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缘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

园缘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园缘
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
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
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 皆细细描绘。
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
“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
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6分)
(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3分)
小题2: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6分)
小题3: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含义。(5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
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澜起伏,回环跌宕。
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益彰。
答案

小题1:(1)照应前文《适园小记》中的相关内容,写出了胡令行工作生活的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用环境的优美衬托胡令行品行的美好。
(2)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胡令行(1分),突出了胡令行的才能(1分),表现了他高雅脱俗的志趣,用“置足园”来衬托“适园”,为表现他更高的人生追求做铺垫。
小题2:胡令行是一个有才能、志趣高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对胡令行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胡令行是个既有才能又心系国家社会的人。从他设计置足园可以看出他在园林建筑方面的造诣很高;他用自己剩余的钱为学生买笔、买书,可以看出他对山村孩子真挚的爱;他舍弃了自己想建设自己的园林梦想,却最终建设了心中的园林,可看出他是个心念社会,无私奉献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鲁迅先生也是这样的人。
小题3:适:适合。“适园”就是适合居住的园林。是说适园是怡人性情,适人意趣的山水佳胜之处,也是说适园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美好之地。
小题4:B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1)划线部分是环境描写,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结合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表达技巧方面没有什么特色,那么该题只要从划线部分的结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作用两方面下手即可。(2)依据“意象串联法”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目的是要刻画一个人物——胡令行。“置足园”是本文主人公营造的环境,因此,环境描写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人公。“置足园”环境设置的非常雅致,突出了主人公的高雅脱俗的志趣。
点评:根据句段所在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尾的段落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在文章中间部分的句段的作用则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的作用。同时还要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至于在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只用空洞洞的术语,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
小题2:
试题分析:从“置足园”的环境设置上来看,可以看出胡令行是一个志趣高雅的人。胡令行大学里读的是中文系,业余时间苦研园林建筑,毕业后并付诸实际,帮朱慨然用极少的钱营造了别具一格的置足园”,这说明胡令行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胡令行后来回到自己家乡教书,可见他又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对胡令行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鉴赏人物形象应从作品实际出发。这就是说从作品中具体人物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具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小题3:
试题分析:对于词语含义的解释,需要从表面义和深层含义入手。“适园”字面意思就是适合居住的园林。从深层含义来看,适园不仅适合人身体居住在那里,而且也适合人的精神寄托在那里,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美好之地。
点评:“重要词语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因此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还要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
小题4:
试题分析:B选项中,“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一句中,“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有误。根据文章内容,这些都非胡令行所造,也就谈不上“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D选项中,“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有误。本文的线索是“园”,从全文题目、开头等部分就可见一斑。
点评:阅读题的解题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信息不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明确答题的方向。此外,题干中除了一些显性的信息外,还有一些隐性信息,只有挖掘题干中的隐性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
举一反三
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先秦传记文学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产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传记文学的萌芽。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具有史诗性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认为是史诗。历史学家白寿彝《史记新论》认为是传记体。文学史家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生民》是一篇很好的后稷传,他是周族传说的始祖。《公刘》是一篇公刘传。公刘为后稷的裔孙,此诗叙他迁都事。”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相当于传主;又都有围绕中心人物的故事情节,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传记文学的因素。但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所以只能认为是传记文学的萌芽。
先秦诸子散文虽主要谈哲学、政治思想,但往往亦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包含有一定的传记文学因素。如《墨子•公输》记载墨子去楚国劝说公输般不可攻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战国策》《淮南子》等古书中都有情节大同小异的记载,可见真实性较大。《公输》中所塑造的墨子形象,体现了墨家不辞劳苦地为他人排难解纷的利他精神。墨子止楚攻宋事迹完整,但只记这一件事,而且没有记载发生在何年,尚少时间观念,因此只能算是传记片断,或有传记因素。《孟子》《庄子》中也有人物事迹的记叙,但其形态与《墨子》相似。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先秦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已出现传记雏形。有的整篇较集中记叙某个人物的片断事迹,刻画出一定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者可能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接近后世短篇传记。如《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写郑庄公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弟、与母亲的矛盾冲突。故事头尾完整,人物形象鲜明,但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本篇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因而这一片断还只是传记的雏形。有的人物事迹散见于几年的连续叙事中,则较能反映出相对完整的人物生平。如《左传》中“晋重耳之亡”,较连贯地写了晋公子重耳从出逃到返国夺位的19年经历,写出了重耳性格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传记的雏形。《战国策》常在某一章中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叙其片断事迹,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如写战国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言行活动,事迹相对完整,能表现他们的性格。这些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
小题1:下列对“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传记文学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B.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并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
C.《生民》《公刘》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
D.《战国策》写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绕中心人物,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当属于传记文学。
B.先秦诸子散文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应是传记文学。
C.《左传》《战国策》的作者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类似小说创作。
D.“郑伯克段于鄢”因为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所以它只是传记的雏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不代表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B.《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属史诗性质,也是传记体。
C.《孟子》《庄子》的记叙,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D.作者认为:传记文学既是人类自身实录,因而就要写出人物主要生平事迹,要有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个性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对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遍地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看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拱门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咱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吗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廊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 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议,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小题1:第④段和第⑨段都有“提醒”一词,请问“提醒”的内容是什么?(3分)
小题2:第段中的“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段中写着“系着红领巾的孩子”、“ 少男少女”、“ 一对情侣”等,有何用意?(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标题“哭泣的圆明园”的理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黛玉的一席话:“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红楼梦》)
B.“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贾探春的判词。探春有才有志,精明能干连凤姐也不敢小瞧她。她曾一度代凤姐管理大观园,把纷繁的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不一般的才干,其精明不在凤姐之下。(《红楼梦》)
C.有一天,林黛玉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袭人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黛玉受到严重的挫伤,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芙蓉女儿诔》。 (《红楼梦》)
D.在欧也妮生日的那天,拿侬到欧也妮房间拿了一瓶酒,下楼时差点摔了一跤。葛朗台责备拿侬怎么和别人一样站不稳,拿侬说怪楼梯不牢靠,葛朗台太太也说早该叫人来修理了,前一天欧也妮也几乎崴了脚。于是葛朗台请人来修了楼梯。
(《欧也妮·葛朗台》)
E、欧也妮已经三十三岁了,却没有尝到一点儿人生的乐趣。她虽然拥有巨大的财富,可并不觉得快乐。她盼望着爱情和人们之间的温暖,但却没有得到,于是她靠着宗教的信仰活下去。                                          (《欧也妮·葛朗台》)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二题任选一题作)(5分)
(1)这日王夫人正是往锦乡侯府去赴席,李纨与探春早已梳洗,伺候出门去后,回至厅上坐了。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
李纨、探春为何代替凤姐理家?对赵家的丧事,李纨的意见如何?探春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请简述。(《红楼梦》)
(2)庭长……但只有您帮我一个大忙,我和我的财产才能属于您。
欧也妮请庭长德·蓬风帮什么忙?目的是什么?请简叙。(《欧也妮·葛朗台》)
选作第        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5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先由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接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释有关“月圆”的哲理做了充分铺垫。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一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的道理。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了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小题2:第5自然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请分两点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请简要分析这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