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叛 泥 土向 迅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⑵在很早的时候,这个阴谋就如一粒种子落在我贫瘠的心田里,偷偷发芽,潜滋暗长。⑶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

背 叛 泥 土向 迅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⑵在很早的时候,这个阴谋就如一粒种子落在我贫瘠的心田里,偷偷发芽,潜滋暗长。⑶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背 叛 泥 土
向 迅
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
⑵在很早的时候,这个阴谋就如一粒种子落在我贫瘠的心田里,偷偷发芽,潜滋暗长。
⑶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这和邻里一带所有父母给儿女的设计如出一辙。这或许是一个传统,无可非议,天经地义。
⑷出生在鄂西山地的人,似乎从出生之始,就已被命运安排为一个以泥土为生的种田人,仰仗泥土,世代为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在山地活命的法则。学习劳动,是最早的生活必修课。
⑸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从小就跟在他们后边,拿着小镰刀去割猪草,背着小背篓去背玉米,扛着小锄头去种小麦。父亲一心一意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
⑹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总是忘记时令,不知道这个季节该种什么,下个季节要种什么。如果不是母亲,我开垦出的田园也会荒芜得一塌糊涂。
⑺泥土生万物,养生命,可我对泥土的爱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母亲晓得哪一块地肥沃,哪一块地贫瘠;晓得每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晓得每一种作物发芽、扬穗、成熟的时间。她总是将几亩地经营得井井有条。
⑻在泥土和庄稼面前,母亲最有发言权。她懂得它们的心思,懂它们的语言,能猜透它们的秘密,晓得它们的性情。她心疼泥土,心疼庄稼,像疼爱我们一样疼爱着它们。在大地和庄稼面前,她也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
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在山地里伺候泥土,服侍父母,顺乎自然的命运也无可厚非。然而父亲在教我种植的时候,也教我识字。他最初的理由是,多认识些字,少吃些亏。
⑽在鄂西山地,很多人一辈子不曾离开村子,离开泥土。他们去得最遥远的地方可能是数十里之外的亲戚家。他们对村子里的事情如数家珍,对庄稼的长势了如指掌,对山外却是一无所知。山外是神秘的,只能道听途说。山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背叛泥土的种子在我少年心中悄悄扎下了根。
⑿读书,是一条路,一条背叛泥土的路,一条可以吃上轻省饭的路。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绝大多数在途中失散,不是回家种植,就是娶妻嫁人。他们没能走出村子,即使暂时走出了,迟早也会回来。
⒀在读书路上埋伏着许多不确定性。我认识村子里的一个人,读了不少书,毕业后却在家无所事事。村人看待读书人,也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企图背叛泥土的人,非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行,否则江东父老不好相见,不会施以好颜色。
⒁好在我读书之余,还不忘帮助父母事农耕,虽身单力薄,也不是行家里手,却足够滥竽充数,为以后留下了半步台阶。父亲说不时要让我下地,让我晓得他们种田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激励我读书。
⒂祖父是民国时期的高小毕业生,自己背叛泥土不成,把希望全部落在孙辈身上。挨个排序,在我身上看见一抹希望。在我考上县城高中之时,他就到处炫耀;在我念高三时,他就说等我考上大学了,好好摆几桌以示庆贺。没想到在那一年的高考前夕,他就匆忙走了。这成为我心头遗憾。
⒃那一年的秋天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也就是在那一年秋天,我含泪背叛了泥土,告别了家人。
⒄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个的少年时代和童年记忆。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只有偶尔亲近它,才能找到丢失已久的山地方言和感知到漫漶在山地间的温暖,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故乡!
⒅在鄂西山地,对泥土没有二心的,是那些至今仍然勤勉的种田人。像我母亲一样的人。那些种田人,依然在广袤的田野里保持着最原始的种植姿势: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⒆只有在泥土里进行种植的人,才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才能用舌头和鼻子分辨出口中饭食出自哪一块泥土。我们这些背叛了泥土的人,无法体会种田人对于泥土的感情。
⒇那是寸土寸金的感情。
小题1:文章开篇便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
                                                                           
(2)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
                                                                           
小题3:文章中父亲、母亲、祖父三个亲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对“泥土”表现出了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内容上,对自己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离开哺育自己的亲人和故乡的行为的否定,表达对故土的热爱,又是对故乡落后生活方式的一种重新的思考。在结构上,“泥土”是原文的线索,通过写“背叛泥土”为下文写对故乡复杂的情感作铺垫。
小题2:(1)泥土与父母一样滋养和养育了我们,都是值得信赖的,都是我们的依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感激与依恋,也体现出山地人只能依靠土地为生,顺乎自然的一种无奈。
(2)“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个的少年时代和童年回忆”,“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故乡”,离开了故乡,作者自己已找不到精神的皈依。
小题3:父亲希望把“我”培养成合格的种田人,要求严格,是“我”生活的导师;也教“我”识字,激励“我”读书,让“我”下地,让“我”懂得种田的辛苦。母亲善良、慈爱,把土地经营得井井有条,心疼泥土,心疼庄稼,疼爱子女。母亲的爱感染着“我”,教会“我”热爱故土。祖父自己背叛泥土不成,把希望全部落在孙辈身上,激励“我”读书,希望“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小题4:故乡的贫穷、落后让“我”决定千方百计地离开,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通过泥土的象征,回顾故乡“对”我的滋养,让“我”对故乡眷恋、牵挂;“我”经历“轻省生活”后反观故乡的生存方式,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的是开头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用类的答题的模式:内容和结构;二是开头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对于内容的分析,是解题的基础,要结合本句的下面几段来分析,具体理解“故土”和“阴谋”的含义。
点评:这类题要注意句段中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就不同。具体解答时,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答。“内容”包括所选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结构”除形状、中间、结尾外,还要注意在线索、思路方面的作用。但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答题不具体、笼统,只是写了几个术语;二是面面俱到,即把自己所知道的作用都答在里面。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要解答两句话的含义。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这两句话的位置,从而确立这两句话的具体语境。第1句话在第⑼段段首,因此,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应联系文章的第⑻段和第1句所在段的内容。第2句在⒃段,因此,要结合本段内容与本句的上下文。
点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最主要的是要关注重要语句的具体语境,对其解读一定要把它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上下瞻顾。首先找到它在文中的位置,进而确定应结合考虑的具体语言因素。其次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本句中的“菜园”“心中的春色”“心中的底色”等,如果用了修辞,应将要解读的句子还原。
小题3:试题分析:要认真梳理本文的内容,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并提炼出各句内容的关键词。比如对父亲,从文中可找出:⑶段“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 ⑸段“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父亲一心一意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 ⑼段“然而父亲在教我种植的时候,也教我识字。” ⒁段“父亲说不时要让我下地,让我晓得他们种田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激励我读书。”据此可概括:父亲希望把“我”培养成合格的种田人,要求严格,是“我”生活的导师;也教“我”识字,激励“我”读书,让“我”下地,让“我”懂得种田的辛苦。以此类推。
点评: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一般要求能准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确认词语在文中指代的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查找、摘录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材料,在索检相关信息区域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如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插入性词语、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等。能够比照与题意指向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发现其细微的偏差。
小题4:试题分析:泥土是故乡的象征,代表着故乡。从而通过泥土的象征,回顾故乡“对”我的滋养,让“我”对故乡眷恋、牵挂;“我”经历“轻省生活”后反观故乡的生存方式,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故乡的贫穷、落后让“我”决定千方百计地离开,改变自己的命运。
点评:探究题的一般做题方法是:一读题目,明方向。就是要明确答题的要求(答题的范围,答题的角度等);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疑问点。二扣文本,寻解释。抓住关键词在文本中寻求突破。三巧引申,谈见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有个性的、有创新的解读。
举一反三
关于艺术家
冯骥才
①人类艺术史的进程中,两次迈出巨人的脚步:一次是从自发的艺术到自觉的艺术,一次是从自觉的艺术到艺术的自觉,后一次的缘故是艺术家的出现。自此,艺术就变得无比艰难。
②艺术家的工作是把艺术个性化。创造的含义就变为独创。艺术中没有超越,只有区别,成功者都是在千差万别中显露自己。艺术家的个性魅力成了他艺术的灵魂。于是,平庸与浅薄被视为垃圾,因袭模仿被看作偷窃,都是艺术的淘汰物。但是如何把个性魅力变成个性艺术?艺术家们各有各的秘密。
③凭借着他们的努力,创造一个世界。这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智慧到处发光,才华到处流溢:所有颜色都是语言,所有声音都有灵性,所有空间都充满想象。这世界的一切,都是由无到有,每个人物都是虚构而成,还要同活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性格有心灵,可是这些人物的生命却从不依循活人的生死常规;不成功的人物生来就死,成功的人物却能永恒。有时,他们在书中戏中电影中死去,但在每一次艺术欣赏中重新再活一次,艺术有它神秘的规律。由于艺术的本质是生命,它一如人的生命本身,是个古老又永远不解的谜。
④艺术家生存在自己的艺术中,艺术一旦完结,艺术家虽生犹死。长命的办法唯有不断区别别人,也区别自己。这苛刻的法则便逼迫艺术家必须倾注全部身心,宁肯在人间死掉,也要在艺术中永生。难怪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七颠八倒,在虚构的世界里却不会弄错任何一根纤细的神经。反常的人创造正常的人物。人们往往能宽恕艺术中的人物,却不能宽恕生活中的艺术家。他们照旧默默吃苦受罪,把用心血锻造出的金银绯紫贡献给陌生的人们。一旦失败,有如死去,无人理睬;一旦成功,自己却来不及享受。因为只要不再超越这成功,同样意味着告终。
⑤但真正的艺术又常常不被理解。在明天认可之前,今天受尽嘲笑:成功不一定在它的诞生之日。不被理解的艺术与失败的艺术,同样受冷落,一样的境遇,一样的感觉。艺术家最大的敌人是寂寞,伴随艺术家一生的是忽冷忽热的观众、读者,和一种深刻的孤独。
⑥这便是我心中的艺术家,天生的苦行僧,拿生命祭奠美的圣徒,一群常人眼中的疯子、傻子或上帝。但如果没有他们,人类的才智便沉没于平庸,生活化为一片枯索的沙漠,好比没山,地球只是一个光秃秃黯淡的球体。
(选自《当代人》(2012年第9期)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小题2:为什么说“艺术的本质是生命,它一如人的生命本身,是个古老又永远不解的谜?”(6分)
                                                                           
                                                                           
                                                                           
小题3:关于艺术家,作者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落 价
冰心
①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②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③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麻利,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④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⑤小方真的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⑥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钙’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当我们辞谢她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只好由她。
⑦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买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⑧小方打断了我,说:“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⑨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小方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第④段划线处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小说以“落价”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写小方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①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这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反映出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葛洪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③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于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以至于后来,又出现了东方书画家协会、世界书法家协会、国际书画家联谊会这样庞大的团体。按此论,这几个团体主席的书法水平更是高妙无比。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取得独到的审美效果。
  ④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着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还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如同滚滚江河的上游总有细散的小支,在一泻而下的同时又分成枝杈,这是艺术欣赏的常态,差异也就成了必然。而有人却总喜欢操起斧子,东砍西斫,如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还有什么欣赏的精神自由可言?
  ⑤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作品的欣赏才能真正变得自由,同样的艺术形象才能于不同的审美意识之中,与每一个头脑产生交融,从而催化出新的形象。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面对王羲之的书法,南朝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 “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如果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认为“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既简单又粗暴,更得不到欣赏真谛。
⑥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而精神的存在又是人的高级生存状态,所以我认为在人的生存状态中,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
小题1: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所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请从全文归纳。(6分)
                                                                              
                                                                               
小题2:结合文章,说说在艺术欣赏中怎样才能做到“精神自由”。(6分)
                                                                              
                                                                               
小题3: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引用这一修辞手法,请任举两例并分别说明其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小题1: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三国演义》中这首诗赞颂的是哪位英雄?又是因何事而赞颂?(5分)
                                                                              
                                                                              
                                                                              
小题2:《红楼梦》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旨在说探春是个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联系“抄检大观园”,说说你的看法。(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安静的位置
周国平
今日的商业时代,文化似乎必须成为一种热闹。媒体担起了指导公众读书的职责,畅销书推出一轮又一轮,书目不断在变,不变的是全国热心读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读相同的书。这些年来,学术界总有一、两个当红的热门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课题。我不怀疑仍有认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却只是凭着新闻记者式的嗅觉和喉咙,用以代替学者的眼光和头脑,正是他们的起哄把任何学术问题都变成了热门话题,亦即变成了过眼烟云的新闻。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上,我不属于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现在有些人很喜欢标榜的所谓另类,因为这个名称也太热闹,使我想起了集市上的叫卖声。那么,我根本不属于这个热闹的世界吗?可是,我决不是一个出世者。对此我只能这样解释: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并且我相信,海其实正在以另一种方式与我们在交流
小题1:作者所说的“文化似乎必须成为一种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概括。(4分)
答: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5分)
答:                                                                     
                                                                             
小题3: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