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奇遇莫言1982年秋天,我从傈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奇遇莫言1982年秋天,我从傈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傈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梁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静。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
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儿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让人听后牙齿打战,一身冷汗,而“奇遇”将这种恐惧心理推向极端,让作者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鬼不可怕。
B.作者走夜路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他为碰到好鬼三大爷而庆幸,于是他在文中称赞鬼神,说他和蔼可亲,以致谢意。
C.莫言似乎特别钟情于故土上那片红高梁,在本文中,我们又看到了那片红高粱,它们依然是那样神秘,沉寂中充满着躁动。
D.人鬼之间,孰善孰恶,孰亲孰疏,并无定规。为人者,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为鬼者,与人为善,死不赖账、讲信用。
E.作者在第二段中写从庄稼地里传来的蝈蝈的叫声,是为了以动衬静,突出当时环境的阴森沉寂,也影射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鬼故事”和“奇遇”作铺垫。
小题2:文章第三段的是从哪些角度进行环境描写的,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请就文中画线语句的内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莫言的小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大胆荒诞的虚构手法,把一种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融入作品,请尝试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探究莫言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8分)
答案

小题1:C、D(答对一项3分,对两项5分)
小题2:①渲染幽森恐怖的气氛。土路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庄稼茂密、月光朦胧,偶尔传来夜游动物的叫声,让人感觉到凉森森的,营造了一个幽森、静寂、恐怖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的恐怖心理。环境越幽森,人走在这样恐怖的土路上,越提心吊胆,心里越恐怖。③为后文写“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作铺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夜行,“我”才会想起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故事。④这段写夜景恐怖的环境描写与后文的“奇遇”形成对比。夜晚虽恐怖,但奇遇的鬼并不可怕,从而说明鬼并不可怕,真正害人的还是人。
小题3:①这段话属于人物语言描写(1分)。②这段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赵家三大爷心地善良不害人、死不赖账讲信用的性格特点(2分)。他心地善良,死不害人,他虽然死了,但他与生前一样,不吓唬人(1分);讲信用、死不赖账,他的钱不能用,就用玛瑙烟袋嘴抵债(1分)。③这段话从侧面表明“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美,突出了主题(1分)
小题4:围绕根植乡土取材,大胆想象创作形象,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等角度进行探究,结合作品和个人阅读经验进行探究即可。(8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他为碰到好鬼三大爷而庆幸”文中无信息;作者“在文中称赞鬼神,说他和蔼可亲”的目的是说明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A项,说“‘奇遇’将这种恐惧心理推向极端”错误,是“鬼故事”与“奇遇”形成鲜明对比,让作者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鬼不可怕。E项,无“影射”之意;也非为“‘奇遇’作铺垫”。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本题首先要找到关键词句,概括景物的主要特点。“行人稀少……杂草丛生……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闪烁着微弱的银光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从这些关键信息中可概括所写环境是荒芜、寂静的。结合题目“奇遇”以及后文见到已死去的赵三大爷的情节,就可得出答案的第三、四点。答案的第一点是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起作用表现为:刻画人物性格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小题4:
试题分析:围绕根植乡土取材,大胆想象创作形象,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等角度进行探究,结合作品和个人阅读经验进行探究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
李白名满天下的时代是公元8世纪。这是以开元、天宝盛世为标志的中国政治社会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以李白、杜甫和王维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所以,李白是处在盛极千古的,既是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的。
李白的诗歌是我们民族对自己的文明充满自信,同时又视野开阔、意气飞扬的一种表达。李白出生于碎叶,幼时最原始的记忆是在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他从六岁到四川定居,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一直在长江中下游漫游到四十岁。所以,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
李白怎么样改造中原文坛的呢?以《把酒问月》为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是别具风采的盛唐人的姿态。诗人借着酒兴,与月对话,对人生和宇宙的秘密进行哲理追问。但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无从作答。他问的是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秘。这样的问题大概只有屈原的《天问》中出现过。诗人问月时,半含醉意,半呈天真,人和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生命的浑融。所谓攀月不得,讲的是人和月远离。但月行随人,讲的却又是人和月相近。在这一攀一随的动作中,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生动的生命感。唐朝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中国诗歌最美好、最透明的一种想像,跟月亮有关系。譬如,比李白大十一岁的张若虚写过一首乐府诗叫《春江花月夜》,诗人面对宇宙的苍茫空间,发出一种哲学的叩问。但李白的《把酒问月》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多了一点神话的想像和超越性。李商隐也写过《嫦娥》,李白比李商隐多了一些博大的、空明的对生命的质疑。所以李白的诗上承张若虚,下启李商隐,富于超越性和很强的主体性,创造了一种酒道和诗道、人道和天道相浑融的境界。
李白诗对盛唐气象的表达行他独特的美学方式。这集中体现在三点上:第一是醉态思维;第二是远游姿态;第三是明月情怀。李白以醉态把自己的精神体验调动和提升到摆脱一切世俗牵累的、自由创造的巅峰状态。他一生爱人名山游,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把雄奇和明秀的山川作为自己辽阔、博大精神的载体。同时,他又用明月这个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所以说,李白精神上的关键点是醉态思维、远游姿态和明月情怀。
小题1:对李白处在“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对李白的生存时代进行恰当定位,为探究其诗歌风格张本。
B.指出李白当时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诗歌创作上都处在了最辉煌的顶点。
C.“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诗的黄金时代”是指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是作者研究李白诗歌的两个坐标。
D.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理解李白的诗歌不能不顾及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
小题2:对“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歌更多的是边地少数民族的风气和气质的表现,已经不是正宗的汉民族文化的代表。
B.李白以胡地风气、气质和长江的文明气象改造盛唐诗坛,体现了他的创造性和叛逆精神。
C.李白为了改造盛唐诗坛,借用的是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的气象。
D.李白的诗歌是胡地风气、胡化气质和长江文明共同孕育的结果,他为盛唐诗坛的开阔、雄放、豪壮这种新气象的出现做出了杰出贡献。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乘着酒兴写作的《把酒问月》,借与月对话,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哲理追问,表现了盛唐人的姿态。
B.李白《把酒问月》对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秘的探问,是来自于屈原的《天问》的。
C.唐人对月亮有特殊的感觉,很多诗人都以月亮为意象作诗,但是李白有其独特的风格。
D.李白诗歌的特点是以醉态调动自己的精神体验,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把雄奇和明秀的山川作为自己辽阔、博大精神的载体,用明月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进行一种摆脱一切世俗牵累的自由创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22分)
小心落叶(有改动)
唐元峰
⑴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⑵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
⑶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小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⑷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⑸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绿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⑹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
⑺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所取代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力所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呈现着令人伤感的灰暗!
⑻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及树木来的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⑨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他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条上,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还是嘈杂的市井?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坠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扣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无穷绝的枯荣?
⑽小心落叶。
⑾这充满着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
⑿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如你投以生命的关注,一股震颤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而它却来的比你超脱,比你奔放,比你从容。面对落叶,你得思绪会被扯向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
⒀可否?让我在岁岁的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片木牌:
⒁小心落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2段叙写我们日常匆忙劳碌,以致忽略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的生活状态,使下文“小心落叶”的提醒具有了现实意义。
B.第9段,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回顾了树叶的生命历程,对树叶即将离开母体,飘零枯萎,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
C.结尾部分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和拟人手法,直抒胸臆,具体细致地表明了对落叶的喜爱、对生命的追求以及对读者的期望。
D.面对落叶,作者反思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向上,赋予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
E.树叶飘落,其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与人生暮年相似。作者运用人人熟悉的落叶做类比,把抽象的人生思考表现的形象易懂。
小题2:①在第5段中,“无知和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
②第8段中作者提到赫曼·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①文中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小心”的含义是什么?(1分)
②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分别说明。(6分)
小题4:作者从“落叶”中感悟到了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小题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小题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沉香一缕十年追思
上个世纪的上海,有一个女子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现在正是秋天,清如水明如镜,那个女子快不快乐无从得知,因为她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已经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们不能够确知另外一个世界是否存在,也不能够确定她的魂魄是否有知。我们确知的是,十年间她的文字在她身后辟辟啪啪一直,一直鲜活绽放着,在另外一些女子的笔下延缅着她文字里荒凉余味,精致表象,却无人描摹得出她独特的张氏文风。
不思量,自难忘。这个女子,张爱玲,1995年9月8日至今日,香销十年。
李碧华形容她是一口幽深的古井,大家都在试图淘出宝贝。李自身也不是一个淘宝者么?《青蛇》,《霸王别姬》,还有许多许多李氏纸上云烟,其间浸润的张氏荒凉轻易拂拭得去的么?亦舒,黄碧云,朱天文,安妮宝贝,等等,她们的文字无一不是在张氏文字废墟上开出的花朵。还有一个王安忆,《长恨歌》后,上海最贴近张氏文字灵魂的女作家。
张爱玲是幸运的。作为一个作家,不论身前身后,她的文字始终是中文史话中最灿烂的光点,即使不乏唇舌之虞。与她相比,梵高是怎样的不幸,热烈的向日葵与惊艳的鸢尾花败于沉香屑的灰烬
张爱玲是不幸的。作为一个女人,第一次婚姻,尘埃里开出的花朵幻灭后,她对爱情的激情也似乎燃尽了。此次婚姻的余痛数十年后仍象埋藏在她心上的刺,时时在她沉寂的心房上穿戳,而她始终沉默,她的态度其实已经在她的文字里表露: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一个女人一生只有一次爱情,那个叫胡兰成的男人,今生今世都必将为这个女子背上被藐视的罪名。虽然,他也是一个不错的作家,无奈他负了的是一个传奇中为众人宠爱的张爱玲。
第二次婚姻,平淡如每天看惯的风景,时间长了,必将相看两不厌。张爱玲没有想到的也许是那道风景会比自己先退出滚滚红尘。赖雅,一个类似耶苏门徒的人的名字,平凡普通得如任何一个外国人,甚至连中文都不认识多少吧。这样的一个人,张爱玲选择了,与之相伴十数年,期间再无如四十年代初般惊艳作品问世。
她说:“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到底是一个奇特的女子,大红如胡兰成,大绿如赖雅。金庸写那个对爱情执着的古怪女子李文秀是否拿她做的参照呢?失去后,红尘百态,那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又怎么样呢,我都不喜欢。有评论家说张爱玲首先是个女人,而后才是作家。张爱玲若真有魂魄,不知道她会不会为这句话展眉。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有时候我怀疑这不是一个女子说得出来的,尤其是写尽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清悲哀的张爱玲,她的文字里充满宿命的黑暗。《金琐记》,《十八春》,《半生缘》,结局不动声色地注定荒凉无奈: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唯一能解释的是,那句是她对自己人生观的感慨,她睿智清醒地预见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她生前隐在她那些文字的光环下几十年,寂寞地死在异地的寓所。我相信她一定明了她写下的那些文字的影响力,但是她更了解的是: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这不仅仅是她从生活里得到的,也是她一生唯一的一次爱情给予她的打击。
逝去十年后,除却文字外袍的张爱玲更接近一个女人的婉转情怀,而不是一个文字里华丽的传奇。明白这一点,再读她的文字,便有一种对女子的怜惜漫上心头,难怪后来那么多借着张氏文字废墟掘宝的女子,大凡天下女子,情怀不都相同么。
十年了,愿她在另一个世界获得安宁,并快乐。
  (注:本文写于2005年)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张爱玲虽然已去世十年,但她的独特文风却影响深远,亦舒、黄碧云、朱天文、安妮宝贝、李碧华、王安忆等都有她文字里的荒凉余味,其中李碧华受的影响最大。
B.作为一个女人,对于自己的第一次爱情,张爱玲倾情投入,但最终却以胡兰成的背叛告终,这对张爱玲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使她余痛数十年,也因为这一点,胡兰成被大家藐视。
C.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是她人生的第二次婚姻,这次婚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影响了她以后的文学创作,这期间再无作品问世。
D.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十八春》《半生缘》都以荒凉无奈结局,文字里充满宿命的黑暗,原因是她清醒地预见了自己的命运。
E.本文文辞优美典雅,以时间为顺序,全面介绍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张爱玲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张爱玲的缅怀之情。
小题2:结合文本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与她相比,梵高是怎样的不幸,热烈的向日葵与惊艳的鸢尾花败于沉香屑的灰烬。
(2)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小题3:文本中“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反复出现,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小题4:有人说:“恰恰是张爱玲的不幸成就了她的幸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
地震学的研究起源于人类抵御地震灾害的需要。中国古代关于地震的记载是很丰富的,尤其是明清时代地方志流行,关于地震的记载极为丰富,有很多研究地震的重要史料。但是长期的封建统治,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使地震学没有得到发展,有关地震的记载,仅仅是对自然灾害的记述,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
虽然地震学仅在上一世纪才被公认为是一独立研究领域,然而人们推测地震的成因已有上千年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起,世界各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地震预报工作。经过30多年的努力,各国地震专家积累了大量的前兆震例资料,在地震的长、中期预测上取得了不少进展。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地球板块构造说为研究地震成因提供了理论基础。地震学家解释说,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当岩石层因构造运动变形时,能量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贮存在岩石中,直至在某一点累积的形变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发生破裂,即产生地震断层。岩石破裂使贮存在岩石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的一部分引起大地震动。
能否实现地震预测,一直是人类关心的焦点问题,是地球科学的宏伟研究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指出,目前主要有两种地震预测方法,一种是理论性方法,根据一定的理论模型,推导各种可能的前兆及不同前兆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各种实践的检验来修改模型。但这种方法现在还很难对地震预报给出实用性指导。另一种方法是经验性方法,通过搜集地震震例,从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中提取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并加以综合,总结出经验性规律推广应用于未来的地震。我国曾经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被誉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从70年代中期以来,地震观测系统中大量采用了数字记录方式,从而使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由于数字记录地震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与计算机联机处理等优点,对于地震监测、研究以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迄今,全世界已有大约440个数字地震台,我国现共有11个数字地震台网,在地震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高质量地震数据的迅速积累和广泛深入的研究,随着地震学研究与大地测量及其它观测研究的交叉渗透,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动力演化会取得更深入准确的认识。这一切必将会使对地震成因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从而最终实现对地震的科学预测。
小题1:下列有关“地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明清时代,关于地震的记载极为丰富,但这些记载仅停留在对自然灾害的记述。
B.人们推测地震成因虽历史悠久,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地震学在上一世纪才被公认。
C.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使地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D.由于数字记录方式在地震观测系统中的大量运用,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小题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震专家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能对地震进行长、中期的预测。
B.当岩石层因构造运动发生变形进而破裂时就会引发地震。
C.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是运用经验性方法预报地震的成功案例。
D.目前预测地震的方法有两种:理论性方法和经验性方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性方法很难对地震预报给出实用性指导,因而目前还没有运用于地震预测。
B.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因为它具有许多优点,并能防震减灾。
C.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约440个数字地震台在地震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随着地震学研究的深入和对地球更全面的认识,人们就能准确预测各类大地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