容的教育。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榜样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形象,发扬和倡导其所代表的品质和道德精神在一代代受教育者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到21世纪后,雷锋作为崇高的人格形象依然为我们当时代的人所学习,而雷锋作为助人为乐的榜样如果没有因为时代在变而添加其价值内涵和意义,就会使得生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受教育者没办法将其精神内化,这样的榜样教育形象对于追求个性发展,求同存异的新一代受教育者来说没有任何新鲜感,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更不可能感染他们,引导他们进行模仿。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服务精神。这种服务精神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诉求点,具有先哲所提倡的道德风尚,既承继了民族传统美德,又超脱了旧的时代局限,反映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许多国家盛行的服务学习理论是一种把受教育者的理论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理论。具体来说,服务学习是指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受教育者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反思服务过程,在反思中进一步识得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形成社会责任感。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参加了社区服务或服务学习项目的受教育者,大多深化了自身公民责任感与义务感。把雷锋精神的核心——“服务精神”与国外的服务学习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和本土转化,创设公民服务项目,使雷锋精神实践化,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榜样教育模式。
榜样教育应该起到价值引领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榜样教育模式中的价值引导不是告诉受教育者必须追求什么道德价值和不追求什么道德价值,而是通过榜样的实际行为和榜样行为所蕴含的精神告诉受教育者什么价值是正确的、先进的、高尚的,什么是社会需要的,什么是受教育者所应该追求的,从而让受教育者在榜样的示范下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榜样教育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榜样教育模式由教育者为受教育者选择榜样,要求受教育者模仿榜样的行为,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B.榜样教育模式受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性变化的影响,必须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合时代社会观念发展的特点。
C.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采用宣教式、客体性的模式,强调说教的作用,说教方式多种多样,突出客体,忽视受教育者的践履体验过程。
D.榜样教育模式必须革新,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内发性,更加贴近生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榜样教育以榜样形象为价值载体和核心内容,榜样形象的选择与塑造十分重要,而这一形象的塑造与解读又必须随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成长而变化。
B.榜样教育只有通过树立榜样形象,发扬和倡导其所代表的品质和道德精神,给受教育者以激励和示范,方可成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C.雷锋作为崇高的人格形象,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时代变了,其形象的内涵也要相应变化,必须添加适应当代社会的价值内容和意义。
D.对于生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追求个性发展的受教育者,雷锋作为助人为乐的榜样,如果还以传统的教育形象出现,就会失去其模仿与学习的吸引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锋精神属于思想道德范畴,它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服务学习是一种开放性教育方式,属于综合实践范畴,受教育者通过服务学习一方面识得所需的知识,一方面形成并深化社会责任感。
C.作者认为,当前我国行之有效的榜样教育模式是使学需锋活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减少说教的成分,使雷锋精神实践化。
D.榜样教育的根本不在于空洞的说教,而在于充分发挥榜样的价值引领与道德示范作用,使受教育者对自己追求的价值做出正确的选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港口和大海
[芬兰]托伊沃•佩卡宁
港口总是港口,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那里都发生悲剧,我们有时从报上看到港口的新闻,惨绝人寰的受伤事故、自***和死亡,但这一切并非最糟糕的。那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尤其那些被港口活活吞没,终身被禁锢在樊笼里的则更可怕。但这也许不能归咎于人,因为他们之中好人毕竟多于坏人。
港口只是港口,肮脏,阴暗,不可思议……然而港口也有吸引人的有趣东西。那儿有从南美来的游艇,有在希腊船上跳舞的孟加拉黑小子,有满嘴镶金牙的中国厨师,他们给人带来了冒险精神和异国风情,给陆地带来了浩瀚的海洋气息和友好的问候。缆索在风中呼叫,蒸气噗噗喷出白气,卷扬机和吊车发出轰隆隆的吼鸣,火车和卡车穿梭来往不息。这就是港口,它给人带来面包,也夺走许多人的人性。
五月初的一天,海伦•卢斯号驶进了港口。从船舷走下一个名叫里斯托•朗达拉的人,他准备同轮船和海洋永远告别了。他出生在这个城市,但已没有活着的亲人。他离开这儿已八年了。正如人们常说的,海洋曾经“燃烧”过他,然而尚未把他“烧透”。他见过海上能见到的一切,经历了海上能经历的一切,但在他的心灵深处还有一点纯洁的地方——还留有一个美好的记忆。当大海猛地松开大手,一个徙居异域的人心里自然会勾起许多奇异的联想,陷入回忆的漩涡.他感到一切犹如发生在昨天,漫长的八年和大海恍如黎明前的一场噩梦,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家乡留的那个记忆是真实的。不过生活是不允许人们忘却的,何况八年的海洋生活将惩罚,报复……
现在,里斯托•朗达拉踏上了故乡城市的码头,心想今天自己终于回来了,可以见到埃伦啦!
他很高兴,往事又从记忆中涌现出来。埃伦只是个一般姑娘,他们之间没有山盟海誓,彼此都没承担什么义务。但里斯托感到,仿佛有个人在等待他。
八年前的一天早晨,一艘挪威轮船把他带走了……三小时以前,他拉着一位姑娘的手,这个姑娘就是埃伦。“有一天你会回来吗?”姑娘问道。“我就跑这一次,”小伙子回答说……就这样,他们谁也没有作出许诺,谁也没有承担什么义务。
他现在不知埃伦在哪里,也不知她现在怎样了。他印象中的姑娘还是八年前的,但一切恍惚就在昨天,今天还能继续下去。
里斯托遇上并认出老邻居罗登贝格老人,两人十分兴奋……
有两个女人,两个被港口吞噬了的女人,两个涂脂抹粉、红颜已衰的女人打他们前面走了过去。这种女人是社会为码头工人和水手寻欢作乐而制造的。里斯托没有注意,但老头注意到了:“方才走过去的就是埃伊诺拉家的那个埃伦。”
里斯托转过身去,一眼就看见了她,并认出了她。上帝!他看到的埃伦竟和他在各个港口遇见的女人一模一样。他蓦地感到自己还在大海上,他是属于大海的,埃伦只是个幻象。
里斯托心中惟一的希望破灭了,他感到自己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这里的亲人都死了,一个美好的记忆,他心灵中唯一纯洁的、曾经促使他来到这里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他的行囊还在轮船上,现在已没有取下来的必要了。
“港口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老头继续说,“简直没有办法!姑娘的父亲过世后,她开始到这儿来找点活干,她说她在等你。活儿挺累,而你的船始终不见影子,而许多别的船来了,许多别的人来了,来了又走了……”
来了又走了。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终有一天,大海将把他扔在某个港口-----充斥着污泥浊水的港口,不再理睬他。
(选自《经典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港口之所以肮脏,阴暗,不可思议,主要是因为这里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都发生受伤、自***、死亡等悲剧,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
B.“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含蓄道出了里斯托这一形象的普遍的社会意义。
C.倒数第二段借罗登贝格之口叙述了埃伦的命运,既承上交代了埃伦堕落的原因,突出主题内涵,同时推动情节发展,强化悲剧感。
D.小说对里斯托的塑造主要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完成,细腻地写出了他由充满希望到幻灭而被无情抛弃与吞噬的过程。
E.这篇小说文字简洁,寓意深刻,情节简单集中,结构自然紧凑,罗登贝格老人既是整个故事的见证人,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小题2:里斯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6分)
小题4:小说重点写里斯托的悲剧命运,却用了不少笔墨描写港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逆境中的华罗庚
从建国之初,华罗庚教授就一直担任着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他为数学所的发展不遗余力,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数学所取得的每一项可以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重大成果,都与华先生的亲力亲为密不可分。“文革”中,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思想”,并且他还有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而他的无稽之谈,竟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革委会”的大力支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逆境中的华先生,不顾安危,坚持真理,运用他那杰出的数学能力和自己独创的方法,科学而严格的逻辑推理,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华先生异常坚定地说:“爱因斯坦批不得!”他或许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袁传宥是个自学数学的高中毕业生,华先生头一次见他,出了一道题:能否在任何的平面凸域中找到一个点,使得通过该点的任何直线划分凸域成面积之比介于4:5与5:4之间的两部分?袁传宥经过数天苦干,终于解决了华先生的问题,先生有些意外:“你找到的点与我不同,我想到的是凸域的‘重心’,但你找到的点比‘重心’更好,因为它保证了至少有通过它的三条直线都是均分凸域的。”华先生很谨慎,又找出几本英文、德文有关“凸体几何学”方面的书籍查阅,然后说:“你证明了一条新的定理,我看就叫做‘三线共点六均分凸域定理吧!”华先生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他也经常谆谆教诲与指点学生:不论是纯粹数学,抑或应用数学,首先必须鉴别哪些是有生命力的数学,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方向。他常说:“新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因为它们有更普遍的作用和意义,并将数学引向深入发展。”先生不仅重视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归纳与提炼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法。他指导、教授青年学习数学的方法也独特,常常是从引导他们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从中观察、启发、调动青年学生的数学创造潜能。他给青年学生们提出过的思考问题太多了,通俗而深刻,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学的大道理,一套数学的方法,一段数学的深文大意。诸如:每个人的阳历生日与阴历生日的还原周期,发射火箭落点的计算,韩信暗点兵问题,圆周率的近似逼近,古代堆垛术问题,蜂房形状结构的数学等等,不胜枚举,无一不显现着这位天才大数学家的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与众不同。
“文革”中,他身处逆境,虽无力拨乱反正,但仍然谆谆教导青年学者“数论”如何重要,使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华先生对否定“数论”十分不以为然,他说:“‘数论’虽然是很抽象的理论,可它非常有用。能不能把它派上用场,那要看自家的道行。自家没有本事,反怪罪‘数论’,滑稽!”华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经成功地运用“数论”方法破译日军密码。在搞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署长请先生帮忙破译日军密码。先生说:“需要给我几份你们近日截获的密码原文。”看过截获的日军密文,先生以他那过人的智慧、对“数论”的精通、对数字的敏感和对密码原理的洞察力,极快地发现了日军密码的秘密:从明文变换到密文的加密过程,日军使用的原来是“缪比乌斯函数”!采用“缪比乌斯函数”的反函数,密文立即被还原成明文,日军密码被先生成功破译。先生给学生袁传宽讲的破译敌军密码的故事,立即激发了袁传宽对“密码学”的兴趣并潜心研究。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电机工程学的学者迪费和海尔曼联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把“密码学”的研究与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建立的新方法所依赖的理论还是“数论”,华先生的先知先觉能不令人惊叹?20世纪90年代,袁传宽在美国参与了大学里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课题,袁传宽运用近代的“密码学”的理论,研究开发实用技术,颇有成绩,研究成果获得了三项美国专利。
科学依靠薪火相传,天才与大师在前面开山辟路,开拓奠基,引领潮流,世代传递。正如先生曾经说的:“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摘编自袁传宽《逆境中的华罗庚》)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革时期,华罗庚面对一个中学教师对“相对论”的怀疑,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
B.华罗庚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强大生命力”就是指数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他反对纯粹的数学研究。
C.华罗庚给青年学生们提出思考的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学的大道理,一段数学的深文大意,显现着这位天才大数学家的勤于思考。
D.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和中国学者袁传宽在“密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受到华罗庚先生创立的“数论”研究的影响。
E.本文通过对处于逆境中的华罗庚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关爱青年的伟大精神。
小题2: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对科学的严谨和预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华罗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6分)
小题4:文末作者说:“科学依靠薪火相传。”华罗庚先生就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是怎样传承科学薪火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9分)
孔   孟(有删节)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阐释了孔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不同。
B.文章第②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③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
小题2:课文第②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3分)
小题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