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幽默究竟是什么?    张穆军到底什么是幽默呢?大部分理论都认为,幽默之所以为幽默,必须有一个特点—--“不和谐”,也就是存在一些出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幽默究竟是什么?    张穆军到底什么是幽默呢?大部分理论都认为,幽默之所以为幽默,必须有一个特点—--“不和谐”,也就是存在一些出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幽默究竟是什么?    张穆军
到底什么是幽默呢?大部分理论都认为,幽默之所以为幽默,必须有一个特点—--“不和谐”,也就是存在一些出人意料的或者违背常识的元素。
还记得赵本山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吗?崔永元最后让白云和黑土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只剩一句话了?”当赵本山问出这句话时,亿万观众都跟着猜,他会说什么呢?就在所有人都恨不得屏着呼吸竖起耳朵听赵本山究竟要说一句什么经典台词时,他只是没出息地说了一句:“来前的火车票谁给报呢?”
这个幽默的不和谐之处就在于故事没有朝着大家期待的方向发展,没有像通常的节目收尾那样说出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志豪言或者名言警句,而是来一个戏剧性的“反高潮”。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对《实话实说》这个节目的了解基础之上的。如果去掉这个场景,改成仅仅是三个人的普通饭后聊天,那么这最后一句话就没有什么可笑的了,因为大家不会对他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那么,幽默是由大脑的哪些部分承担呢?为了找到答案,美国达特矛斯学院的约瑟芬·莫兰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看电视情景喜剧的志愿者的大脑进行扫描。实验发现,在看到幽默的情节时神经系统有独特的活动模式,而大部分活动发生在大脑左侧颞下回后部和左侧额下回。这些脑区通常与我们的语言理解有关,也与调节我们的注意力的能力有关,这正好符合幽默的核心过程——“不和谐”的制造和消除。
斯坦福大学的迪安·莫布斯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大脑边缘系统与多巴胺分泌和奖赏过程有关的重要现象,从而揭示了人类为什么听到笑话后会高兴。对纹状体腹侧活动的研究更能说明问题,它的活跃度正好随着笑话的好笑程度上升。
但是,幽默的机制远远要比一般的大脑活动复杂得多。幽默一般还激活了大脑额叶和扣带回皮层,这些部分和联想、学习以及决策都有关系。研究人员还发现,前扣带回皮层和额岛皮层特别活跃,而这个区域是人类和黑猩猩这些最高等的灵长类才特有的脑结构。这说明幽默可能是一种直到早期人类进化出来的高级能力。
在衡量自己认知水平时,幽默这个品质常常被我们忽视。最近的研究发现,幽默其实是需要消耗大脑相当的能量。瑞士大学的萨姆森说:“听笑话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但是脑成像告诉我们,事实上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11期,有改动。)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作者例举赵本山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意图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幽默有时建立在人们对语言交流了解的基础之上,必须具有形成的相关背景以及拥有的特别期待。
B.幽默一般不能朝着大家期待的方向发展,即需要来一个戏剧性的“反高潮”。
C.幽默必须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或者违背常识的元素,即“不和谐” 的元素。
D.幽默所具有的“不和谐” 特点,为科学家研究“幽默究竟是什么?”提供了探索和检验的凭依。
小题2:下列表述和原文不一致的是(   )
A.幽默的大部分活动发生在通常与我们的语言理解、注意力的调节能力有关的大脑左侧颞下回后部和左侧额下回这些部位。
B.幽默同大脑边缘系统与多巴胺分泌和奖赏过程有关,同纹状体腹侧活跃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C.幽默使人类和黑猩猩这些最高等的灵长类特有的前扣带回皮层和额岛皮层脑结构特别活跃,可证明幽默是一种早期人类进化出来的高级能力。
D.幽默一般还能激活和联想、学习以及决策有关系的大脑额叶和扣带回皮层,其运行机制要比一般的大脑活动复杂得多。
小题3:“听笑话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但是脑成像告诉我们,事实上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下列对这句话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默其实需要消耗大脑相当的能量,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
B.幽默能在脑成像中给以解读,让人们对幽默的复杂性有了深刻了解,证明科学家已完成了幽默形成机制这一课题。
C.欣赏幽默看起来轻松愉快,但在科学家眼中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D.作者借用萨姆森的话,意在告诉人们:对幽默的探索研究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小题4:简要说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幽默究竟是什么”作解说诠释的。
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两个方面:幽默具有“不和谐” 的特点,幽默在脑成像中初步反映出的生理形成机制(幽默是由大脑的哪些部分承担)。
解析

小题1:“为科学家研究‘幽默究竟是什么?’提供了探索和检验的凭依”的说法错误,而是为说明幽默具有的“不和谐” 特点服务
小题1:幽默是一种早期人类进化出来的高级能力”错,原文有“可能”二字
小题1:“科学家已完成了幽默形成机制这一课题”说法错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有两个方面,前四个自然段都在论述,幽默需要不和谐的因素,后面的自然段则主为还同大脑有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共20分,共4小题)
电 影
⑴钱,钱,都是钱把乡情扯薄了。何山老爹喝着闷酒,忿忿地想。
⑵儿子何旺下晌勾来个放电影的,破天荒愣把银幕挂在自家院中,涎着脸子拿村子的喇叭喊:“村民们,今晚请到何旺院里看最新香港武打片儿《猎狐》,大人三块,小孩一块。”这声音像一股冷风,吹寒了靠山屯村民的心。村民们那鄙薄的目光,让何山老爹不寒而栗。
⑶“你给我拔啦,甭遭人恨!”何山老爹指着银幕声嘶力竭地喊,脑瓜门儿上青筋蹦起老高。
⑷“咋遭人恨,眼下搞市场经济,租片儿雇人放映,收费理所应当,俺这是开辟山村文化市场!”儿子噎得老子直翻白眼儿。
⑸为挡住院外的视线,何旺在院里拜了四方,银幕从东墙挪到西墙,那儿有棵老槐树好做遮挡。放映前,为招引观众,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杈上。
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何山老爹醉意朦胧地走出堂屋。院中仅有的七八个村童仰着小脑瓜看电影。老爹很凄凉,为了何旺的刻薄,他无颜见村中父老,披了件黑衣趁夜色走上街。
⑺村街上极冷清,眼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村民们万人空巷挤在街筒子看电影的情形早已风儿一样在老爹记忆中飘散。老爹惆怅地望着失落的乡村。
⑻蓦然,老爹惊讶地抬头环视四周,四孔板垛、小拱桥、东河堤、西边小学屋顶埋伏着无数观影的乡亲。在老头看来,村民的目光恰似万箭穿心般地俯射向何宅。最让何山老爹刺痛心肺的是十几棵小树上,猴一般落着十几个村娃。他的心头一颤,不能让何家子孙把村娃逼得上树,这更坏了何家祖传的厚道!
⑼“娃儿,下吧,院里去看。”
⑽“俺不,你家何旺把门儿,俺没钱,不栽他手里!”
⑾“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⑿于是,一个黑影便猴似地溜下树来,奔向何家。两个、三个……七个、八个……,何山老爹换了二十块零钱,口干舌燥,醉醺醺地把“猴”们一个一个地劝下树来,奔向何宅。
⒀最后,何山老爹发现东头那棵老榆树上还有个黑影儿,他便一步三摇地朝榆树扑过去。他醉得很深。
⒁“娃儿,下吧,下吧,院里去瞅。”
⒂树上无声。
⒃“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⒄树上仍无声。何山老爹想,这准是村上的哑娃。
⒅“不下,爷就摇啦!”
⒆树上的黑影团缩在树冠里,固执地不肯动弹。何山老爹醉得很深,他想把哑娃吓下树来,就摇了树,不下,还摇……忽然,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杈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
⒇弥留之际,何山老爹断断续续地说:“哑娃摔了没,电影,让他进院瞅……电影……”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品开头写人物“喝着闷酒”,后文又不断强化他的“醉意”。酒,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B.第五段中的“音箱”,为情节发展到高潮部分作了铺垫,它使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作品通过村娃与老爹的对话,塑造了一群猴一般狡猾顽劣的孩子形象,自然有趣且生动传神。
D.“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一句,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交待了时间的推移。
E.小说通过传统的乡村民风对现代电影的抵触,说明文化艺术产品走进农村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小题2:阅读第⑺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根据文意,说说在何山老爹眼中,乡村缘何“失落”。(3分)
②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何山老爹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4:在改革的背景下,该村不同的人对“电影”有着不同的表现。请分别概括村干部、何旺、村民的表现,并针对其中某一类人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说出下列四段描写所写的人物。
(1)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鬂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2)天然一段风***,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3)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4)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答:(1)           (2)          (3)           (4)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
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得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得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香,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得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有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在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但是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
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
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直觉”见出了诗的境界。
B.欣赏诗歌,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C.作诗和读诗都离不开思考和联想,思考越是周密,诗的境界也就越深刻;联想越是丰富,诗的境界也就越美备。
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
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
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
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具有鲜明特点。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缘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韧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具有依托自然的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从狩猎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的前期。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有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有复合式刮削器、镶嵌石片和骨片、骨角、蚌器相结合的复合工具等。与草原细石器文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始形成。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直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源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生产过程更具有依托自然的直接性。草原文化的载体,即无论是自然草场还是水、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本生存条件,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少有人工改造和加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这既是草原文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面。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人粪生活的基本条件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要的副产品。众所周知,草原民族的食,以肉、乳或兽产品互易的农产品为主,具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穹庐为室毡为墙”,这是草原文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的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源的特征;草原民族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在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它是人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总之,草原文化是较早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
(选自王绵厚《草原文化形成的三个主要标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草原文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B.草原民族从旧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前期一直使用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细石器。
C.草原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较,更具有优越性的一面。
D.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小题2: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
B.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C.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
D.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文化的“牧业”具有依托自然的特点,而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B.草原文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草原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水平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方面。
C.“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也是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
D.草原民族的皮革、兽毛编织品等一些副产品和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原生态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高等教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年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里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B.“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提顿、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D.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E.文章的题目,常可以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高等教育”一语双关,提示着本文的主旨所在。
小题2:请简要分析“强”这个人物形象。(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6分)
小题4: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