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我想,它们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在这里《三国演义》的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组雕、群雕,其难度之大,就可想而知。
但是,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在塑造单个的形象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组雕、雕群的塑造上同样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曾山东的《孙悟空大战众天神》、李恭坤《三国演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形象的塑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小题1:下列对陶瓷雕塑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B.陶瓷雕刻艺术和文学艺术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而在审美本质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C.陶瓷雕刻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虽然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D.在陶瓷雕塑中,组雕、雕群的塑造上,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但与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小题2:关于陶瓷艺术与文学二者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瓷艺术是空间和造型艺术,文学则是时间和语言艺术。
B.陶瓷艺术与文学的结缘起于何时虽无从考证,但它们均来源于民间,与先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文学艺术为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为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许多启发。
D.文学长于叙事,其展示的是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固定的死板的艺术。
小题3: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景德镇是一个著名瓷都,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学之城。
B.文学名著中的所有艺术形象都能够在陶瓷雕塑艺术中得以完美再现。
C.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在如实复制文学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炼与完善。
D.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彰显了陶瓷艺术手段的无穷魅力。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项,“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表述有误,由原文第3段可知,写实仅仅是其经历的一个阶段,以偏概全,理解错误。B项,有第4段可知,二者的审美本质是共同的,而不是“有许多相同之处”。D项,“但与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原文未提及。
小题2:试题分析:“固定的死板的艺术”有误,原文第6段只是说“瓷器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
小题3:试题分析:A项,由原文可知“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B项,“所有”说法太绝对化。C项,原文第6段“不是如实地复制”,此选项中的表述恰恰理解反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手铐
汪海潮
乡长被抓走的那天,陈大明正在乡长办公室里向乡长汇报高岭乡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情况。陈大明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汇报完第一件事,办公室的门就被撞开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公安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张逮捕令,走到乡长面前高声说:“你被依法逮捕了!”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了乡长的双手,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乡长带下楼,塞进了楼下的警车,警车就“呜呜呜”地开走了。
乡长被抓走后,陈大明被县里任命为代理乡长,继续负责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陈大明当上乡长后,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副锃亮的手铐,虽然他与原乡长的贪污案并无牵连,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假借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妻子常年下岗在家,孩子今年又刚刚上大学,农村老家还有一个经常患病的母亲。事事都得花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因此,他几乎月月都出现“财政赤字”。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
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到他家来玩,看到了那副手铐。那个老同学就问他:“你这是从哪买来的?”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是从一个地下的工艺品商店买来的。老同学就又将那副手铐把玩了很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没错,就是它,就是它!”陈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学就告诉他,其实这副手铐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它曾是一位海外华侨的传家之宝;它也不是普通的钢铁制造的,而是用一种稀有金属制成的,至于那位华侨为什么要把手铐作为传家之宝,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副手铐值钱,最起码值五万元钱!
陈大明对老同学的话将信将疑,就带着手铐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同学的话是真的,这副手铐真的很值钱!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毕竟,他太需要钱了!
有了这笔巨款,陈大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亲从农村接到自己身边,还请了一个保姆;他抽出两万元给妻子开了一家油米店,还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他的生活压力没有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也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他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老同学就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同学是个“能人”,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开业的那一天,陈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回家后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了那副手铐!第二天,他决定去把它赎回来,不论花多少钱!钱对他来说已并不成问题了。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副手铐他是代人收购的,早就被一位客商以五万元的价格买走了。不过幸好老板记下了那位客商在市里的地址,陈大明决定按图索骥。
陈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他领到一个池塘边,并告诉他,主人就在那边钓鱼。他匆匆地赶过去,发现他的同学正在笑吟吟地等着他。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却问道:“我的手铐呢?”老同学恰好此时钓起了一条大鱼,他一边收线一边拍着钓竿说:“那东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将它改成了钓竿。看,这钓竿多结实,五万块呢!”陈大明一下子明白过来,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但他分明听到了老同学在喊他:“别走啊,陈乡长,中午咱们喝鱼汤啊!……”
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陈大明眼前总是没来由地晃动着一副锃亮的手铐。
(选自《微型小说家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第一段中描写乡长被捕过程,其细节描写真实细腻,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让人心有余悸。
B.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主人公从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别人的圈套,最终发现老朋友向他行贿,波澜顿生,高潮迭起。
C.作者将手铐巧妙地比作了人生的防线,但陈大明由于一时的糊涂,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鱼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
D.陈大明因“手铐”而受贿,表面上看是不知情,但实际上骨子里则充满着贪欲,从而告诉人们要不断加强自律,完善自我道德修养。
E.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文章通过主人公因手铐”而受贿的故事,告诉人们即使真正廉洁的公仆,即便暂时避免了有形的刑具,却无法避开无形的刑具。
小题2:小说插叙主人公陈大明的家庭情况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主人公陈大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小说以“手铐”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余秋雨
在欧洲,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23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4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5年。脱离海盗后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项再一次出庭受审……
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运实在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良知,认真审查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只读过中学的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庭,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庭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过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项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
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恰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下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纪念广场以国名相称,叫做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已超过莎士比亚。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很可理解。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是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样等级的理论家。
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塑,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模样怎么还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又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说莎士比亚是一个假人,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看来异地同理:都想否定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太使周围垂涎,太使周围不安。
直到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海涅眼里,只有这三头统治,只有这三座高峰。但是歌德出生太晚,并世而立的只有两头,同在欧洲,却隔着大海,当时两个国家还对立着。
我前面已经说过,似乎是上帝的安排,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性地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去世,使4月23日成为一个奇怪的日子。谁知还有更奇怪的事情,似乎又是上帝,也只能是上帝,觉得两座高峰不能独遗一座,居然把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安排在同一天!那么,1616年的4月23日,也就变得更加奇怪。
当时,无论是英国的斯特拉福,还是西班牙的马德里,都没有对他们的死亡有太大的惊讶。人类,要到很多年之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盎然。
小题1: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几次提及莎士比亚,说明了塞万提斯同莎士比亚一样具有传奇性和伟大的成就,而他的成功的背后却付出了比莎士比亚更多的辛酸。
B.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的方式纪念塞万提斯,说明西班牙人一直很看重塞万提斯。
C.西班牙广场上白色的塞万提斯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暗笑,作者提及此处,主要目的是讽刺雕刻家技艺的拙劣。
D.塞万提斯的一生,受尽了磨难,然而也正是这些不幸成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E.本文通过对塞万提斯一生经历的概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小题2:本文标题为“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请简要概括塞万提斯哪些方面让人心疼?(6分)
                                                                            
小题3: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①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
                                                                              
②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小题4:联系原文谈一谈塞万提斯被后人敬仰的原因。(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
苏国荣
我国古代的悲剧,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这一特征在古典戏曲理论中常有涉及。被明代戏曲理论家李贽称为“惨***”之书的悲剧《琵琶记》,就是根据宋朝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它写了一出旨在揭示“为功名误了父母”的悲剧。为了揭示这一主题,它把赵五娘在农村如何受苦,公婆双双饿死,和蔡伯喈被招赘丞相家的富贵生活两相对照:一折写相府豪华生活的喜剧场面,一折写农村凋敝的悲剧境况;穷与富,悲与喜,参差相间,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
我们说中国悲剧有这一特点,并不是说外国悲剧只写悲剧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亚里斯多德就说过:“悲剧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既然要写幸福,就会写到欢乐。但是希腊悲剧十分强调“庄严的风格”在全剧中的统一性,因而连它们在开场中也很少描写“幸福”,往往人物一登场就充满了悲剧气氛,而且很多悲剧是一悲到底的。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并无什么不同。但是,在体现这个普遍规律时,我国又带有自己特殊性,与西方悲剧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写由喜(幸福)到悲(苦难)的变迁,一般是大起大落,突变性的,讲究情感形式的阶段性,层次的分明性,前后对比的强烈性的。我国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一般是渐变性的,波澜曲折的,在折与折之间苦乐相错、交替推移;甚至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往往在结局大悲之后,还有一点安慰性的小喜。
中国有类似西方的悲剧(个别的),西方也有类似中国的悲剧(少量的)。如莎翁的悲剧,对西方的传统悲剧就有大胆的突破,很像中国悲剧。十八世纪的英国戏剧评论家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说,莎翁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但是莎翁天才的创新,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而被认为是无知的表现,不懂得悲剧写作原则的结果。甚至在二百年后,像约翰逊这样对他顶礼膜拜、并对这一艺术创新充分肯定的人,居然也说:“莎士比亚的剧本,按照严格的意义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来说,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新。”目前,莎翁的剧作已众口皆碑,谁还能否认被大家公认的“四大悲剧”是悲剧呢?
尽管莎翁等个别作家的悲剧在情感的结构形式上有类似中国悲剧的地方,但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至少结尾就不一样。这些类似的地方,也只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些作家身上的反映,并不是普遍的、稳定的呈现。而我国的古典悲剧,几乎绝大多数如此,长期如此,具有数量的普遍性和历史的稳定性;而且在戏曲理论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这与西方的戏剧理论界不断诋诮莎翁的悲剧创新,还未将此形成为大家公认的民族悲剧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因而不能因为外国某些作家某些悲剧与我国的悲剧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否定我国悲剧的民族特征,正如我国有些悲剧也类似于西方而不能由此否定西方悲剧的特征一样。
此外我国古典悲剧还经常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写法。有的整本戏都以喜剧化的手法写悲剧。川剧《拜新年》,写一个聪明俊俏的长工之女,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嫁与东家地主的儿子。地主少爷比她小得多,而且是白痴,悲剧就在这个白痴的胡言乱语中展开了。他见了丈母娘,不知叫什么好,妻子告诉他叫丈母娘。他问:丈母娘是什么意思?答:是妻子的母亲,孩子的姥姥。白痴说:又是这个,又是那个,这不成了杂种了!他歪着嘴斜着眼流着口水磕磕吧吧地说着,逗得满场观众笑声四起。可是细想起来,这些话并不是为了抓哏逗乐随意胡诌出来的,而是非常符合这个平时可以任意胡闹的地主少爷的身份,而且又是白痴的语言。可以想像得到,这个白痴的“杂种”之类的骂人之语,是从他父母那里学来的,是他们平时对长工惯用语,正如他口头语“岂敢,岂敢”也是从他的父母那里学来的一样。这些喜剧的语言愈说得可笑愈见得长工女儿的可悲。这种悲不是由青衣扮演出来的(她只是暗中擦泪,顶多只是“呜咽”一两声),而是由丑角扮演的喜剧性人物白痴表演出来的。假如因为白痴的胡言乱语引起了满场的笑声而说它是喜剧,这就不免肤浅了。我们判断一个戏是不是悲剧,主要的不是看手法,而是看内容;它是符合鲁迅所说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这出戏的倾向性是明确的:丑把美给毁了,不平等的社会和婚姻制度把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少女的心撕裂了。
西方悲剧形成的历史和我国不同,根据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记载,希腊悲剧从酒神发展而来。它最初的形式生动活泼,跟笑剧萨堤洛斯相似。这一点和我国悲剧的起源很相似,以后的希腊悲剧“抛弃了简单的情节和滑稽的词句,经过很久才获得庄严的风格”。喜剧性的角色在悲剧中分离出去,专司喜剧。
以后西方的悲剧基本上继承了古代希腊悲剧的传统,但是有些作家也在不断的创新,在悲剧中放进了丑角一类的喜剧角色,悲剧有了混合的成份,可是他们往往受到大家的非议,如法国的戏剧理论家弗郎西斯科·萨赛就认为莎翁的《麦克白》“是对着那群特殊观众的一种让步,这些观众今天是达官贵人,明天是喜欢空开玩笑的畅怀大笑的粗野的水手”。我国古典的戏曲理论家,与萨赛等外国戏剧理论家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也是从观众的角度来谈这一问题,认为戏曲只要符合广大观众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够动人的。
(节选自《中国古典悲喜剧论集》
小题1:下面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对中西悲剧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琵琶记》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这是中国悲剧中比较特殊的例子。
B.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中西概莫例外。
C.西方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可概括为:喜大悲
D.中国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可概括为:喜大悲小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莎翁的悲剧,突破了西方的传统悲剧,归于中国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
B.我国古代的悲剧,有两个特点:就情感结构形式而言,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从写法上来说,我国古典悲剧还经常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写法。
C.西方的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有类似中国的地方,但也有不同,如在结尾上就不一样,并且这些类似也只在某一时期某些作家身上体现,并不普遍。
D.中西悲剧的起源都很相似,但西方悲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庄严”,而中国悲剧中还保留了喜剧的角色。
小题3:下面是对中西戏曲(戏剧)理论的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莎翁的悲剧“苦乐相错”这一天才创新的特点,虽然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但二百年后,约翰逊对这一特点非常推崇,认为这是悲剧的典范。
B.中国的戏曲情感结构形式在戏曲理论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而西方的戏剧理论界却不断诋诮莎翁的悲剧创新。
C.因为川剧《拜新年》是悲剧,并且符合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原则,所以不能因为里面有很多喜剧成份而否定其悲剧的实质。
D.西方戏剧理论家对在悲剧中放进了丑角一类的喜剧角色往往持否定的态度;我国古典的戏曲理论家则认为:虽然悲剧的混合的成份不太好,但如果符合广大观众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够动人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温润如玉朱自清
郭林林
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是大师璀璨,名家耀眼,其中,朱自清先生以其笔下繁复绚丽的物象和精致巧妙的构思,借助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建构起新文学的标准美文。
②朱先生满身散发着诗人的书卷气,英俊儒雅潇洒中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忧郁。读先生的文章,不是曲高和寡,更不是小资情调的无病***、士大夫式的故作高深闲情,而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洗礼与熏陶,扑面而来的是通俗明了的语言风格,从容不迫地将各地人物风俗、奇趣异志以及个人的思想感情娓娓道来,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
③佩弦先生自少时便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周游各国,先生博采中西,闳中肆外。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先生曾经在《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序〉》中说到:“佩弦兄的散文,我是十分推崇的……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会想起倾听他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浓或淡,味道极正而且醇厚。”此言甚是。先生比喻细腻贴切,字字珠玑,圆润有声,以文字优美著称于文坛。郁达夫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④且不说《温州的踪迹》《***,***,帘卷海棠红》《荷塘月色》《春》《歌声》等,单是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更可以从字里行间略窥先生内心情感世界一二。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评朱自清的散文,说是如同绘画中的工笔画,“他和俞平伯两人同游秦淮河,又以相同题目记游,但俞文俗气而累赘,而朱文则雍容华贵”。“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历来是文人***客泼墨挥毫的对象,而在先生笔下,荡漾了太多缥缈的诗意,无数精致的比喻通感等辞格更使文章锦上生花:“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的船儿如何载得起呀?”“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从文章提到的“七板子”、《桃花扇》、《板桥杂记》可以看出作者所知甚多,涉猎广泛。别有意蕴的是,笼罩着文章的是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⑤先生长于对自然风光景物的精确观察,对音乐、色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把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愫融化其中,达到了景中有意、画面含情、情景交融、诗画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文字绮丽纤秾,但又决不一味地去雕琢和堆砌。同时,平易质朴的抒情小品散文也是朱自清所善于作的,用清淡的文字,平易的叙述,在朴素中寄寓深情厚意,《背影》、《给亡妇》等便是这方面出色的代表作,彰显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家庭“欢乐苦少忧患多”的惨淡境遇以及相应而生的温厚感伤的人伦之情,与写景美文相对比而言,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⑥先生曾深刻剖析“我在小资产阶级里生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理论与行为的方式,都是小资产阶级的,我彻头彻尾,沦肌浃髓是小资产阶级的”,但温润如玉的先生也有其拍案愤起的一面。当屠戮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发生,作为目击者的先生抑制不住内心涌动着的愤怒的岩浆,挥笔写下了许多文笔犀利的文章,直刺黑暗恶劣的白色恐怖现实,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虚伪面具,甚至把锋芒直接指向了当时反动派的头子段祺瑞,颇有鲁迅先生的杂文之风而自成一格。譬如在《执政府大屠***记》一文中,先生愤怒地写到军阀政府屠***爱国学生的刽子手***人如麻的丑恶嘴脸时说:“……第一次枪声约经过五分钟,共放了好几排枪;……可以看出卫队乃至政府对于学生海样深的仇恨!而且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屠***确是有意这样‘整顿学风’的……”而在悼念在这场大屠***惨案中被刽子手“从容”***害的清华学生韦杰三时,作者又以沉痛的笔调,缅怀这个“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气的”“可爱的人”。美好的事物被无情地毁灭,更可显示出先生心中的痛苦以及对凶残者的愤恨。
⑦抗战的隆隆炮声打破了他宁静的书斋生活,闻一多先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更使得他彻底清醒,从一个彷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没有丝毫媚骨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⑧先生的一生,有过苦闷彷徨感伤,更有过呐喊抗争战斗,他独拔于世的散文创作,成为“美文学”的圭臬。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建构起新文学的标准美文,受到了朋友们的推崇,朋友们认为他的“文字之美”仅次于冰心,远远超过俞平伯。
B.朱自清的文字富含诗意,精致的辞格又使他的文章锦上添花,可惜的是,他的文章总会笼罩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C.朱自清的抒情小品散文平易近人,在朴素中寄寓深情厚意,与他的《温州的踪迹》《荷塘月色》《春》《歌声》等写景美文相比略胜一筹。
D.朱自清周游各国,博采中西,有过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嗜好、理论和行为,但他独拔于世的散文创作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美文学”的圭臬。
E.如果没有目睹残酷的社会现实,朱自清恐怕会一直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经历过苦闷彷徨之后,朱自清终于彻底清醒,成为一个民主主义战士。
小题2:作者说朱自清的文章“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这体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概括。(8分)
小题3:本文大量使用引用,请分析这种写法在本文中的具体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刘新成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全球史会更客观。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一的价值标准。
E.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是最好的。
小题2: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  (3分)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陷入了史学困境。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
C.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
D.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
小题3: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的研究有哪些影响?请具体说明。(4分)
答:                                                                          
小题4:造成全球史观“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