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问卜中华(节选) 余秋雨一八九九,深秋。离二十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十九世纪最后几个月,北京城一片混乱。无能的朝廷、无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卜中华(节选) 余秋雨 一八九九,深秋。离二十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 十九世纪最后几个月,北京城一片混乱。无能的朝廷、无知的流民、无状的列强,打斗在肮脏的街道和胡同间。商店很少开业,居民很少出门,只有一些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粮店和药店,还会闪动几个慌张的身影。据传说,那天,宣武门外的达仁堂药店接到过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其实就是古代的龟甲和兽骨,上面间或刻有一些奇怪的古文字。使用这张药方的病人,叫王懿荣。 王懿荣是个名人,当时京城顶级的古文学者,金石学家。他还是一个科技出身的大官,授翰林,任南书记行走,国子监祭酒,主持着皇家最高学府。他对古代容器上的铭文作过深入研究,因此,那天偶尔看到药包里没有磨碎的“龙骨”上的古文字,立即产生敏感,不仅收购了达仁堂的全部“龙骨”,而且嘱人四处搜集,很快就集中了一千五百余块有字甲骨。他收购时出钱大方,又多多益善,结果在京城内外,“龙骨”也就从一种不重要的药材变成了很贵得的文物。 在他之前,也有人听说过河南出土过有字骨版,以为是“古简”。 王懿荣熟悉古籍,又见到了实物,快速作出判断,眼前的这些有字甲骨,与《史记》中“五帝三王”的论述有关。那就太令人兴奋了,遥远的“五帝三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缺少实证,而眼前出现的却是那个时候占卜用的卜辞,而且是实实在在一大堆! 占卜,就是询问天意。大事小事都问,最大的事,像战争的胜败、族群的凶云消雾散、农业的收成,是朝廷史官们必须隆重占卜重。先取一块整修过的龟板,刻上一句问话,例如,几天之后要和谁打伏,会赢吗?然后把龟板翻过来,在背面用一块火炭烤出裂纹,根据裂纹的走向和长短寻找答案,并把答案刻上。等到打完伏,再把结果刻上。 我们的祖先为了维持生存、繁衍后代,不知遇到过多少灾衲和挑战。现在,终于可以听到他们向苍天的一句句问卜声了。问得单纯,问得具体,问得诚恳。问上帝,问宗祖,上帝也就是宜祖。有祭礼,有巫祝,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问天也就是问地。 为什么三千多年前的声声问卜,会突然涌现于十九世纪最后一个深秋?为什么在地下沉默了那么久的华夏老先人,会在这个时候咣当一声掷出自己当年的问卜甲骨,而哗啦啦地流泻出这么一大堆? 我想,一定是华夏先人强烈地感知到了,他们的后代正面临着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危难。 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生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 他们甚至恼怒了,掷出甲骨责斥后代:为何这么垂头丧气?至少也要问卜几次,最后探询一下凶吉! 王懿荣似乎有点听懂。他放下甲骨,站起身来。 门外要王懿荣关心的事情太多。 就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半年之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九OO年八月十五日早晨,王懿荣被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逃离北京。 王懿荣,这位大学者这时又担负着北京城的防卫职务。在中国历代关及民族安危的战争中,开始总有不少武将在战斗,但到最后还在抵抗的,经常是文官,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恐怕也与中华文化的气节传承有关。王懿荣又是这样,他觉得首都沦陷、朝廷逃亡,是自己的失职,尽管责任完全不在他。他知道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自己越不应该离开职守,但又不能以中国首都防卫官员的身份束手就擒,成为外国侵略者进一步证明他们胜利的道具。于是,唯一的选择是,在外侵略者还滑来到眼前的这一刻,自***殉国。 我一直认为,王懿荣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国难当头的关口上成了民族英雄。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有删改) 小题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子(4分) 小题2:为什么是王懿荣而不是别人,最初发现了“龙骨”里的秘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如何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后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 ⑵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是“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 小题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概要分析。(6分) |
答案
小题1:这里用“风”“雪”的意象形象地说明二十世纪就要到来,(2分)同时暗示民族灾难的发生。 小题2:王懿荣是顶级的古文字学者,金石学家,深入研究过古代铭文。(2)他熟悉古籍,能快速判断出有字甲骨与“五帝三王”的论述有关。 小题3:⑴作者借古人之口表达了由于清廷腐败无能导致泱泱大国被列强欺凌的愤慨之情。⑵作者认为王懿荣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而且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表达出作者对王懿荣的无限崇敬之情。(意思对即可) 小题4: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记叙形象、议论深刻(结合文本分析);(2分)运用想象和联想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结合文本分析);(2分)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行文富于变化(结合文本分析)。(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目是“鉴赏”,除了内容,还要赏析艺术形式上的特色。“只隔着”说明很近了,“风、雪”的意象有渲染烘托的作用,结合第二段的开头就可以明了。同时,“三阵、一场”只是表示少,不可去穿凿求证。 小题2: 试题分析:对文章的三、四段的内容作必要的筛选和归纳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只答含意即可。⑴句中的“他们”指谁,不能搞错了,说这话的用意是什么,概括出来就是答案。⑵句用了比喻,是对王懿荣的高度评价。 小题4: 试题分析:对艺术特点的鉴赏,一要从全文着眼,二要相信自己的艺术直觉。发现一点就答一点,尽量不要遗漏。每一特点视题目要求处理好详略,但效果是一定要答出的。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歌由心飞于淑珍 紫茵 听于淑珍唱歌已有30多年,同于淑珍聊天还是头一回。冬日的午后,我走进她栖身京城的居室。和善的脸庞,银白的卷发,弯弯的笑眼,76岁的老人讲起话来清甜甘润如少女一般。 “老师不是一个,而是所有人” 从小工厂唱到大舞台,于淑珍说自己从未想过当歌唱家。上世纪50年代初,天津歌舞剧院将这个爱唱歌、会唱哥伯小女工招进去,正是看中她的艺术潜质。 于淑珍靠着灵慧悟性,在舞台实践中摸索、进步、成长、成熟。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是才旦卓玛的恩师,曾给于淑珍上过课,发现并保护了她的美妙歌喉。于淑珍说:“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有很多讲究、很多学问。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京剧、梆子,她学过、唱过,《少家滨》的阿床嫂,《杜鹃山》的柯湘,响当当挂头牌的角儿。“小彩舞”骆玉笙讲话,于淑珍听得很用心,从民间说唱艺术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歌唱艺术。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民间音乐融会贯通,就是于淑珍的“独门秘笈”。她歌喉纯美甜润,吐字亲切晓畅,行腔流丽柔婉,风格清新淡雅。她最擅长演绎抒情性作品,注重把握地域特点和韵味。北方的健朗舒放,南方的柔婉细腻,她总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人们褒扬称道。 “首唱作品非常多,传唱很有限” 从艺58年,于淑珍同施光南、吕远、唐柯、冯国林等作风家成功合作,经由她首唱的作品已超过400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已故音乐家施光南为于淑珍写了很多优秀的歌曲作品。“他写完一首,就在钢琴上边弹边唱给我听。我再试唱给他听,直到大家都满意。”《漓江谣》、《姑娘的爱情》………一向抒情柔婉的于淑珍,演唱河北梆子风格的《七律·长征》另有一番硬朗与豪放。《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作曲家在云南采风写的一首傣族音乐风格的歌曲。有人曾提出,优美抒情的歌曲不应有直白浅显的语言,应将原作“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改为“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一向温和的于淑珍,内心始终操守艺术标准与原则底线。无论什么场合,她坚持按原词演唱,“我要尊重历史,尊重作者”。1980年2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欢的15首广播歌曲”揭晓,《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荣谁前三。这首电影插曲为于淑珍带来最高声誉,并首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歌唱家的精妙演绎,通过1984年CCTV春晚更加影响远播、深入人心。“幸福的花儿”一开30多年了,于淑珍说:“我还有好多好听的歌的儿,可不止这一首啊!”在中国文联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76岁的于淑珍再次挥洒“阳光”,歌声依旧清润甘甜。 “学生不可随便收,歌要继续唱” 功成名就的于淑珍,“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有多不起”,在她心里,是许多人的辛苦换来了这一切。有些年轻人慕名而来登门拜师,她一概婉言相拒。“我不敢随便收学生。一是自己没有正式进过音乐学院,学得不够厚实;二是怕她们徒有虚名,不是真心学本事,举着‘我是于淑珍的学生’当招牌。”于淑珍不收私人学生,但乐意去音乐学院开讲座,她喜欢和现在的年轻人说心里话:“同学们,千万另只学一首歌,一定要多唱新作品,一定要有自己首唱、原唱的歌”。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员,“共性多了些,个别就差了些。”她最爱听的一句话: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无论唱民歌还是通俗,都要唱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味道。一个毫无个性特征的人,一定不会在艺术上成功。” 一位“自学成才”的女高音歌唱家,古稀之年仍葆有艺术青春,难以可贵。现在每逢演出,她仍保持着一个习惯,提出穿好演出服,独自静静地酝酿感情。“我可不敢分神,最怕上台出错。”于淑珍将坚实的功底和超群的实力付诸频繁的舞台实践,“只要观众接受,我就继续唱”。(选自2013年4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2:于淑珍是如何达到“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境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为什么于淑珍最爱听“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原因。(4分) 小题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老生常谈,但不断发展的现实又使这一话题常谈常新。我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已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就要说到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源于“库兹涅茨曲线”,后者是由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说的是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随着经济增长呈先加大后减小的倒U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把库兹涅茨曲线的思想应用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当中,于1995年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根据这一假说,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既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又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因而对环境质量产生负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清洁能源以及新技术的使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对环境质量产生正的技术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一般说来,在大规模工业化阶段,规模效应超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恶化;在后工业化阶段,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超过规模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改善。归结起来,这三类效应共同决定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形曲线关系: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不难理解。现在的问题是,这一规律是否完全适合于我国?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是否已经到来?从现实情况看,至少在东部城市,随着产业升级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大力控制和治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初步得到控制,或者有所改善。或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正在到来。 然而又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城市与乡村发展很不平衡。就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来讲,东部很多地区已经完成大规模工业化,进入上中等收入的现代化和服务业大发展时期,而中西部很多地区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甚至工业化前期。这就使大规模资源开发、大规模投资上项目、大规模污染排放仍然难以完全避免。这些地区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明显高于东部,盖缘于此。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污染等负效应也会不断显现。这些地区肯定还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到来之前。 综合起来看,就东部地区而言,我国发展正在接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而就全国情况看,还不能这样说。因此,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仍然是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决不可有丝毫松懈。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8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假说。 | B.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随着经济增长呈先加大后减小的倒U形这一理论,来解释环境问题。 | 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指出,对环境质量产生负的规模效应的原因是经济增长一面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一面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 | D.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呈现出的倒U形曲线关系表明,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为人们研究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 B.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经到了拐点。 | 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标志是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超过规模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改善。 | D.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三类效应共同决定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曲线关系。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城市与乡村发展很不平衡,因此,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不会同时出现。 | B.我国东部很多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已经到来,而中西部很多地区甚至还处于工业化前期,可以说,这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到来还很遥远。 | C.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仍然是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政府和公众对此决不可有丝毫松懈。 | D.我国中西部很多地区规模效应超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质量随着工业化发展还在不断恶化。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25分) 举世无双的珍品 (德)维塞尔 “这颗钻石精美绝伦,是本店最贵重的宝石。”珠宝商本德尔向他的顾客介绍着。 “你喜欢不喜欢这颗,亲爱的?”那位男顾客温情脉脉地问站在他身旁的少妇。 衣着华丽的少妇一脸不高兴的样子:“还问我喜欢不喜欢!这么精美的钻石,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 “这颗钻石多少钱?”男顾客问。 本德尔的心都有点颤抖了,如此爽快的顾客他还从没有碰到过呢! “这颗钻石的价格肯定不会低哟。”本德尔的口气是试探性的。 “那当然喽。”男顾客不屑一顾地说,“到底多少钱?” 本德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说出这个数目似的:“十万。” 那位衣着华贵的女顾客“啊”了一声,大睁着一双美丽的眼睛瞧着她身边的男人,而男顾客仿佛没怎么犹豫就问道:“我可以用支票付款吗?”本德尔好半天没有转过神儿来。“怎么?”男顾客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您该不会以为我会把十万马克的现金带在身上吧?” 本德尔怔怔地望着面前的顾客,好半天才说:“当然不是。不过您是知道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不得不对支票进行验证。你们请到会客室稍候片刻!”本德尔把这一对男女让进了会客室,男顾客拿出一张支票填好之后交给了他。本德尔只看了一眼支票上的签名就把它递给了一个女营业员。签名是“卡尔·舒尔曼”。 十分钟之后本德尔就放下心来了,支票完全正常。他暗自在心里笑了——像这样的生意可不是每天都有啊。这颗钻石确实价值千金,而且做工也极其考究,然而遗憾的是这颗钻石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就是因为这一点点美中不足,使宝石的身价一落千丈。好在这点瑕疵外行人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宝石专家才能发现。现在,本德尔不仅将它按正品出售,而且还加了四万马克。他知道,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珠宝店里又走进了那个叫卡尔·舒尔曼的人。本德尔一眼就认出了他,顿时他的心跳加快,难道他发现了…… 舒尔曼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了本德尔:“这是我们的新地址。今天我来是为了一件事。自从我妻子从您这儿买了那颗钻石后,整天话不离钻石。这倒使我犯难了,怕是再也找不到能够使她更高兴的礼物了。我想如果能再送她一颗一模一样的钻石,她肯定会非常高兴的。价钱我不在乎。” “这恐怕是不可能的,”本德尔叹了口气说,“世界上是不会有两颗完全相同的钻石的。” “那就太遗憾了。”舒尔曼怅然若失,“唉,你们同行之间有没有往来,能不能跟他们联系联系?” “有,有,先生,我们都有联系的。”本德尔先生高兴得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那太好了,如果您找到了请跟我电话联系。” 本德尔派人四处查访。几个月过去了,被派出去的人当中终于有一个人从缅甸打来了电话,说他在仰光发现了一颗符合要求的钻石。本德尔先生对着话筒发了话:“只要能弄到手,不管多少钱!” 当本德尔用三十五万马克将这颗钻石弄到手之后,简直欣喜欢若狂,可是他总觉得与卖给舒尔曼的那颗有点相像,于是他又请来了原来那位珠宝鉴定专家。 这位专家一看见宝石就禁不住叫了起来:“咦!您这颗钻石不是已经卖掉了吗!” “您搞错了!您讲的那颗早就卖掉了,这是另外一颗。” 专家仔细地察看了钻石后说:“确切的鉴定结果过两天才能出来,不过我记得那颗钻石也是在这个部位有一点瑕疵——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肯定是同一颗钻石!” 本德尔先生的脸刷地一下全白了,他慌了神,一步跨到电话机旁拨了舒尔曼的电话号码。话筒里传来了一位女性的声音:“您好,这里是豪华大酒店……非常遗憾,舒尔曼先生和他的妻子两天前就走了,他们没有留下新地址……”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以一颗有瑕疵的钻石作为叙事线索,塑造了本德尔与卡尔·舒尔曼这两个一正一反的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讽刺意味。 |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本德尔第一次交易时的兴奋、紧张,就是通过报价时的语气变化表现出来的。 | C.本德尔把有瑕疵的钻石,按正品价卖出去了,甚至还加了四万马克,展现了一个善于经营的精明商人形象。 | D.“那就太遗憾了。”,这看似卡尔·舒尔曼在为不能再买到一颗相同的钻石而惋惜,其实是为了引诱本德尔上当,行骗手法极其老练。 | E.这篇小说语言平实,描写了珠宝商本德尔与卡尔·舒尔曼两次交易钻石的经过,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跌宕起伏,结局极富戏剧性。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的写作意图。(6分) 小题3:珠宝商本德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本德尔,有人认为是舒尔曼,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25分) 关于H7N9禽流感的问答 问:这次出现的H7N9是因为监管的漏洞吗? 答:应该不是。 问:H7N9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吗? 答:生物学上对于甲型流感是按照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种类划分的。这两者决定了病毒进入细胞和最后扩散出细胞的能力,但是不决定毒力。所以这次的病毒可能在毒力上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为强大,那么可以称之为“新型H7N9”,当然,一切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评估。 这个H7N9,有6条RNA链来自H9N2,就充分说明了流感病毒亚型变异的能力和定义的难度,严格意义上的“新型”实在太多,所以我们只能抓住决定了传染力的H和N来大体定义。 H9N2也是禽流感,说明这次的H7N9毒株必然最初来自某只鸟类体内,H7和H9几乎不曾在猪身上检测到,猪身上发现较多的是H1、H3。加上之前黄浦江死猪的检验没有发现禽流感病毒,可以基本排除黄浦江死猪和这次疫情的关系。至于这次的人感染是因为什么病原,只能说很大程度是和家禽有关,只是目前的证据不能板上钉钉。 可以这样说,H7N9不是高致病性禽流感。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大类。其中,B、C目前都分别只含有一种病毒,且这两大类病毒非常相似,相比A型相差很大,不感染鸟类,是哺乳动物专属。A型流感是最为多样,也对人类构成最大威胁。我们日常所见到的那些以H (血凝素)和N(神经氨酸酶)来命名的流感病毒,比如H3N2,全部是甲型流感的分支。 H7N9 (A/Anas crecca/Spain/1460/2008),从它的标准命名法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甲型流感。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这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而且文献中明确说明了这是一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国内并没有任何地方报道了出现大范围禽类死亡,所以这次的H7N9目前为止应该还没有进化为高致病性禽流感。 问:H7N9会在人与人之间大范围传播吗? 答:目前不会。禽流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可以在人之间大范围传播的案例。 问:这最初的几个病患都死了,难道威胁不大吗? 答:有威胁,但难以传播的病毒威胁并不大。 H7系类病毒对人类的威胁还没有系统的评估,H7型禽流感感染人类不是什么新闻,目前只有一起死亡病例(H7N7)。而目前国内似乎前两例病人都已经死亡,后几个病患都是病危。H7N9的确是第一次出现了感染人的案例,而且似乎表现出比它的近亲H7N3,H7N7这两个高致病性禽流感更强的对人的***伤力。总之H7N9人感染致死率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们只有等待更多的分析和证据。 问:我们还能吃鸡肉吗? 答: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接触了染病的家禽或其肉类。流感病毒在鸡肉被加工做熟之后几乎不可能还存活。所以尽量避免接触生鸡肉和活鸡。至于鸡排,做好做熟的含鸡肉的菜,肯德基、麦当劳,各位还是放心地吃吧。权威消息中,这次的H7N9是H7N9和H9N2杂合,二者都是禽流感,一般不出现在猪身上,所以可能我们可以更有力地推定病原和家禽有关。 出于谨慎,在查明这次家禽感染H7N9的状况以前最好先不吃。H7N9之前说过是一种低致病性禽流感,也就是说家禽可能感染了但不出现症状。如果这次的0号病例被证实的确是因为屠宰而感染,且H7N9在南方某养鸡场已经泛滥,甚至某些候鸟已经把这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散播到了更多的养鸡场,那么不吃鸡就是很必要的了。如果H7N9被证实对人类具备高***伤力,那么这会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人类有高***伤力,对禽类却是低致病的禽流感病毒。 总之,决定能不能吃鸡的重要因素是养鸡场的鸡是不是已经大范围感染了H7N9,却没有出现症状。 问:还有,这次的H7N9是如何感染家禽的? 答:中国、东南亚,这样的地区是鸟类迁徙的重要目的地,又有长期密切接触家禽的现状,候鸟把病毒传播给当地禽类,禽类再传给人类的概率都是很高的。 小题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生物学上对于甲型流感的划分是按照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种类划分的。这两者决定了病毒进入细胞和最后扩散出细胞的毒力。 | B.2009年的猪流感还没有很好地适应人类的生理环境。 | C.H7N9不会在人之间大范围传播。 | D.这次的H7N9是H7N9和H9N2杂合,一般不出现在猪身上,所以可能我们可以更有力地推定病原和家禽有关。 | E.要不要吃鸡的关键是看养鸡场的鸡是不是已经大范围感染了H7N9,却没有出现症状。 小题2:本文主要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3:为什么说这次的H7N9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化为高致病性禽流感? (6分) 小题4: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你认为人类有必要高度重视H7N9吗?为什么? (8分) |
阅读下面的论说文,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为什么和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 王呈伟 盯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这个名字,我在想中国是否很需要这个奖项,这的确是一个文化大国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以强劲的态势引发世界瞩目,凭借各项经济指标屡屡对世人的眼球造成冲击的时候,文学是不应该处在一个沉寂的角落而悄然无声。 相比于文坛的寂寞,民族音乐的旋律曾多次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让世人领略了东方音乐的神韵;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滚滚“韩流”,国产影视并不寂寞,电影人睁眼看世界的目光和向世界大奖不断冲刺的努力显示出电影人的执著和思考,虽说还不能捧得奥斯卡金像奖,但渗入浓浓的中国元素的华语片获奖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非凡影响力。这些都是值得文学创作者们深刻反思和借鉴的。 当电影人和音乐人在世界舞台上都挤到前排的时刻,我们的文学却一直缺席世界大奖而成为文学工作者们心中永远的痛。有些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现状开始大放厥词也着实让我们惶恐不安,一是我们确实缺乏足够的审视自身的勇气,二是我们的思维似乎和“诺奖”正渐行渐远。 我们真的不能只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层面上来评价作品了。倘使我们有唐诗的高度,有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文采精华,不拿“诺奖”我们也有足够的民族底气;倘使我们有宋词的广度,即使在饮水处也有人歌唱柳永词,与“诺奖”失之交臂我们也可大气地付之一哂;倘使我们有曹雪芹这样的作家的视角和笔力,即便一生清贫也清高,纵使不得“诺奖”也会让后人高山仰止。笔者担心的是时下的作家可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度? 文学必须按照它自身运行的规律去发展和完善,它首要解决自身发展中带来的问题,这个领域里有很多事等着文艺工作者们去做,而且迫在眉睫。就文学系统本身来讲,还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圈内的论资排辈现象还相当严重;而掌握话语权的文学杂志应该抓住机遇焕发新的生机,新时期文学崛起时大型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收获》、《当代》、《十月》和《花城》)须有清源注入,还应发挥新的引领作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还须弘扬真正的文艺批评,如果潜规则多了,文艺圈就烂了。应该让那些诠释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作品早一点脱颖而出,让人世间的悲悯被激活,良知被唤醒,信念升华为时代风貌。 另外,人们受网络思路的影响太重,浏览、剪贴、链接成为时人阅读的常态,速度是上去了,可思维的深度比以前是变浅了,居然堂而皇之地衍生出“浅阅读”一说,而且有人还专门宣扬“浅阅读”的优势,一味地随俗罢了。其实只有深度阅读才会生成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思想元素,只有深度阅读才有解构人类社会乱象的智慧,只有深度阅读才有超越于民族和地域之上的人类共享的思想风华!若只用“浅阅读”生成的作品到纯文学的殿堂里去亮相角逐,估计未交锋就已“失了东风一半”。再加上娱乐风气盛行的误导,作品偏失了人性的剖析,这样的作品岂不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温总理站在民族的高度上对大学师生们的殷殷期待:“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我们民族才有希望。”这里“仰望星空”的人就应该是那些肩负历史使命,关注民族的发展未来,并用一生不懈地追寻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就目前的文学现状来讲,期待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失为一种仰望星空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浅阅读”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由于“浅阅读”的衍生盛行,导致浏览、剪贴、链接成为时人阅读的常态,网络思路严重影响人们的阅读质量。 | B.“浅阅读”追求阅读的速度,轻视阅读的思维深度,并且被堂而皇之地宣扬,这其实是一种随俗心态的反映。 | C.“浅阅读”之风的流行,不利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也不利于培育超越民族和地域之上的人类共享的思想。 | D.在“浅阅读”环境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无法跻身世界纯文学的殿堂的,从而也导致了中国文学的悄然无息。 | E.“浅阅读”的文化氛围,必然助长文学娱乐化之风,进而误导文学创作,使文学作品出现人性剖析的偏失。 小题2:不属于“中国文学不应在世界悄然无声”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A.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 | B.我国强劲的发展态势引起世界瞩目。 | C.民族音乐、国产电影跻身世界舞台。 | D.中国的文学作品远离了诺贝尔奖。 | 小题3:本文谈的是中国文学和诺贝尔奖渐行渐远,为什么要写到民族音乐和国产电影?(4分) 小题4:通观全文,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的原因是什么?(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