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小题。羞涩是灵魂的镜子李琬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小题。羞涩是灵魂的镜子李琬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小题。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
李琬
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星一样啊,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②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③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裹挟着、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并最终汇入***的洋流里。
④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真正的羞涩。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么?
⑤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与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烈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⑥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和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⑦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着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时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艰辛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⑧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的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愈来愈拥挤的世界上。
【罗曼司,解释:romance的音译。富有浪漫色彩的恋爱故事或惊险故事。】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从话剧表演的小事洞察到现代社会羞涩缺失的重大社会现象。
B.本文的羞涩既指女子的表情,还包含人间真情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回归。
C.文章首尾均提到“羞涩”和“做作”,表明文章主旨是批评那些混淆了羞涩与做作的人。
D.第⑥段作者向往庄稼和炊烟,表明羞涩的质朴、真切与自然。
E. 第⑧段描述远古女子的羞涩,旨在表现火红太阳映照下女子跋涉的艰难。
小题2:文中第①段对夏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                 _                                    
小题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的含意。(3分)
答:____                 _                                        _
(2)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说“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4分)
答:____                 _                                        _
小题4:本文认为羞涩丧失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利益与***的驱使,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它什么原因?请任选一点阐述你的看法。(4分)
答:____                 _                                        _
答案

小题1:)CE
小题1:描写了夏夜的闷热沉郁(1分)与都市的繁华(1分),烘托出作者的郁闷心情(1分),为后文写现代物质社会羞涩的丧失及对羞涩的向往作铺垫(2分)。
小题1:(1)(3分)现代社会追求物质利益,人们不再关心内心的不安与生涩(人们失去了浪漫的情怀),而羞涩是浪漫的表现,是稀有的、美好的、令人感动的。(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表达内心的迟疑(或“矜持”),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不安,对亲情与母性的赞美,表现了内心的善良灵秀私沉静素美口(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参考示例一:现代社会人的性格普遍外向造成羞涩丧失。性格外向的人更为开朗活泼,少了矜持与羞涩。而现代社会的孩子性格养成方面普遍趋于外向,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参考示例二:社会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造成羞涩丧失。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交流沟通更加快捷全面,人们对自身或外界信息抱着更加开放的态度,很难对某些人和事保持矜持与不安,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参考示例三: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造成羞涩丧失.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更加自信开放,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解析

小题1:C项,文章的主旨应该是通过羞涩丧失的现象,表达现代物质社会的人对回归生命本质以及恪守生活的信念的渴望。E项,描述远古女子的羞涩,说明了真正的羞涩不是做作和粉饰,它蕴含了对信念和希望的恪守;
小题1:正因为夏夜闷热,作者才会走出来,才会看到星星,才会由如此的感慨。所以对夏夜的描写不但烘托了作者的心情,也为引出羞涩,做了必要的铺垫。注意,要对下文概括全面。
小题1:(1)明确反浪漫的就是不羞涩的,而羞涩才体现浪漫。(2)明确纯粹的羞涩是指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里那种对美好的热爱,最真挚地表达。与现在社会的物欲模流不同。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可以从社会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状态等角度来分析人们为什么越来越不羞涩。观点恰当2分,阐述合理2分;意思恰当即可给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小题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小题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小题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小题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半份儿礼物
罗伯特·巴里
那一年我十岁,我哥哥尼克十二岁。我俩想,这一年的母亲节,我们要各自送给母亲一份儿礼物。我和尼克出去帮人打杂儿都挣了一点外快。
我们把这事对父亲说了,他听了得意地抚摩着我们的头。“这可是个好主意,”他说,“它会让你们的母亲高兴得合不上嘴的。”从他的语气里,我们听得出他在想着什么。在他们一起生活中,父亲能够给予母亲的东西真是太少了。母亲一天到晚操劳不停:既要做饭,又要照料我们,还要在浴缸里洗我们全家人的衣服,而且对干这一切活儿都毫无怨言。她很少笑。不过,她要笑起来,那可就是不负我们盼望的赏心乐事。
“请您把这事告诉给母亲,”尼克兴奋地对父亲说,“这样她就可以乐呵呵地想着它了。”
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和母亲都在满心高兴地玩着这个神秘的游戏。母亲干活儿时满面春风——她假装着什么也不知道,但脸上却总是挂着笑容。
我经过再三考虑,最后买了一把上面镶有许多光闪闪小石子儿的梳子。这些小石子儿看上去就如同钻石一般。尼克很赞赏我的礼物,但却不愿说出他买的是什么。
“等我选定个时间,我们再把礼物拿出来送给母亲,”他说。“什么时间?”我迷惑不解地问。“说不准,因为这跟我的礼物有关。你就别再问什么了。”
第二天早上,母亲准备要擦洗地板。尼克对我点头示意,然后我们就跑去拿我们的礼物。
我折转回来的时候,母亲正跪在地上,显得疲累不堪地擦洗着地板。她用我们穿烂了的破衣片,一点一点地把地板上的脏水擦去。这是她最讨厌***活儿。
紧跟着,尼克也拿着他的礼物返回来了。母亲一看到他的礼物,顿时脸色煞白。尼克的礼物是一只带有绞干器的新清洗桶和一个新拖把!“一只清洗桶,”她说着,伤心得几乎语不成句。“母亲节的礼物,竟然是一只……一只清洗桶……”尼克的眼睛里涌出了泪花,他默然无语地拿上清洗桶和拖把便向着楼下走去。
我把梳子装进我的衣袋,也跟着他跑了去。他在哭着。我也哭了。
我们在楼梯上碰到了父亲。因为尼克哭得说不出话来,我便向父亲说明了事情的原委。
“我要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尼克抽抽噎噎地说。
“不,”父亲说着,接过了他手里的清洗桶和拖把,“这是一份儿很了不起的礼物。我自己应该想到它才对哩。”
我们又上到楼上。母亲还在厨房里擦洗着地板。
父亲二话没说,用拖把吸干了地上的一摊水:然后又用清洗桶上附带的脚踏绞干器.轻快地把拖把绞干。“你没让尼克把他要说的话说出来。”他对母亲说,“尼克这份儿礼物的另一半儿,是从今天起由他来擦洗地板。是这样吗,尼克?”尼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羞愧得满面通红。“是的,啊,是的。”他声调不高但却热切地说。
母亲体恤地说:“让孩子干这么重的活儿是会累坏他的。”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看出了父亲有多么聪明。“啊,”他说,“用这种巧妙的绞干器和清洗桶活儿便不会怎么重,肯定干起来要比原先轻松得多。这样你的手就可以保持干净,你的膝盖也不会被磨破了。”父亲说着,又敏捷地示范了一下那绞干器的用法。
母亲伤感地望着尼克说:“唉,女人可真蠢啊!”她吻着尼克。尼克这才感到好受了一些。
接着,父亲问我:“你的礼物是什么呢?”尼克望着我,脸色全白了。我摸着衣袋里的梳子,心里想,若把它拿出来。它会像尼克的清洗桶一样,仅仅只是一只清洗桶。
就是说得再好,我的梳子也只不过是镶了几块像钻石一样闪亮的石子儿罢了。
“一半儿清洗桶。”我悲苦地说。尼克以同情的目光望着我。
(选自《外国小说精品》有删减)
小题1:“从他的语气里,我们听得出他在想着什么”,根据上下文,请回答父亲在想的内容。(4分)
                                                                                 
小题2:文中母亲说“唉,女人可真蠢啊”,对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请你结合小说内 容列举出两种理解。(4分)
                                                                           
小题3:请分析文中画线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小题4:小说以“半份儿礼物”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   名
梁晓声
①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②子诚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③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④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⑤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⑥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⑦“八十三了。”
⑧“八十三还采茶?!”
⑨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⑩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但一般告诉,则不能算是“说春”。“说春人”之“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嗓子也好。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意能说什么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在他自己,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满足。所谓与人乐乐,其乐无穷。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讯。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18“啊!”我一时失语。
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21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22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23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24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25“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26“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27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28……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29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30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31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32不久前,予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33“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34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35清名、清名……
36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37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地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C.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D.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钦佩。
E.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小题2:文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小题4:文中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第三次去隆中,正遇诸葛亮昼寝未起,张飞忍无可忍,怒气大发要放火烧茅房,被旁人劝阻。刘备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悠醒来,又去后堂更衣半晌才出。刘备敞开肺腑,向他请教天下大势。(《三国演义》)
B.爱斯梅拉达是个美丽而纯洁善良的法国女郎,当她看到加西莫多在受刑台上干渴难耐的情形时,毫不计较加西莫多相貌的丑陋以及曾经劫持过自己,走上刑台,大声质问围观的人为什么不给他水喝,并拿起水壶给他喂水。(《巴黎圣母院》)
C.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 (《家》)
D.刘姥姥为了答谢凤姐对她的资助,带了一些时新果蔬第二次进贾府。贾母设宴招待,一开席,刘姥姥便站起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一句话让众人笑得弯腰曲背,上气不接下气。 (《红楼梦》)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灵魂    林贤治
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小题1:文章标题是“看灵魂”,作者为何在开头四段用大量文字写“看风景”? (4分)
答:                                                                 
小题2: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斯巴达克斯、玻利瓦尔以及贝多芬、米勒等人与命运抗争的例子,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6分)
答:⑴相同点:                                                              
⑵不同点                                                                 
小题3: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中心观点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逐条列出理由.(7分)
                                                                 
小题4: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A.无论曹操还是苏东坡在欣赏风景之时都会生出无限感慨,原因是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
B.作者认为人类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是因为人类灵魂的博大是世间任何风景都不可比拟的。
C.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因为有了对“梦中的太阳城”的热爱,才能凭借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他们具备作者心目中英雄灵魂的要素。
D.米勒创作出完美的农民形象,他要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下层人民的爱和对上流社会的强烈仇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