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于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它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风貌。
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
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盛唐气象”指诗歌风貌,它与诗歌的情感内容没有联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第②段引用了严羽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另一方面阐发了“盛唐气象”的涵义。
C.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驳立旗帜鲜明;在论证中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诗人夸耀帝国文治武功、歌颂盛世之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盛唐诗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主体精神强旺。
D.盛唐诗人“薄禄微官”无法成就“济苍生”的宏愿,所以产生怨怼。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D“…与诗歌的情感内容没有联系”错。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而主体3-5段就论述了“盛唐气象”的情感和内容。
小题2:
试题分析: C“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错。③是总述,④⑤是分述,③和④⑤是总分关系,④⑤是并列关系。
小题3:
试题分析: A原文第二段末说“‘盛唐气象’…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而不是“夸耀帝国文治武功、歌颂盛世之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C从原文看,“盛唐诗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和“主体精神强旺”没有因果关系。D “薄禄微官问题”和“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问题,原文第五段表述的是这两者是盛唐诗人追求的取舍选择,而非D所述的因果关系。
举一反三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①我们认为关于认识的发展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这个信念从下述事实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所有科学,包括高度发展了的科学,都是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其特征的。例如在物理学中,最稳妥的理论也经常遭到被其它理论取而代之的威胁,后者只把前者部分地归并进去。即使是最精确的实验结果也经常会受到校正,使甚更接近真理。虽然在逻辑学和数学的范围内已被承认的理论并未被后来的理论所否定,可是这些理论可能被放进新的或更广阔的相互关系中去,以致它们的意义有了改变或者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关于它们的论证也能够达到新的严密程度。简言之,任何一门科学都总还是不完善的,经常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因此,很清楚,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科学史是对科学作哲学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问题是历史是否包含了一个史前史。但是关于史前人类概念形成的文献是完全缺乏的,因为我们对史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虽然有一些知识,我们却没有关于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充分补充资料。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向生物学家学习,他们求教于胚胎发生学以补充其贫乏的种族发生学知识的不足,在心理学方面,这就意味着去研究每一年龄儿童心理的个体发生情况。
②其次,即使人们把自己局限于所谓本来意义上的历史,但历史与心理发生还是会有某些有时并不是不重要的联系的。例如,象库恩那样一个有远见的科学史家就谈到了我们的研究工作,甚至还写了下面这样的话:“我之所以能想出对早已死去的学者们提问的方法,部分地要归功于我研究过皮亚杰对活着的儿童提问的方法”。
③第三,我们要说明,虽然研究认识论的哲学家们太经常地置心理发生问题于不顾,但我们主要关心的是跟那些对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认识论感兴趣的科学家们建立联系。事实上,近代数学、物理学等的最有价值的认识论是由数学家、物理学家自己提出来的。使我们很受鼓舞的是研究这些科学的认识论的学者当中有许多人对于心理发生问题感到兴趣。例如,哥本哈根的尼尔斯波尔研究所在它五十周年时举行了一个关于统计性因果关系的学术报告会,除了纯物理学家的论文以外,还有两篇逻辑学论文和四篇(在总共十二篇论文当中)是关于偶然性、概率、因果关系等概念的心理发展的报告:我们看到在物理学家与心理学家之间进行着和我们的发生认识论年会一样的讨论。无可否认,这不过是一些确定的迹象,但是这些迹象却指明了:当各门不同学科之间人们日益感觉到的那些现在还不存在的跨专业关系一旦建立起来时发生认识论所将起的作用。
④总的说来,我们想说: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研究教导我们: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因此,逻辑数学运演最后就跟行动的一般调节(联合、排列顺序、对应等等)联系起来,分析到最后,就跟生物的自我调节系统联系起来;但是生物自我调节系统并不是预先就包含着所有那些建构物,而仅仅是这些建构物的起点。
(选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英译本序言》 略有改动)
小题1:联系上下文,对第1自然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其它理论常常把物理学中最稳妥的理论都归并进去。为了更接近真理,即使是最精确的实验结果也经常会受到校正。
B.逻辑学和数学的范围内已被承认的理论被放进新的或更广阔的相互关系中去,以致它们的意义有了改变或者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C.因为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所以任何一门科学都总还是不完善的,经常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
D.我们肯定已被承认的逻辑学和数学的理论,也将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关于它们的论证也能够达到新的严密程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1段首先明确关于认识的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然后举例证明了只有那些高度发展了的科学,都是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其特征的。
B.第2段承第1段,引用科学史家的语言证明了即使人们把自己局限于所谓本来意义上的历史,但历史与心理发生还是会有某些细微的联系的。
C.第3段由第2段的历史与心理的关系推导而出。我们主要关心的是跟那些对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认识论感兴趣的科学家们建立联系。最后通过一些迹象总结出人们已经理解了那些跨专业关系建立起来后发生认识论起到过的重要作用。
D.文章首先明确关于认识的发展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然后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最后一段总结,呼应开头。强调了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的观点。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我们对史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虽然有一些知识,我们却没有关于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充分补充资料,所以关于史前人类概念形成的文献是完全缺乏的。
B.无论人们是否把自己局限于所谓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历史与心理发生有时还是会产生一些重要的联系的。
C.近代数学家、物理学家自己提出来的一些最有价值的关于认识论的心理问题,这些使我们的研究很受鼓舞。
D.每一个结构都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的心理发生的结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⑴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⑵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⑶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⑷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⑸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⑹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⑺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⑻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⑼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⑽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⑾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⑿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⒀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⒁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⒂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⒃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小题1: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3分)
(2)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3分)
小题3:第四、五两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已经失传,有何作用?(4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刘斌
⑴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⑵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 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⑻ 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⑼ 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 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小题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5分)
答:                                                                           
小题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4分)
答:                                                        
小题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
吴志菲
1931 年,苏步青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院,亲友、同学、老师纷纷来挽留他:“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回去后吃苦不说,学术上的辉煌前程也要被断送。” 苏步青却坚定的说:“我的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不能袖手旁观。”苏步青毅然回国,投身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创办。
正当浙大数学系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浙大师生的安全,为了浙大学子能在战乱中继续学习,不致荒废学业,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举校西迁。苏步青一家住在遵义湄潭朝贺寺的一间破庙里,过着拮据的生活。由于生活条件恶劣,苏步青的一个儿子出世不久,因营养不良而夭折。作为数学系主任的苏步青教授,上课也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经常穿着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上讲台,当他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对着他的背指指点点说:“看,苏先生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正方形,样样俱全,还有螺旋曲线!”为了生存,苏步青上街买了锄头、粪桶等工具,在朝贺寺前开出半亩荒地,种上蔬菜、红苕。每天下班,忙着浇水、施肥、灭虫,俨然一位菜农。由于他的精心管理,蔬菜长势良好,弥补了家庭粮食之不足。他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一谈到菜根香,我就想起了抗战时期随浙江大学‘流亡’到遵义附近的湄潭的情景来。那时一家八口在破庙安身,生活困难,吃地瓜蘸盐巴过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苏步青是世界级大数学家,一生专攻几何。他从国外回来后首创微分几何这门学科,填补了我国高校学科的一个空白,随后几十年他在这个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使这门学科走在了世界前沿,苏步青也因为“苏氏定理”“苏氏曲线”“苏氏锥面”等成就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苏步青,70 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志的学生匆匆来到苏步青家里,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可他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志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终于过关了。熊全志后来到美国成了著名教授,40 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他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把我给骂醒了,否则我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他的板书一笔一画,整齐美观,讲课娓娓动听,饶有风趣,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枯燥的数字,一从他嘴里道出就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978 年暑假的一天,苏步青当年创立的科学研讨班在停了十多年后在复旦大学开始恢复活动。可是一连几天暴雨不停,大水猛涨,复旦校园内齐膝的积水茫茫一片,到会的青年师生都为此发愁。有人说: “这回苏老不会来了。有人说:“他即使来恐怕也不会准时了。”正在大伙七嘴八舌、观望焦虑之时,一位老人高挽裤管,脚穿凉鞋,撑着一把雨伞出现在大家面前,四座唏嘘不已。76 岁的苏老抹去额头的雨水,向大家问了个好,看了看表正好8 点,与开会时间不差分毫。
几何寓真情,人生一卷诗。数学家苏步青,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生与诗结缘。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力求效力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业,是苏先生漫长人生历程中的一个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的八年离乱中,苏步青僻处西南小城,但他时时感慨的是:“画角声声催铁血,烽烟处处缺金瓯。”他念念不忘的是: “万里家乡隔战尘,江南烟雨梦归频。”苏步青是感情极为丰富之人,重亲情,重友谊,对周遭世界充满爱心。在他的诗词中,夫妻之爱,兄弟之情,朋友之谊,渲染出一片温馨。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在浙大教学期间,作为数学系主任的苏步青,不仅穿着补丁衣服,还擅长于田间劳作,表现出他对朴素生活的追求。
B.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苏步青放弃了日本安逸的生活以及辉煌的学术前程,不顾亲友的挽留回到中国,创办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C.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苏步青的感情也极为丰富,在诗歌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从他创作的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他重亲情、重友谊的品质。
D.由于苏步青的严格要求和严谨教学,他的很多学生成就斐然,成了著名的数学家,熊全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E.本文运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叙述了苏步青人生的几个片段,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丰富人生和独特风采。
小题2:苏步青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
小题3:本文的标题为“‘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为什么说苏步青的人生是立体的? 请简要分析。(6 分)
小题4:苏步青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选择你认为最关键的原因进行探究。(8 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伦理本位
梁漱溟
缺乏集团生活之中国人,则一面不知有团体,一面不知有个人。从社会结构上说,英美为个人本位之社会,苏联为社会本位之社会,中国恰都不是。过去中国社会,从其结构上看,非个人本位,非社会本位,乃是伦理本位。何谓伦理本位?本位即重点,个人本位重点在个人,社会本位重点在社会,伦理本位之重点,乃在相关系之两方中之对方。伦者伦偶,指相关系之两人而言。例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皆是。在此相关系之两面中,彼此互以对方为重,是曰伦理。在父则以子为重——是之谓慈父。在子则以父为重——是之谓孝子。以此类推,重点都放在对方。朋友不如此,非好朋友;兄弟不如此,非好弟兄。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义也。所以伦理关系,亦即是相互间之义务关系。每个中国人必须各自认识其义务而履行之,却从来不许谈权利。
这并非是空话,可从经济关系验之。试看个人本位之社会,财产既为个人所有,而社会本位之社会则其财产,主要属于社会(共产),中国人之财产,既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社会,乍看粗看,似属于家庭,其实也不是。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财产是不分的,乃至祖父在堂,祖孙也不分,是曰共财之义。兄弟间或伯叔与诸侄间,析产分炊,是曰分财之义。分财可能不止一次,富者可再度分财与贫者。亲戚朋友则有通财之义,通财与分财不同,是要偿还的。每个中国人,视其财产之大小,与对人关系亲疏远近,而必须负担或照顾家庭以外之人之生活。财产大,则负担之范围亦广,倘不践行此种义务,必遭社会指责。
中国自唐代以来,法律精详,为世界冠,但于物权债权则自来忽略,此与西洋自罗马法以来,爱讲物权债权者则相反。爱讲物权债权者,其财产总是为了自己享用。中国所重在情义,为了情义而财产便成为伦理关系中,所共有共享。其范围初不限于家庭以内。在西洋遇事讲社会救济,政府要负责任。中国不然,一切问题消纳于伦理关系,彼此顾恤之中而不见。所以我说中国人的财产不属个人,不属社会,而是属于伦理的。
其次从政治上看,亦完全建筑于伦理。官则曰“父母官”,民则曰“子民”,为政则曰“如保赤子”,又曰:“以孝治天下”。说他是专制,说他是民主皆不对;专制是权在一人,民主是权在人人,中国根本不讲权,所以都不是。凡讲权者皆以自我为中心,而伦理则看重对方也。
伦理情谊为中国文化一大长处,那只是民族精神两特点之一。中国民族精神更有一大特点,即是以是非观念代利害观念。所谓讲理即讲是非,以利害隶属于是非,不以是非隶属于利害,此因中国自古以道德代宗教之故。宗教尚说祸福,祸福之含义在利害。西洋中古以前之人生,皆笼罩于宗教之中,不出祸福之念。近代思想开发,崇尚功利,又不出利害之念。在祸福利害以外之是非心,不甚明著。中国自周孔教化以来,除以伦理情谊领导中国人外,便是发扬人生向上精神,一切以是非义理为准。
譬如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西洋人也许感觉奇怪,不求饱求甚么?不求安求什么?须知中国人所求者,就是那个“正”字。“正”即正当合理。苟非正当合理,则虽安饱,他也不要。安饱问题是次于合理问题的。
这种精神,并不只于读书人见之。不拘什么人都喜欢讲理评理。俗语说:“不欠钱粮不怕官,不亏良心不怕天。”此可见其心中自信有理,而理为最高至上,虽天也不怕!与宗教徒是何等不同!此人生向上之精神非常伟大,为西洋人没有的。
小题1:下列对“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是中国没有集团生活。
B.伦理本位相对两人关系而言,是指在中国家庭里彼此以对方为重。
C.伦理本位的社会里,伦理关系是相互间的义务关系,没有权利。
D.伦理关系是一种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乃至祖孙间,财产是不分的,都属同一家庭。
B.中国人有与兄弟和朋友分财之义,还有分财与贫者之义。
C.为了情义,财产成为伦理关系中双方共享,但只限于家庭。
D.中国人彼此顾惜,不存在由政府负责的社会救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政治也是以伦理本位为基础的,伦理看重对方,所以“父母官”并不讲权。
B.西洋人崇尚宗教,没有是非观念,因此也就没有中国人人生向上的伟大精神。
C.伦理情谊看重情义,坚守是非义理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的安饱问题次于合理问题。
D.伦理情谊和人生向上的精神是中国文他的长处,我们应该吸收并发扬光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