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父  亲凌可新父亲喜欢喝酒,可是父亲从来也不喝好酒。他喝地瓜烧,就是市场上最便宜的那种,用地瓜干酿出来的。我童年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拉扯着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父  亲凌可新父亲喜欢喝酒,可是父亲从来也不喝好酒。他喝地瓜烧,就是市场上最便宜的那种,用地瓜干酿出来的。我童年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拉扯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父  亲
凌可新
父亲喜欢喝酒,可是父亲从来也不喝好酒。他喝地瓜烧,就是市场上最便宜的那种,用地瓜干酿出来的。
我童年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拉扯着我们兄妹二人过日子。怕有了后母,我们兄妹会受虐待,父亲一直没再娶。
一家的担子压在父亲一个人肩上。白天上生产队劳动累个半死,收了工又得做家务,父亲忙里忙外,常常筋疲力尽。这时候,他就喝两盅酒。酒能舒筋活血,能解乏,还能把觉睡得踏实。睡踏实了,第二天才有力气做活。父亲喝的地瓜烧是用地瓜干换的散酒,三斤地瓜干就能换一斤,一斤能喝十天半个月。父亲说:“喝酒不是好习惯,可酒是我的血,没酒,血就干了。”我们小,不明白父亲的话。但我们愿意星期天给父亲换酒去。
父亲喝了酒,在油灯下,脸色就会红润起来,呼噜也打得响,靠着酒的滋润,父亲年年都出满勤,都能多分回家一些粮食。
在父亲手里,我们没有冻死没有饿死。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大学,妹妹也考上了中专。而父亲却苍老了。尽管一天两盅地瓜烧滋润着他,他还是苍老了。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城工作,妹妹则到一所乡镇中学当了老师。不久又各自成了家。父亲的担子轻了。可依然还是喝地瓜烧。只是地瓜烧已没有了散装的,也不能用地瓜干换了。一斤装的一瓶一元左右,还是便宜。
我们劝父亲找个老伴过日子。父亲说:“老了老了,不找了。”劝父亲进城住。父亲不去,说“老了老了,离不开这片土了。”
这么又过了几年,那回回家,没来得及带酒,就到村代销点去买。点了几瓶,代销点的远房叔笑着说:“你买的酒还是你爹送来的呢!”
一问才知道,每回带的酒,父亲都送来代卖了。再细问,父亲竟一瓶也没留下。回家问父亲,父亲有些难为情。半天才说:“我寻思,酒是一样味儿。喝地瓜烧就成。”又说:“以后甭买好酒了,我不馋好酒。”我不信,还是买。可父亲还是送去代卖了。跟妹妹说了,妹妹力劝。父亲还是那样。我发誓一定要让父亲喝上好酒。
父亲六十大寿那天,我们一家都回来了,我带回一瓶地瓜烧。妹妹一家也来了,妹妹也带了一瓶地瓜烧。
我打开我带回的酒,给父亲满满倒了一盅,说:“爹,今儿是您六十大寿。您多喝几盅地瓜烧。”
父亲喝了,仿佛被什么噎住了。父亲捏着酒盅,不说话。
妹也打开她带的酒,给父亲满满倒了一盅。
过一会儿,父亲问:“儿子,你说实话,瓶里是什么酒?”
我说:“地瓜烧呀。”
父亲摆摆头,说:“儿子,你是国家干部,你得诚实。”我低下头,说:“是茅台……”父亲又问妹妹:“闺女,你说实话,瓶里是什么酒?”妹妹说:“地瓜烧呀。”父亲摆摆头说:“你是教师,不能说谎。”妹妹低下头说:“也是茅台。”
父亲怔着,久久怔着,眼里慢慢湿起来。父亲起身,从柜里摸出两个红布包。他小心翼翼打开来,是两包人民币。父亲望着它们,轻轻说:“这两个包,一包是我这些年的血汗钱,一包是你们给我买的酒代卖的钱。你们都是出息人,都是在咱村学校出去的。我想拿这钱做件事儿。当初你们上学千难万难,这会儿的孩子娃也不易。我想把它们捐给学校。村里学校太旧了……”
父亲问:“你们同意吗?”
我们望着苍老的父亲,眼里也慢慢湿了起来。我们都争着点头。
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他笑了。
我们也笑了。毕竟,我们终于让我们的父亲喝了一回好酒。
同样,父亲也让我们喝了一回好酒。
真的,那才是最香醇的好酒……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
小题1: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父亲”的形象。(4分)
小题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小题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试探究其丰富内涵。(6分)
答案

小题1: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俭朴、善良、有责任心、关心他人的农民形象。(3分)他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分)
小题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通过父亲质朴的语言和“只喝地瓜烧”、拿好酒换去代买的细节,表现出父亲内心牵挂乡土、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怀。
小题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地瓜烧”。(2分)“地瓜烧”的内涵是:父亲淳朴美好的品质的象征,(2分)父亲不仅辛苦一生把我们培养成才,还教育我们要知恩图报,懂得用自己的力量来服务乡土,回报社会。“地瓜烧”是对父亲精神和情怀的赞美。(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白天上生产队劳动累个半死,收了工又得做家务。父亲年年都出满勤,都能多分回家一些粮食。(勤劳 有责任心)父亲从来也不喝好酒。他喝地瓜烧,就是市场上最便宜的那种,用地瓜干酿出来的。儿女每回带的酒,父亲都让代销店代卖了。(俭朴)不离开故土,把积攒的钱捐给学校。(善良 关心他人)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文中大量的对话是使用语言描写,对父亲肖像的描写,儿女每回带的酒,都让代销店代卖了,把积攒的钱捐给学校的细节描写。都写出父亲牵挂乡土、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怀。
小题3:
试题分析: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本文紧紧围绕“地瓜烧”来写父亲,“地瓜烧”是本文的线索。父亲一生钟爱“地瓜烧”,俭朴、善良、有责任心、关爱他人。“地瓜烧”是对父亲精神和情怀的赞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桥话(节选)
茅以升
①大地上的一个障碍就是山与河。这当然是只对交通而言。至于对一个国家来说,山与河不但不是障碍,而且是富源所在。山河当然是可爱的。但是在要翻山过河时,它们就有些可怕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这样怕过的。他在《蜀道难》的诗里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他又在《横江词》里说:“人言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成昆铁路和长江大桥,他就要赞叹“多歧路,今安在”,“人生得意须尽欢……与尔同销万古愁”了。因此,造桥修路的人,确是立了功德。
②造桥就是斗争,就是解决矛盾。斗争的“敌人”是水、土、风。造桥时要使桥墩在水下深入土中,桥梁在空中架到墩上。深水、软土、暴风就都是难克服的障碍。再加上它们的相互影响,那就更成为巨大的困难了。这种相互影响,在我国诗文中,描写得很多。比如,关于水和土,就是“岸裂新冲势,滩余旧落痕”(唐太宗《黄河》诗),关于水和风,就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关于水和风土,就是“盘涡荡激,回湍冲射,悬崖飞沙,断岸决石(元贡师泰《黄河行》)”。如果翻一次山,过一次河,都觉得可怕,那么,在这样山中河上来造桥,需要和那里的水、土、风所作的激烈斗争,不更要把人吓倒吗?然而人是吓不倒的,他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战而胜之。对于深水,就利用“压缩空气”(风)来筑“沉箱”基础;对于软土,就利用“水射法”来下沉“管柱”;对于暴风,就把桥墩深埋土中,再加上面水压力,以求稳固。还可利用软粘土在管柱下面填洞,以防水漏;利用水面涨落,把船运桥梁,安装在墩上,利用“风锤”、“风钻”在钢梁上打“铆钉”,等等。总之,自然界的各种力,不管怎样厉害,它们彼此之间必有矛盾,只要善于运用,就可把桥造起来。大桥小桥同一理,不过繁简不同。大桥当然不就是小桥的放大,如果梁的长度加一倍,并不要墩的高度也加一倍,而是要把这放大尽量地缩小,使得大桥小桥各尽其美,“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这就要看造桥大师的心领神会和眼光手法了。桥工的值得惊叹,就在于此。
造成的桥,就老呆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它不怕担负重,甚至“超重”,只要“典型犹在”,“元气未伤”,就乐于接受。它虽是人工产物,但屹立大地上,竟与山水无殊,俨然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利于人类生存的,为繁荣滋长提供条件。桥也是这样。人类一有交通,就要桥,越是靠河的地方,人口越集中,桥也就越多。有了桥,人的活动就频繁起来了。它影响到一个辚的富强,成为“地利”的一个因素。自然界是最可信赖的,只要了解到它的规律,就可在宇宙间自由行动。桥也是这样。知道了它的规格,一上桥就准可同登彼岸。自然界是到处随时都美的,因为一切配合得当,缓急相就,有青山就有绿水,有杨柳就有春风。桥也是这样。如果强度最高而用料用钱都是最省的,它就必然是最美的,那里没有多余的赘瘤,而处处平衡。这样的桥就与自然界谐和了。就像宋秦少游词所说,“……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自然界是新陈代谢、万古长青的,尽管沧海桑田,但也有巍然独存的。桥也是这样。由于朝夕负荷,风吹浪打,必须材料坚实,结构安全,它才能站得起来 ,愈站愈稳,它就能长期站下去。因此桥是长寿的,比起其他人工产物来,它常是老当益壮的。千年古桥能载现代重车,还有什么其他古物能和桥相比呢?有时桥还在,但下面的河却改道了,或两头的山崩陷了,连山河都未必能和它相比!由此可见,桥在自然界中是既可利赖,而又是既美且寿的。它当然成为人类生活中所必需,甚至是和幸福不可分的了。
(选自《桥梁史话》)
小题1: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造成的桥,就老呆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
(2)千年古桥能载现代重车,还有什么其他古物能和桥相比呢?
小题2:细读文章的第③段,概括出茅以升对设计造桥时具有哪些最现实的想法?(5分)
小题3:本文所介绍的是较为专业的桥梁知识,但如读完第二段这些最复杂的施工方法介绍之后,一般读者也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透 明
纳兰妙殊
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嗳,嗳。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三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人们都同意跟她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以时间为序,叙写姥姥的身体机能一项一项地丧失直至死亡的全过程,提出了关爱老年人的重大话题。
B.文章第一段说死神“喜欢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地步。
C.文中加点词“巴结”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姥姥对亲情的渴望,宁可牺牲尊严也要去迎合他人。
D.文中小辈们对姥姥的漫不经心与姥姥始终牵挂儿孙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E.本文的叙述娓娓道来,表达质朴,虽都是生活琐事,但物我两真,情事两佳,所以显得真切动人。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
⑴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3分)
⑵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3分)
小题3:文章开头出现的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写这样的姥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透明”,试举一例加以阐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作品阅读:(20分)
雪山的长夜
迟子建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鸣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闭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果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得壮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
我还记得1998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面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小题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者对风景的态度有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著名散文评论家红孩说:“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请结合文章探究本文提供多少了“情感含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论述类作品阅读(14分)
粗鄙文化伤害了谁
冯骥才
我们一向自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却正在走向粗鄙化!
读一读媒体和广告上的话语,已经完全不遵循任何文字规范了。没关系,只要能抓住看客或买主就行!看一看荧屏上的人物,从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挎刀背剑蹿房越脊了。没关系,只要有收视率就好!再听一听全国各处旅游景点的导游小姐讲述的故事,都是胡编乱造,没关系,只要收到了门票费就“0K”!
从这无所不在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公众已然生活在这种日益粗俗不堪的环境中了。
当然,文化的粗鄙化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如果追根溯源,至少有三百年日益恶化的历史。它的起点应该是满人入关。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满人入关的结果是被汉文化同化掉。为此洋洋得意于雄强深厚的汉文化所具有的神奇的同化能力。其实同化是相互的。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同化满人时,也被满人粗浅的“马背文化”所稀释。比较一下华丽外露的清文化与雍容醇厚、平和内敛的明文化,便会看出其中的深层的损害性的变化。
清代的整个过程是国力日衰,精神萎缩,文化渐变粗糙。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粗糙的文化自然变为松散。五四运动的进步本质毋庸置疑,但它的文化倾向是过激地破坏传统。从此文化传统在中国革命中总是处在反面的位置。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文化干脆成了革命对象。不间断的政治运动总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敌人,从而获得“革命动力”。这样一直到“文革”末期,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里,只剩下“批红楼”“批水浒”“批克己复礼”。我们的文化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
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迅猛而来,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文化状态与外来文化相撞。自然就成了一片“文明的碎片”。
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自豪?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有时,看上去甚至还有点像埃及人那种“失落的文明”呢!
一个民族文化的粗鄙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损害,而且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同时致使人们丧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而失去这种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最危险的。
小题1:从全文看,文化粗鄙化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小题3: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粗鄙化的原因有哪些?(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