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什么是道?老子首先提出了“道”,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什么是道?老子首先提出了“道”,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源。从道衍化出混沌,,混沌衍化出阴和阳,阴阳相互作用、和合而生成新事物。但“道”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因为“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是“无状之状”,“无畅之象”,又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母”,具体的“状”和“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它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和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在老子那里,“道”可视为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庄子也讲“道”,也强调“天道自然无为”,认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在老子的基础上,庄子把“道”引进艺术领域。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道”是可以实现的,但要通过“心斋”与“坐忘”,才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与“道”合一的境界。人的主观精神达到了一种“道”的状态,则人工的艺术也就与天工毫无二致,宛如天生化成。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在精神上与“道”合一。在庄子那里,“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主体的精神和修养是其中最重要的。他斜作的一系列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凿轮、梓庆削木等,无不贯穿着这一思想。 宗白华认为“道”是意境的特征之一,这确实是一种洞见卓识。的确,从上面我们对“道”的解说中,就分明感觉到“道”和意境之间具有很多相通性。“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意境亦然,意境是中国艺术的最深远的追求,恽南田认为“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戴叔伦也说“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意境是很难把握的。庄子在《秋水>篇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意思是说,“道”是语言不能表达,甚至心意都不能察致的,是自然而然的。意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宗白华说:“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舒卷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也具有那种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道”是生命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通过阴阳的化合衍生万物。意境也是生命的意境,意境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它有生命的圆满、节奏与和谐。庄子认为,要与“道”合一,必须“虚静”、“心斋”、“坐忘”,要求进入一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意境的创构也讲“虚静”,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境”就是意境,而“静”、“空”则是其创生的条件。宗白华说,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此外,“道。”是虚实结合,“道”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迂程,虚的“道”必须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尤其是表象于艺,“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而意境也是虚实结合,也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王夫之说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是“使远者近,抟虚成实”,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由此可见,意境与“道”之间确实具有很多共通性,艺术的意境也确实具有“道”的特点。甚至可以说,中国艺术意境,其实就是老庄之“道”在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正是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道”的影响,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之树才如此的根深叶茂,靓丽夺目。 (节选自欧阳文风、周秋良《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意境”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境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最深远的艺术境界,具有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 | B.意境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它有生命的圆满、节奏与和谐。 | C.意境是语言不能表达,心意不能觉察的,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创造讲究虚实结合,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 | D.意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一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是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的“万物母”。 | 小题2:下列对庄子的观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庄子认为“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可以通过人的艺术创作无条件实觋。 | B.庄子认为“心斋”与“坐忘”,是主体进入与“道”合一境界的必需途径。 | C.艺术创作主体的修养在精神上与“道”合一,是使人工的艺术达到天生化成境地的关键。 | D.庖丁解牛等寓言都贯穿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道”合一的思想。 | 小题3:如何理解阿米尔“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这个观点?请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5分) 答: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5分)答案示例要点:阿米尔这个观点的意思是意境具有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2分,大意相符即可)我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是:这一观点道出了自然风景与心灵境界之间那种天煞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的关系;只有当人的情绪与生命宇宙交融和天然契合的时候才能感悟到美的神秘意境;阿米尔的这一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自然风景与心灵境界之间的联系,但不免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3分,大意相符即可)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道”是“万物母”,而非意境是“万物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是进入意境的前提条件,而非“意境”本身。(3分) 小题2: 试题分析:文中没有“‘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说法,要通过“心斋”与“坐忘。才能实现“道”。(3分)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
举一反三
(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从祁连山飘来的雪 马国福 ①天气预报往往是一个游子乡愁的晴雨表,是孤独情感的失乐园。春天里小女子如梦初醒似的一阵风,夏雨里莽汉放开喉咙唱信天游一样的一声惊雷,秋寒里老奶奶脸孔一样枯黄的一片叶子,冬日里初恋情人般高洁的一段白雪,往往都能化为游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愁肠。 ②古诗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句子,像炭火一样,瞬间就能将潜伏于胸腔中的情思煮沸。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梧叶飘黄,烟水茫茫,故乡远去,帘卷西风,绿肥红瘦,海棠不再依旧。秋风瘦去,大雁低头,云天之下,日薄西山,菊花无言,-炊烟淡定。从茫茫长江源头的巍巍祁连山下,到黄海之滨长江由此入海的南通,我的乡愁总随着起伏的温度潮起潮落。 ③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雪将安静的故乡盛装包裹,大雪眷恋巍巍祁连山的雄性壮美,西风雕刻漫漫山脉粗犷奔放的清晰轮廓。女神一样的故乡在祁连山头高高在上,眺望云游远方的臣民,我从西北方向吹来的一股大风中接纳故乡的恩典。 ④故乡,我站茌城市的楼顶,看不见你的炊烟,我只知道雪莲花孤独地清点身上的雪花。风雪中的牛羊,满眼泪水,盛着一眼忧伤扣茫然。瓦砾上的薄冰一滴一滴化为冰珠,如同一串晶莹项链上脱落的一颗颗珠子。房屋内,火炉里缓慢燃烧的火焰,映红了母亲的脸庞。一针一线都被烤火的母亲密密麻麻地纳进鞋底,如我曾经读过的书本里的一个个标点。我从故乡出发,搜寻漫漫长路上不可预知的幸福。我知道,母亲用针线收拾岁月,把一些凌乱的线头,整理成有序的步伐,让儿子沿着她的掌纹。走出自己的天地。 ⑤父母的青春,雪花一样化在了祁连山下的土地上。他们的奔走和呼唤,我的远行和眷恋,都与祁连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父母的命运和我的谨违拳-场场风雪中改变。他们仍在故乡,看着祁连山的风起风落;雪飘雪融。我远离被祁连山抱在怀里的村庄,像一尾鱼,穿行于江海平原的河流,南方润软的水土一天天改变我的肤色。我知道,这只是袁层的改变,因为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血脉和灵魂皈依在故乡的土地,并始终对故乡保持一种宗教情怀,那么,任何外昼的繁华和补偿都无法改变这种神性的情感。 ⑥这几天天气预报里说西宁有雪,我立即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说已经下了好几场雪了。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是豕是老天格外照顾经济相对落后的故乡,给他们恩赐一场又一场的雪花? ⑦此刻的故乡,西风敲响铿锵的鼓点,雪花跳起激情的舞蹈,敦厚的草木待续鼓掌,庆连山静坐如佛。祁连山的雪不会输给南方的梅,她的雪骨肉柔韧,心肠慈悲,明镜高悬,把远方的我们照亮。尽管我居住的城市没有雪,但我的世界下雪了。一场又一场,密客实实苷我的心覆盖,从此住在雪晶莹的心窝里,不再醒来。 ⑧祁连山,祁连山,今夜开始,从你袖子里飘来的雪镜子一样照亮我的泪水:祁连山,祁连山,从你眼眸中流淌的爱把我的孤单融化;祁连山,祁连山,从你的喉咙里吼出的方言将我的忧伤擦干。云,只淡一个白天:虹,只架一个晴日,为你,所有的雪都愿意殉情,我就是其中的一片! 小题1:对“天气预报往往是一个游子乡愁的晴雨表,是孤独情感钓失乐园”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答: 小题2:简析第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5分) 答: 小题3:和第⑦段相比,第⑧段对祁连山的称呼有什么变化?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小题4:“雪”是本文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说说它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小题5:文中第⑤段末说“任何外界的繁华和补偿都无法改变这种神性的情感”,“这种神性的情感”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种情感的?(7分) 答: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元妃省亲时命宝玉及诸姐妹题诗助兴,薛、林二人及湘云之作得到元妃的夸赞。宝玉得到黛玉的指点,改“绿玉”为“绿蜡”;宝钗干脆代他做了一首。 (《红楼梦》) | B.刘玉英想把赵伯滔和尚仲礼倒卖军火的消息卖给吴荪甫,吴荪甫也想收买她做内线,两人达成交易。刘玉英答应了吴荪甫的三桩要求,而吴荪甫给了她一张支票。(《子夜》) | C.被禁足在家的觉慧,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参加学生运动既感到绝望,又不满觉新的无抵抗主义,表示一定要跑出去,但为了觉新不被高老太爷责骂,决定暂时不出去。(《家》) | D.聂赫留朵夫初次动身去部队时路过姑妈们的庄园,在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后,决定留下来迎接复活节,他们在教堂外行礼互吻,此时他已对卡秋莎产生某种欲望。( 《复活》) |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周瑜)大喜曰:“吾之成功,只在此人身上!”遂嘱付鲁肃:“请庞士元(庞统)来,为我如此如此。”……肃曰:“只怕曹操奸猾,如何去得?” “此人”是谁?②请简述“如此如此”这一情节。 | 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抬起一双大眼睛望着她,郑重其事地应道:“那是我的秘密。” “我倒很想知道你葫芦里卖着什么药。”百合花心里想着。 爱斯梅拉达的“秘密”是什么?②“秘密”是怎样泄露的?请简述。 答第( )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的启迪与思考 ①近日,新华社播发的报道《上海再现文化码头》指出:“70年前,上海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誉,是与‘文化码头’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举凡文化,写的、画的、说的、唱 的……不管出自哪里,名气如何,规模多大,都想到上海靠一靠,走一走,露一露。”为什么?“因为上海是个文化码头”。 ②其实何止文化,上海从开埠之日起,就是个“通商码头”。伴随着商业的往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陆,于是“通商码头”衍生出“文化码头”。既成码头,则东南西北,各行各业,不仅皆由此经过,而且会停靠上岸。短则走马看花,唱罢散场;长则住上几年,寻求发展,乃至一辈子和这码头相厮守。 ③上海再现“文化码头”,这是和上海的历史地位与今天的现实定位相适应的。历史上,如新华社报道所指出的,上海本来就是一座“文化码头”,虽然此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曲折道路,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把它唤醒时,它首先恢复了“通商码头”的勃勃英姿;随后,它又展示了作为当年“文化码头”的迷人妹力,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稍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较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的辉煌之日,也就是它成为世界文化名都之时。 ④上海要重新成为“文化码头”,最重要的,是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开放的视野。当年上海这座“文化码头”停靠的多是江浙一带的小剧团、小戏班,以及全国各地来的文人和画家、艺人和表演艺术家,其间当然也有国外来的各色文化,但大都是停留在娱乐层面。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不仅比当年更大、.更深,而且承载的分量更重、责任更大。今天在这座码头停靠起降的,不仅有国内各民族、各地区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而且有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文化;既有通俗层面的大众娱乐文化,又有经典层面的精英高雅文化……这个码头,是名副其实全国性的、世界性的。 ⑤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上海离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很远,在这座码头上,还缺少我们本土的民间文化和区域文化,还缺少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文化,诸如极具活力的非洲文化,富有风情的南美文化、南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所以上海的胸怀要更加宽广上海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能够包容各种异质文化的存在;上海要有足够大的胸怀,来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 ⑥上海要成为永久的“文化码头”,关键还在于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我们称上海为“文化码头”,当然首先指要有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团体跑来上海,在这座码头上一 展他们的风采;但如果上海仅仅满足于有国内外一流人才跑进跑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留住和自己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⑦当年,鲁迅走南闯北,最后定居在上海,与其说鲁迅留在了上海,勿宁说上海留住了鲁迅。因为上海留住了鲁迅,所以才有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学和文化的辉煌。同样,海上画 派的崛起,也是和"当时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吸引了吴昌硕、任伯年等一大批外来优秀的画家有关。今天,上海在一流人才培养上也有两个标志性人物:一个姚明,一个刘翔。历史和现 实的经验值得总结,如果我们既能吸引和留住大量外来的一流人才,又能培养和拥有各个文化领域众多的明星和领军人物,那么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也就指日可待。这里,深刻总结、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至为关键。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码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码头”是指各种文化和文明、各种艺术门类在这里崭露头角,寻求发展,并交汇、交流、交融的地方。 | B.“文化码头”在上海形成,已经有了7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一段曲折,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 C.“文化码头”之所以能在上海形成,是因为上海自身文化繁荣,从而吸引了各地区、各门类的文化在此长期交汇、融合。 | D.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比历史上的“文化码头”更大、更深,承载的分量和责任更重,内涵更丰富,更具开放性。 | 小题2:作者在第⑦段分别写到鲁迅、吴昌硕、任伯年和姚明、刘翔这两类人物,在文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作用?(3分) 小题3:从全文看,上海要想建设成文化大都市,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哪些?(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