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计20分)母亲不是圣人张萍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衣服,又封了一个50元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她连看都不看,就把红包放进口袋

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计20分)母亲不是圣人张萍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衣服,又封了一个50元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她连看都不看,就把红包放进口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计20分)
母亲不是圣人
张萍
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衣服,又封了一个50元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她连看都不看,就把红包放进口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说:“坐吧。”
我蹬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又累又渴,还得自己倒茶喝。
正在这时,外面有小轿车的声音,那是大姐回来了。母亲好像听到命令一样,立刻迎出门。大姐一下车,母亲满脸笑容地请她进屋,问累不累。
大姐说:“妈,我不累。”大姐坐小车回来,怎么会累呢?真正累的是我,母亲却没问我。
大姐也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又漂亮,又贵重。我在商场见过,最少要1000元,比我送给母亲的那件贵10倍。
大姐也给了母亲一个红包,比我的大得多。
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再把那个大红包放在衣服上,让众人欣赏,又亲手给大姐倒了一杯茶。
母亲对大姐的亲热举动,刺痛了我的心。我一头扎进厨房里,拼命地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第二年,母亲生日时,我不再回去,只托哥带了一点礼物给母亲。
明天又是母亲的生日,我依旧买了一点礼物,托哥哥带回去。哥哥却说“去年,你没回去,已经有些不好。明天,你再不回去,大家还以为你对妈有意见呢。”
我说:“我就是对妈有意见,她对大姐好,对我不好。大姐钱多,能讨妈欢心;我钱少,讨妈嫌。”
哥说:“不会吧,妈不是那种人。”
我委屈地说:“你没尝过那种滋味,当然不会知道。大姐回去,妈每次都到门外迎接;我回去,妈几时出门看过一眼?我穷,没法跟大姐比,但还有一点自尊心。你不帮我带东西给妈,我另找人带。”
我一气之下,把东西拿回家。刚回到家,哥哥就追来了。他买了很多东西送给我,比我买给母亲的还多。我说:“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
哥不说话,放下东西,转身就走。
我送哥出门,一直送到楼下的马路边,哥说:“以前,我来这里,你最多送我到门口;这回破例送到马路边,是不是因为我买的东西多?”
我生气地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哥说:“我把你当成平凡人。平凡人都会受到名利的影响,抽到大奖会高兴,丢失钱财会伤心。这次,我送给你的东西多,你就陪我多走几步路,这很正常。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名利影响,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多,她就会亲热一点;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少,她就没那么亲热。我知道,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亲热,但是,只有不受名利影响的圣人才能做得到。那种道德高深的圣人,听说500年才出一个。我们的妈不是圣人,但确实是个好母亲,你买的衣服,她一直穿在身上,袖口磨破了都舍不得丢。妈并没有嫌弃你。”
我的泪水无声地流出来,哽咽着说:“别说了,我明天回去看妈。”
母亲依然对大姐很亲热,对我没有那么亲热。但我不再怪怨她。因为我知道母亲不是圣人,大家都不是圣人。
小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比较了母亲对“我”与对大姐不同的态度?(6分)
答:                                                                       
小题2:理解下面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答:                                                                  
小题3:赏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5分)
我一头扎进厨房里,拼命地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答:                                                                   
小题4:“我”为什么知道“母亲不是圣人”?(5分)
答:                                                                  
答案

小题1:从对礼物的态度;对人是否迎送;是否倒茶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计6分)
小题2: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大女儿丰厚礼物的珍惜与自得之态。(评分标准:表达效果2分,内容1分,计4分)
小题3:写出了“我”遭受母亲冷落后的极度悲伤;眼泪不是油烟“呛”出来的,而是痛苦得忍不住流下来的。(答出一层意思得2分,计5分)
小题4:通过哥哥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验证和分析,“我”知道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母亲也不例外,会对给东西多的女儿亲热一些。(评分标准:答出一层意思得2分,计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首先应该锁定答题区间,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前四段,然后根据内容进行概括即可。这四段主要从从对礼物的态度、对人是否迎送、是否倒茶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小题2:“小心翼翼”属于人物描写的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因此,应该通过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小心翼翼”说明母亲非常看重大女儿送到生日礼物,因此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大女儿丰厚礼物的珍惜与自得之态。
小题3:这一系列的动作是在“我”遭受母亲的冷落之后发生的,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摆脱母亲带给“我”的悲伤,所以写出了“我”遭受母亲冷落后的极度悲伤之情。再者,眼泪不是油烟“呛”出来的,而是痛苦得忍不住流下来的。
小题4:“母亲不是圣人”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结尾,是对文章后半部分的总结,因此,应该从前文进行分析,而且主要是听了哥哥的话之后“我”得出的一个结论。 “我”知道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母亲也不例外,会对给东西多的女儿亲热一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点评:试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阅读文学类文本。了解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离地球最远的星系
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宇宙中离地球最远的星系。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这个星系名叫8cL433+63,距地球大约150亿光年,是天文学家利用设置在夏威夷群岛莫拉克亚天文台的凯克望远镜发现的。
这个星系的光信号要经历15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所需时间是地球年龄的3倍。
这一发现表明,宇宙本身至少有150亿年的历史,从而否定了最近根据宇宙膨胀情况对宇宙年龄做出的估算:宇宙只有120亿年或更小的年龄。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发现的最远的星系距地球有130亿光年,是1991年发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发现的星系似乎含有一些恒星,这些恒星在其光信号到达地球时,就已经年迈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海隆·斯客拉德教授目前对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记者说,这个新发现的星系已经充分形成这一事实表明,宇宙的年龄有可能还要大于150亿年。
这一结论与对靠近地球的一些恒星的年龄的估计相符。天文学家估计离地球最近的一些恒星的年龄至少有160亿年。
小题1:文中“年迈”一词的意思是(3分)(    )
A.年龄至少有150亿年B.年龄大于150亿年
C.年龄至少有160亿年D.年龄大于160亿年
小题2:不能作为“宇宙本身至少有150亿年的历史”这一推断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    )
A.最近根据宇宙膨胀情况对宇宙年龄作出的估算是错误的
B.8cL433+63星系的光信号要历经150亿光年才能到达地球
C.凯克望远镜发现“8cL433+63”星系距离地球大约150亿光年
D.天文学家估计离地球最近的一些恒星的年龄至少有160亿年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3分) (    )
A.天文学家估计离地球最近的一些恒星的年龄至少有160亿年,这一估计纠正了海隆·斯客拉德教授的推测。
B.凯克望远镜发现的“8cL433+63”星系是离地球最远的星系。
C.海隆·斯客拉德教授是根据“8cL433+63”星系似乎含有一些恒星而作出“宇宙的年龄有可能大于150亿年”这一推测的。
D.1991年,天文学家发现的星系距地球130亿光年,而1991年之后则发现最远的星系距地球只有120亿光年或更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一个老人的问题
[埃及]穆·阿里
酒店快关门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迈进门来。酒保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顾客。看上去,他是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满面皱纹,步履蹒跚,走起路来甚至跌跌撞撞,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拄着一根看上去已伴随他二十多年的拐棍。
老人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打了个手势,请酒保过来,声音颤抖地问:“有人问起我吗?”
酒保闹懵了,忙说:“没有啊!”
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一下脸上的汗水,伤感地说:“那么,请给我倒杯酒来,先生!”
老人喝着酒,叹着气,两只眼睛忧愁地望着门口,慢慢饮完酒。随后,用拐棍支着地,哈着腰,低着头,好像寻找什么似的步出酒店。酒保目送着他,觉得他既可怜又古怪。
十多天过去了,顾客不断光临酒店,酒保几乎忘了那可怜的老人。但一天夜里,当酒店最后一个顾客走出门时,老人的面孔又出现在门口。他一声不吭地挪进屋内,又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悲伤地问:“有人问起我吗?”
酒保不安地答道:“没有!”
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揩脸上的汗水,像受了伤似的喃喃地说:“那么,请给我倒两杯酒来,先生!”
老人一口一口地抿着酒,两只眼睛呆呆地凝视着门口。酒杯空了,老人用拐棍支着地,慢慢站起身,缓缓地挪动着步子,磨蹭着出了酒店大门。
几个月过去了,老人一直未再“光临”酒店。
一天夜里……     
“有人问起过我吗?”
几年过去了,酒保的答复仍是那么几个字:
“没有!”
老人凄惨地说:“那么,请给我拿一瓶酒来,先生!”
酒保同情地问老人:“一瓶酒?”
老人点点头,抬眼看了看他,好像明白了他正在故意找话说。
酒拿来了,老人喝着,喝着,喝光了一瓶酒。酒保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的脸。
老人用拐棍吃力地撑起身,向酒店大门方向挪动着步子,但一个趔趄,拐棍滑出手,他一下子跌在地上。
他的两腿神经质地勾住一张桌子,颤颤巍巍地伸出右手,抓住桌子腿,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桌子倒了……
酒保赶忙奔过来,两眼涌着泪水,哭着说:“最近好像有人问起过您,爸爸!”
小题1:小说开头人物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5分)
小题2:小说标题为《一个老人的问题》,所揭示的问题也就是老人要求找的东西。作者用老人前后数次到酒店的问话:“有人问起过我吗?”来表现的,反复出现的这句话反映出老人怎样的心理状态?小说提出了什么问题?(6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这样结尾的好处是什么?(6分)
小题4:从小说内容来看,酒保与老人是否是父子关系?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
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说,为了预防疾病的侵袭,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了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为的是能让人们延年益寿。在药片综合症流行的今天,人们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在抢占市场的战略引导下,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开始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
文章说,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旨在确定那些最常见的“非疾病”。调查结果显示200多种状态属于“非疾病”,名列首位的是老年人的一些怪癖,然后是倦怠厌烦的情绪、黑眼圈、秃顶、雀斑、招风耳、灰头发或白头发、分娩和时差反应等等。
商业公司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也属于健康问题。性格腼腆被称为社交焦虑紊乱;工作中缺乏恒心和自制力则变成注意力不足;失去至亲或是一段感情破裂带来的痛苦成了创伤后抑郁症;月经前的情绪波动成了月经前营养不良或机能障碍。为此,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最为人所知的氟西汀。
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类型,比如荷兰科学家宾格豪尔斯在对3%的荷兰人调查后提出的“空闲病”,表现为一些人对假日或空余时间无所适从。还有“思乡病”,通常是指那些移居他国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另外,还有蜘蛛恐惧症、天文恐惧症、恐雨症和恐海症等一系列精神病学上记录在案的恐惧症。
目前医药产业经常使用的另一个策略是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比如说把疲倦定性为慢性疲乏症状,或是把周期性的腹泻和便秘定性为应激性结肠炎的症状。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是合法的,这和医药产业夸大其词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汉诺威达特茅斯医学院的莉萨·施瓦茨提醒人们注意避免把一些日常的小问题诊断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倾向,比如认为普通的鼻腔黏膜炎是过敏性鼻炎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健康可以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而如果完全按照该定义的字面意思,很少有人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人们对于健康的狂热追求没有限度。现在有些人已经不需要出现任何症状,只要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会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调查显示,越是富有的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这种倾向呢?解决方法可以是使用那些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只有在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文章说,“患者”本人也可以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因为现在人们通常对健康的过度在意恰恰是不利于健康的。我们的需要是一致的: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吧。
小题1:以下对相关行业“抢占市场”做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
B.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属于健 康问题。
C.经常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
D.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
小题2:以下表述,不属于“过度在意健康”的一项是(   )
A.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
B.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
C.某些科学家提出“空闲病”“思乡病”等许多新的疾病类型。
D.人们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也是为了实施抢占市场战略。
B.医药产业无孔不入,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又夸大其词,如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合法化。
C.某些西方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
D.为了抑制“杞人忧天”的倾向,要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也可以使用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探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第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明净的文字,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中,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的书被更多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欣赏自己,欣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过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向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蹦蹦跳跳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敢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都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
小题2:根据作者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方面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基因药物——医药工业的第四次革命
打针吃药是件很苦恼的事!有没有一种药,可以在体内长期有效,注射一次疗效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这种药在体内受到调控,可以根据人体需要自行调节生产药物?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不是天方夜谭,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生了病,不用再吃现在的药物,而是直接向体内注射基因,在体内形成一个天然的药物加工厂,加工厂会在人体需要的时候生产药物,不需要的时候自动关闭。
自身生产的药物,不仅没有副作用,而且一次注射,药效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科学家告诉我们,这就是被誉为医药工业第四次革命的基因药物。 科学家发现,人类疾病的根本原因与人体内的基因有关。他们认为,除了外伤以外的所有疾病,都是基因出了毛病,或是老化,或是损伤,或是结构异常,所以根治疾病的最好方法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最彻底的治疗。
近年来,科学家开发了基因工程药,基因工程药是以基因为模版,在体外通过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在体外扩增表达出蛋白质,再经过分离纯化,应用于人体,在人体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基因工程药同传统药物一样属于外源性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体内的干扰大,半衰期短,在体内容易降解,需要每天给药才有效,而且需要大量原料,工厂和成套设备,研制成本高,要求有一定的生产条件。基因药物则完全不同,它是将人体的基因直接导入病人体内,在人体内表达出蛋白质,也就是把具有治疗意义的基因“药厂”直接建在人体内,它不需要“原料”也不需要成套的工厂和设备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基因在体内受到病情的调控,需要的时候就产生治疗的药物,这样可以把毒副作用降低,使药效持续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
目前基因药开发限速因素是基因的运载体系。如何把药物工厂建到人体里去?各国的科学家们对此绞尽脑汁。国外有科学家用病毒作为载体,把病毒里有害的成份去除,保留其能感染细胞的成份,把基因放到这种缺陷性病毒里去,构建成缺陷性重组基因病毒载体,这种方法虽然被不断运用改进,感染效率高,但毒副作用大。也有的科学家采用非病毒作为载体,比如脂质体、多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等等。虽然毒副作用小,但是感染效率低。最近发现应用电渗透和电脉冲的方法可以高效安全的将基因导入体内,科学家预测这将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基因导入方式。
随着科学家对人类基因及功能、疾病发病分子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药物的应用和开发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生物高技术和医药工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基因药物是一种简便、生理、经济、安全、长效的新的治疗途径,完全改变了以往建造大型药厂的概念,使人类的基因变成了可供利用的资源。科学家预言,基因药物将是对传统药物的挑战,成为医药工业的发展趋势。 
(摘自《科技日报》)
小题1:下面对“基因药物”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
A.基因药物被誉为医药工业第四次革命,它自身生产的药物,不仅没有副作用,而且一次注射,药效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B.基因药物是将人体的基因直接导入病人体内,在人体内表达出蛋白质,基因在体内受到病情的调控,需要的时候产生的治疗药物。
C.基因药物,是把具体治疗意义的基因“药厂”直接建在人体内,基因在体内受到病情的调控,需要的时候产生的治疗药物。
D.基因药物是以基因为模版,通过大肠杆菌和酵母菌,扩增表达出蛋白质,再经过分离纯化,应用于人体,在人体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的药物。
小题2:目前“把药物工厂建到人体中”的最好办法是      (   )
A.用病毒作为载体,把有害成份去除,把基因放到缺陷性病毒内。
B.用非病毒作为载体,通过基因转移将基因导入体内。
C.应用电渗透和电脉冲的方法高效安全的将基因导入体内。
D.不需要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直接向体内注射基因。
小题3:下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所有疾病,都是基因出了毛病,或是老化,或是损伤,若是结构异常,所以根治疾病的最好方法是基因治疗。
B.基因工程药同传统药物一样属于外源性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体内的干扰大,半衰期短,在体内容易降解。
C.科学家用病毒作为载体将基因导入体内的方法,虽然被不断运用、改进,感染效率高,但毒副作用大。
D.基因药物是一种简便、生理、经济、安全、长效的新的治疗途径,完全改变了以往建造大型药厂的概念,使人类的基因变成了可供利用的资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