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数学奇才华罗庚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数学奇才华罗庚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 “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 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小题2: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解析

小题1: 信息在第2段,本段最后一句是题眼,循着这条线索,发现有两个句子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一是“关于他……改行了就不一样了”,二是“这样……越来越大”。
小题2:本题信息集中在第3段叙述中,给该段文字划分一下层次,然后摘取关键词句作为要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 李昌建 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BBS上的这段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饮食40~60元/天,洗衣服10~20元/周,杂七杂八的花费120元/月,上网开销一个月也要几百元,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流动资金出去玩。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要上千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的话甚至不需要伸手向家里要钱。“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但自己在一些网站从事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减轻了负担。”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得到的值是980。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能让孩子既够用,又不浪费?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而儿子也非常开心。但是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了——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个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维持,一个月拿出1 000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 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总不能让他受苦啊。”
湖南省长沙市的李先生则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他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的生活费。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1 000元,我挺开心的,觉得报的数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补充说,如果女儿的生活费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原文有删节)
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阿姆斯特朗走了,但人类探索精神不会终结
《南方都市报》社论
尼尔·阿姆斯特朗走了,他就是登上月球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那个人。
他的去世把人们的记忆重新带到40多年前。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队友乘坐的“阿波罗”11号顺利登陆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因此成为人类登月第一人,耗资240亿美元的“阿波罗”探月计划亦就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个宇宙探索行动有着浓厚的时代烙印,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军备竞赛,“冷战”趋于白热化,登月计划系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而在“冷战”阴影之下,世界各地反战浪潮此起彼伏,美国国内拜金主义、科技繁荣、核武器的威胁带来的是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彼时,“垮掉的一代”代替了“迷惘的一代”,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精神注脚。
然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并不能遮蔽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探索价值,它不仅提升了当时美国国民的自信心,亦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并促进了人们对人类共同体的认知。作为人类的一分子,40年后回忆以下诸多细节,仍然让人激动万分:阿姆斯特朗和队友在月球上存放一个容器和一块不锈钢饰板,上面写着“来自行星地球的人于公元1969年7月第一次在这里踏上月球,我们是代表全人类和平地来到这里”;两人在月球上停留的最后一项任务是把一个纪念碑放在月球表面,以缅怀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及“阿波罗”1号的三位宇航员查菲、格里森和怀特;在电视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观看此次月球着陆实况的观众多达5.28亿人;而作为美国的主要对手,为了迎接宇航员的回归,苏联也主动关闭了同波段的广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不仅激励了美国,也激励了整个世界”(史蒂芬·迪克语)的壮举,除了在抽象的文明层次有着巨大意义外,在具体而微的技术发展上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诸多科学技术如集成电路,正是在登月行动的刺激下,获得快速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继而在商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不禁让人想起人类历史上探索未知世界的诸多壮举,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书写了人类文明新的一页。如此不难理解,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表达悲痛之后,称赞“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且是所有时代的英雄”。而显然,今天全世界瞩目的这位逝者,此时他不仅是美国的,更是全人类的。
今天我们看阿姆斯特朗们当年的壮举,那种向太空进发的精神,无疑符合了时代的激情。有必要重温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的社会背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间充满了对抗,战争随时可能一触即发,美国国内弥漫着悲观情绪,那是一个传统文化价值式微,年轻人张扬个性,主张“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靠“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这样的句子作自我激励的年代,也是一个把守望当做职责并呼吁“救救孩子”的年代(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是美国,环顾世界各地,亦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充满了浪漫主义情结,年轻人敢于担当,充满抱负,甚至孵化出无数政治乌托邦理想。今天看来,其中不乏错误甚至是荒谬的经历,但背后那种充满想象和敢于实现的劲头,恰恰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
与当初代表人类高歌猛进不同的是,如今阿姆斯特朗留给我们的思考,或许是他“我连月球都去过了,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吸引我呢?”这句充满哲学意味的话。阿姆斯特朗无法摆脱宇航员的光环,作为个人,这是他人生的巅峰,也是其终点,但作为人类共同体,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伴随生命的始终,这种激情不会也不应因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终结。(2012年8月27日《南方都市报》)
请简要谈谈阿姆斯特朗向太空进发的探索精神的现实价值。
现场答案
阿姆斯特朗向太空进发的探索精神的现实价值有:①提升了当时美国过敏的自信心;②对具体而微的技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③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并促进俩人人们对共同体的认知;④符合时代的浪漫精神,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怪人
[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只鸟
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头是遛鸟的,鸟儿好漂亮,有一个特别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并不爱鸟。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几乎没有一点儿兴趣。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
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失望。一次次失望,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他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也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唯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的,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是那样的相像。他不知道,照片上的那个后生真的就是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选自《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并简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人凶手!”
“***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小题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