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1935年的羊徐建宏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话照得暖洋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1935年的羊徐建宏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话照得暖洋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话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细长的脖子抻得像两条羊腿。
等学生们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抖抖索索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旧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日久的缘故,纸条已经渍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 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
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10.25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呀。”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的。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那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而叫的羊儿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夸张的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紧一阵慢一阵打起了鼓。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已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一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至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瘸腿又老实巴交的羊倌老旺从县里来的同志手里接过一个大红纸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般的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透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碜,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两千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们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憨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对环境的描写意在渲染小山村虽贫穷却充满温情的氛围,对狗娃肖像的描写意在表现孩子对知识的热切期盼。
B.老旺看到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这一细节写出了贫穷给老旺带来的痛苦。
C.老旺在墙洞里发现纸条的事情鼓舞了全村人,瓦村的所有家庭都有所行动,这表现村民们都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摆脱贫困的心理。
D.面对老旺送来的两千元钱,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此时矛盾的心情。
E.作者以曹老师的视角来表现老旺,又通过老旺的视角来描写曹老师。这种巧妙的构思使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同样丰满而感人。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中老旺的主要性格特点?(6分)
小题3:文中画线部分交代了曹老师的身世经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本文三次出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的描写,这出于作者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文本对其作用进行探究。(8分)
答案

小题1:E3分、B 2分、C1分。
小题1:老旺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①生活困窘,质朴善良。他虽饱受贫穷的困苦却依旧保持着质朴善良的本性;(2分)
②知恩图报,慷慨大方。对曹老师帮助孩子读书深怀感恩之心,并在欠条兑现后慷慨地拿出两千元钱捐赠给学校;(2分)
③胆小拘谨,憨厚老实。乡里干部对纸条的高度重视,让他非常紧张;乡长的热情招待,让他毫无戒备;(2分)
(以上3点,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
小题1:①从凸显主题角度看,深化了小说主题,表达对曹老师献身乡村教育的敬佩之情;
②从刻画人物角度看,凸显了曹老师执着热心、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加真实可信;(2分)
③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交代了曹老师来此从教的背景,为情节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以上三点,每点各2分)
小题1:①象征着革命时期军民鱼水情在新时代的深化,使抽象的主题更具体可感,易于理解。
②烘托了老旺淳朴善良、无私慷慨的高尚品德,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③起到了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使全文结构圆和,浑然一体。
④作为典型意象,渲染了悠远的氛围,使小说更具历史的厚重感。
(以上4点,每点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句“表现孩子对知识的热切期盼”错。C错在“摆脱贫困的心理”。D句“表现了他此时矛盾的心情”错。
点评:根据选项内容,在文章中找到相关区间。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小题1:试题分析:简要分析,先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人物性格,然后解说或用小说中的人物言行、心理活动、外貌等来例说。
点评: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把握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气质和素养等,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把其放在小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
小题1:试题分析:小说作用类无非从小说的要素出发,具体指向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交代曹老师的身世经历从人物形象角度塑造来看,是补充说明,丰满了人物形象;从情节角度来看,可从情节前后关系去分析。
点评:补叙作用类的题目其答题思路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层面,即所写的本身内容以及所表现出的延伸内容。二是结构层面,所写内容与上下文的相关部分是什么关系(铺垫、衬托、对比、承上启下、呼应、照应等)。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对插叙作用的探究,其实考的是作品的谋篇布局。其作用应分别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小说的主题这四个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是探究题,考的是作品的构思。小说的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这些都是借以表现主题的。作品的结构与构思,也都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所以探究也就应从表现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考虑。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千手观音”陈中伟:创造断手再植奇迹
在绣花厂里,女工们飞针走线,像在花丛中飞舞着的一只只蝴蝶。
  在音乐会上,钢琴演奏者的手指,像急骤的雨点般敲打着琴键,而琵琶演奏者那只拨弦的手,由于动作太快,在水银灯下看上去成了一团白色的虚影。
  在体操表演时,一个运动员擎起另一个运动员,那只手是何等健壮有力。
  邮递员用手飞快地分信。
  纺织女工用手在一眨眼间打好断纱的一个结头。
  玉雕工人用手巧夺天工地雕出精美的玉石花篮。
  战士用黑布蒙着眼睛,用手迅速地把拆散的零件装成一挺机关枪。
击剑运动员用手挥舞着银闪闪的利剑,刺向对手。
……
手,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手,那将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痛苦和损失!
  1963年1月2日,一个工人被送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他的右手在腕关节以上一寸的地方被冲床完全切断了。按照惯例,医生对于这种外伤病人,只能把伤口包扎起来,手断了也只好断了,无法挽回。
  然而,三十四岁的外科医生陈中伟却和其他几位医生合作,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了断手再植的奇迹!一年后,这个工人的右手恢复正常。
  1929年陈中伟出生于浙江宁波。他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医学之家”:父亲是县医院院长,母亲是药剂师。他的姐姐、姐夫、太太、岳父、岳母以至女儿,也全都是医生! 
  陈中伟小时候,常常好奇地从父母那里接过显微镜观看,他开始明白什么叫细胞,什么是红细胞。本来,他以为脓那么脏,一定是病菌,后来从父亲那里知道,脓是白细胞与细菌打仗牺牲后的“尸体”。
  陈中伟学着父亲的样子,拿着解剖刀,解剖青蛙之类的小动物。他甚至不放过家中宰鸡剖鱼的机会,借机解剖动物、了解动物构造。
  不久,陈中伟考上了宁波第一流的中学——效实中学。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第周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在中学时,陈中伟很喜欢体育运动,是学校的篮球队员、网球选手。高中一年级时,他曾获浙江网球双打冠军,单打亚军。在铁饼、标枪比赛中,他获宁波市第一名和第二名。
  陈中伟从小把学问当做“桑叶”,认为只有不断吃进“桑叶”,将来才能“吐丝结茧”。在中学时代,陈中伟的生物课成绩一直在九十分之上。他也很喜欢英语。
  中学毕业后,陈中伟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在大学里,他特别注意学好解剖学。他认为,侦察员要对地图了如指掌,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解剖图就是地图。他亲自动手解剖了十几具人的尸体,从此脑中有一张立体的解剖图,为医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秋天,陈中伟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开始在第六人民医院担任骨科医生。
  1963年,他创造了断手再植的奇迹之后,在8月7日晚上,受到***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伸出手,紧握陈中伟那双灵巧的手。
***总理鼓励他,要再接再厉!
  要再接再厉!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断指再植、断管再植、拇指再造、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
  要再接再厉!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手把着手,把断手再植技术教给外国友人,使这朵奇异的花开遍全球。
  笔者在陈中伟教授家中采访,据他的夫人告知,陈中伟常在家中飞针走线,用他那双手巧妙地缝制衣服,做得比他夫人还好。陈中伟还用他那双手切肉剖鱼,也十分在行。因为他连在做家务的时候,也始终没有忘记——把手锻炼得更加灵活,以便能做好手术。
  在动手术的时候,陈中伟的心比绣花女工还细,手比绣花女工还巧。如今,他采用新技术进行断手再植,这新技术叫“显微外科”——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因为手的小血管非常细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楚、准确地进行手术。由于采用了显微外科新技术,现在,断指再植的成功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五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
  人们常用“明察秋毫”来形容精细,显微外科手术无愧为“明察秋毫”的手术。陈中伟所用的针、线,只有头发的三分之一那么细,一掉在地上就找不到了!那针往布上一插,针尖也会碰断!
  为了使双手能够在显微镜下进行如此精细的手术,陈中伟不论在挥汗如雨的炎夏,还是在寒风刺骨的严冬,每天坚持用大白鼠做试验,缝合那纤细如丝的小血管。练着,练着,手越练越灵活,越练越细巧。
  医学界有句行话:“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要具有狮子般的心、鹰般的眼睛和女人般的手。”陈中伟正是从无数次手术和试验中出色地磨炼出这三项本领的。
  美国作家赫纳汉为美国《科学年鉴》撰写的《显微手术》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陈中伟的成就:
  毫无疑问,断指、断肢再植成功病例最多的还是在中国内地。中国的显微外科医生在1964年首次成功地再植了断指。最早在一只手上再植上四个断指的也是他们……最近访问过中国的原美国医学学会主席托德说:“他们(指那些外科医生)的本领比我们在美国见到的高超得多。”
  他们的技巧之所以精湛,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中国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些显微外科中心,每个中心都为千百万人服务。世界上最大的这样一个中心就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在那里,中国最早的显微外科医生之一的陈中伟,从1966年以来,再植了三百多个手指。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位“千手观音”。如今,陈中伟成了真正的“千手观音”。
不过,神话中的“千手观音”,她的一千只手长在她自己身上;而陈中伟却是用自己的双手,使成百上千人的手失而复得!
为陈中伟扼腕而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中伟出身医学世家,在父母的教导和影响下,对医学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确定了职业方向。
B.中学时的陈中伟不仅各门成绩优异,而且体育成绩十分突出,是一个综合素质突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C.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毫无保留地把断手再植技术传授给外国友人,是为提高中国医学技术在世界的影响力。
D.文章引用了外国专家对陈中伟的评价,高度赞扬了陈中伟精湛的外科手术技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E.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正、侧两方面塑造陈中伟这一外科医生形象,材料详实,语言生动,是传记文学中的佳作。
小题2:文章开头作者为读者描摹了各种各样灵巧美妙的手,这样的描摹有何作用?(6分)
小题3:文中引用一句医界行话,“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要具有狮子般的心、鹰般的眼睛和女人般的手”,请加以赏析。(6分)
小题4:有人说陈中伟的成功取决于丰富的知识,也有人说陈中伟的成功取决于反复的实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9分,每小题3分)
太极与中华文化(有删改)
山东大学 周来祥
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可用一个“和”字来概括,“和”的精神不但在时间上与中华文化同生共长,而且在空间上渗透和体现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太极图》,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出现了“太极”的图形,大概明以后逐渐形成为现在流行的标准的《太极图》。我观《太极图》的美有五大特点:一、它是圆形的美,曲线的美,与西方以十字架和黄金律为代表的直线的美、长方形的美不同。二、它是均衡的美、对称的美,黑白两鱼,均衡对称的构成一个“和谐”的大圆。三、它是阴阳中和的美,白色代表着阳刚方面,黑色隐喻着阴柔的方面,阳刚与阴柔相交相融,共同构成互生互动的“中和”之美。四、它是一种范本式的美,美得不能再美的美,《太极图》中间的反“S”线,是一条“恰到好处”美得不能再美的曲线。任何的一点移动,都会破坏它均衡对称的中和美。五、它是动中有静的美,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总之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和之美,和谐之美。
《太极图》的中和之美,不是偶然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与中华先人美的观念是一致的,是中华先人艺术和美的理想的体现。《尚书》保存了一些可信的有关我国远古时代的文献,其中就已有“和”与“乐舞”关系的资料,到魏晋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进一步把“和”与广义的“文”统一起来,“中和”的思想贯串于整个《文心雕龙》。中和之美是古代艺术和审美所追求的主导理想。
那么,这种中和之美或古典谐美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五点最重要:首先,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构成一个事物美的多种元素的关系状态,特别是其结构关系的形态;其二、这种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均衡对称、协调融通、次第有序、多样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第三,在这一和谐体多种元素中,人的主体性始终居主导地位。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和谐传统的根本精神,是和谐美的主导因素。以人为本,也就是在和谐美中,以主体、理性、人文、合目的为主导。第四、以人为本所达到的多样元素的融合,是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庄周梦蝶”表现的“不知何者为蝶,何者为庄周”,朱熹讲的“自中节”,都是讲的这种和谐美的境界。第五、和谐美不但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还要超越合规律的真与合目的的“善”。“真”是必然的、有限的、相对的,“善”是应然的、有意的、不自由的,超越“有限”、“相对”和“必然”,又超越“有意”、“应然”,才能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
这种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境界,充分展现了中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这与西方以真为美的最高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西方自古希腊美学开始,就把美与真结合在一起。黑格尔是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和集中代表者,他把美归于“理念的感性显现”,使其处于绝对精神的最低阶段,他认为只有经过宗教,到哲学以“无限”的“理性”形式,把握无限的理性内容时,才达到最高真理,真是远远地高于美的。可以说西方的美学,以真为美,追求最高的真理,是美的最高理想,这与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是大异其趣的。以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为主导理想的中华美学,可以称之为是中和美学或和谐美学,“太极图”的美作为中和之美或和谐之美的典型体现,自然可以成为中华美学、中华文化最鲜明的表征,因而,中华美学也可以称之为“太极美学”,中华文化亦可以称之为“太极文化”。
小题1:以下各项对《太极图》美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方以十字架和黄金律为代表的直线的美、长方形的美不同,太极图的美表现为圆形的美,曲线的美。
B.《太极图》中间的反“S”线,是一条范本式的,“恰到好处”美得不能再美的曲线。
C.《太极图》的美是阴阳中和的美,白色代表着阳刚方面,黑色隐喻着阴柔的方面,阳刚与阴柔相交相融,共同构成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
D.《太极图》的美是动中有静的美,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
小题2:以下各项对于“中和之美”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一个逻辑范畴,是构成一个事物美的多种元素的关系状态,特别是其结构关系的形态。
B.“庄周梦蝶”表现的“不知何者为蝶,何者为庄周”,朱熹讲的“自中节”,都是和谐美的境界表现。
C.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和谐传统的根本精神,是和谐美的主导因素。以人为本,也就是在和谐美中,以主体、理性、人文为主导。
D.和谐美不但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还要超越合规律的真与合目的的“善”。“真”是必然的、有限的、绝对的,“善”是应然的、有意的、不自由的。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以真善为美的最高理想,与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的中华美学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B.《太极图》的中和之美,是中华先人艺术和美的理想的体现,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与中华先人美的观念是一致的。
C.黑格尔把美归于“理念的理性显现”,使其处于绝对精神的最低阶段,他认为只有经过宗教,到哲学以“无限”的“理性”形式,把握无限的理性内容时,才达到最高真理。
D.“太极图”的美作为中和之美或和谐之美的典型体现,自然可以成为中华美学、中华文化最鲜明的表征,因而,中华美学也就是“太极美学”,中华文化也就是“太极文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潇洒钱钟书
仲利民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当他们出其不意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突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钱钟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杨绛同候。”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
  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想不到钱先生幽默地从旁边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钱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携手。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情绪从未低沉、沮丧过。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扬名千里,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放得下。
最有趣的要算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了。一直有传闻说他当时的数学成绩是0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不过,我最近查阅了资料,发现钱钟书先生对此事有自己的说法:数学成绩并非0分,而是稍高的15分。就这样,也未及格,但是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反而增添了些名人轶事的趣味。
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读到这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先生为什么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就成了。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钱钟书先生和太太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拉手,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表现了钱先生珍视感情的一面。
B.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录取钱钟书,作者推测他的数学成绩不是0分,而是 15分,但是这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
C.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的拒绝,一个“怕”字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对别人无情的态度。
D.文中写“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是非分明,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
E.文章首尾都写到有关钱钟书先生的趣事,通过这些趣事写出了钱钟书一辈子不在乎名利,生活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忍受。
小题2:在这篇纪念钱钟书先生的文章中,却用大量篇幅写了吴泰昌,请说说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3:请阅读全文,概括出钱钟书先生的“潇洒”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钱钟书先生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
大自然向人类传授灵感
余家驹
事实证明,作为自然界高等智能动物的人类并非万能,人类的许多创造和设计灵感来自自然界的其它生物。100年前飞机的诞生来自于人类幻想能像鸟类那样翱翔于蓝天的灵感;汽车诞生后。为了改善其外型,提高其性能,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设计师们就曾借助潜水艇潜到加勒比海中,观察鱼儿游过舷窗时留下的优美曲线寻找设计灵感。当时风靡一时的福特雷鸟敞篷轿车的设计灵感说不定就是来自某一种深海鲨鱼。随后出现的奔驰SECcoupe、雷诺Twingo及马自达121等也都具备某种动物的神态。
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不仅能让我们从其外型获得某种创作上的灵感,而且还能向我们提供一些今天我们在各工程领域内所遇难题的解决方案,正如有的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人类应该向这些聪明的生物学习。举例来说,蚂蚁有助于解决交通模式问题,蜜蜂可让你借鉴到空气动力学上的诀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生物学家弗朗西斯-拉特尼克思曾撰文引用厨蚁觅食来说明这一观点。他说,从这些觅食的厨蚁极有效率地来来往往运送食品的实践中,他找到了一个被他称为“说来容易解决难”的问题。这些厨蚁设计了一个化学路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三条路径的结合点形成了一个Y。Y的茎干或是通向它的巢穴或是离开它的巢穴,这条茎干也与两条手臂在一个广角上相交,而两条手臂构成了一个大约60度的小内角,厨蚁有着很强的几何本能,它能够感觉出多个角度间的差异而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径。他认为,小昆虫很有可能已经设计出了很多种解决觅食问题的方案,我们应该关注它们,因为“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工程系统,必须使我们的工程系统有效地运行以解决类似的问题”。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也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蜜蜂与大黄蜂有一些可供人类分享的智能。这些振翅飞行的小昆虫把空气动力学带入了一个传统理论无法触及的领域。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小蜂设计了一套不同于大多数飞虫的飞行系统。一些小昆虫靠大弧度地摆动翅膀来飞行,而蜜蜂的双翅活动的弧度要小得多但振动的频率相当高。这种小弧度高速度的翼动赋予这些蜜蜂一个更宽广的力度,这是其它昆虫无法享受到的。当这类灵感被用于军事上的时候,军事科技便会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比如,乌贼体内有能分泌黑色液体的囊状物,遇到攻击者便会释放出黑色液体,诱使攻击者上当。据此,潜艇设计者们就设计出一种酷似袖珍潜艇的鱼雷诱饵,既可保持原潜艇的航向和航速继续航行,也可模拟噪音、螺旋桨节拍、声信号和多普勒音调变化,令敌方潜艇或攻击中的鱼雷真假难辨。
为解决超高速歼击机驾驶员在突然加速爬升时因脑部缺血而引起的痛苦,航空设计师从长颈鹿身上获得灵感,设计出了抗荷服。众所周知,长颈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大脑和心脏的距离约为3米,完全是靠高达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压把血液送到大脑的。奇怪的是,长颈鹿在饮水时就不会因大量血液涌上大脑而发生脑充血或血管破裂的问题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是长颈鹿身上的一层厚厚的皮箍住了血管,从而控制了它的血压。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师们便设计出这种新颖的“抗荷服”,当飞机加速时,“抗荷服”既可自动压缩空气,还能对飞行员的血管产生相应的压力。
你是否想到,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的设计灵感竟是来自小小的蝴蝶?当受到阳光强烈辐射时,卫星表面的温度会高达2000℃;而在阴影区域,卫星表面的温度会下降到零下200℃左右,这对卫星上的精密仪器仪表的危害极大。人们发现,蝴蝶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每当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科学家据此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了一种犹如蝴蝶鳞片的控温系统。
小题1:“作为高等智能动物的人类并非万能”的依据,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早就有像鸟类那样翱翔蓝天的远大梦想。
B.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显然要比人反应灵敏。
C.大自然的其它生物为人类提供许多创造和设计的灵感。
D.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工程系统,必须使我们的工程系统有效地运行以解决类似的问题。
小题2:各项中,不属于“大自然向人类传授灵感”的一项是(   )
A.鱼儿游过舷窗时留下的优美曲线帮助设计师找到设计灵感。
B.小小的蝴蝶帮助科学家设计出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控温系统。
C.潜艇设计者受乌贼受到攻击时释放黑色液体的启示,设计出鱼雷诱饵,用于迷惑敌方。
D.长颈鹿的大脑与心脏的间距约为3米,完全是靠高达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压把血液送进大脑的。
小题3: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上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公司设计师改善汽车外型时,确信无疑地受了某种深海鲨鱼的启示,设计出了福特雷鸟敞逢轿车。
B.厨蚁能感觉出某个角度间的差异而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径,这是它几何本能的显现。
C.蝴蝶鳞片的开合,有利于调节体温。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张开,可通过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来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温度下降时,鳞片闭合,借阳光的直射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D.小弧度高速度的翼动赋予小昆虫一个更宽广的力度,当这类灵感被用于军事上的时候,军事科技便会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20分)
我的老师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 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 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6
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了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前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惟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最多只写“转毁为缘,默雷止谤”自慰,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屎。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是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好呀,你瞧,他写的这幅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斟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仗!”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上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伏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一走了之,事后连个证明也不肯做。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勇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春节里,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墙上新挂了印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脸色严肃。那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袄儿贴在那裸体上,大家才嗤嗤发笑起来,故意指着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 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奶!”说罢又忙他的操作,男人们看待女人,要么视为神,要么视神是裸肉,身上会痒的,却绝口不当众说破,不说破而再不会忘记,独处里作了非非之想。我看这年历是这样的感觉,去庙里拜菩萨也觉得菩萨美丽,有过单相思,也有过那个——我还是不敢说——不敢说,只想可以是完人,是君子圣人,说了就是低级趣味,是流氓,该千刀万剐。孙涵泊没有世俗,他不认作是神就敬畏,烧香磕头,他也不认作是裸体就产生邪念,他看了就看作是人的某一部位,是妈妈的某一部位,他说了也就完了,不虚伪不究竟,不自欺不欺人,平平常常,坦坦然然,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琢磨,或许他这样正是要我明白“口锐者天钝之,目空者鬼障之”的道理。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我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接触了我的老师都要羞耻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 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
小题1:作者为什么觉得孙涵泊“真该做我的老师”?(限20个字作答)(4分)
小题2:请从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简要概括“我的老师”这个人物形象。(6分)
小题3:文中结尾“我的老师也该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小题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老师是没有限制的,年纪小,也一样可以当老师。
B.作者是不太喜欢这个小孩的,因为他很傲慢,但是小孩的一些行为和语言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使得作者对他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
C.作者在文中所举的例子,都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再思考和反思。
D.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往往“童言无忌”“童心无邪”。
E、作者通过五个事例,不仅批判了自己,也批判了其他成人的性格中虚伪的成分,是小孩给了作者启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