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都江堰余秋雨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服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小题1: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地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小题2:第二段首先概括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6分﹚ 小题3:第三段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6分﹚ 小题4:作者在最后两段用生动形象的笔墨写都江堰的水,写它的狂野,强悍;写它的驯顺,规整。写水是否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8分﹚ |
答案
小题1:AD 小题1:(1)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骄傲。(2)从今天看历史,保持自然古朴,给人以浑厚的感觉。 小题1: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小题1:否。作者写水是为了写出都江堰的巨大威力,是要写出都江堰背后的人来,是对充满自信、爽利地驯服自然的人的礼赞,也就是对都江堰创建者李冰父子的高度赞颂。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之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
解析
小题1:A.褒都江堰是实,写长城是运用“陪衬”手法,文中并未一味地贬长城。D.时间是赞美都江堰的一个因素,但并非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应为都江堰的社会功能。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已确定,找出第一条比较容易,但6分的题至少要找同2条,所以第二条可从最后一句中总结。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注意作品中的这样的句子,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等句,可概括出答案。 小题1:理解本题要结合文本主旨,因其主旨是赞美都江堰,尤其是它的修建者李冰。由此可知,写水只是表面现象,通过写水赞人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题。 秦九韶与《数书九章》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言中说,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所谓“通神明”,即往来于变化莫测的事物之间,明察其中的奥秘;“顺性命”,即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在秦九韶看来,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通神明,顺性命”的崇高境界。 《数书九章》全书共九章九类,十八卷,每类9题共计81个算题。该书著述方式,大多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问曰”,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答曰”,是给出答案;“术曰”,是阐述解题原理与步骤;“草曰”,是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另外,每类下还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题文也不只谈数学,还涉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颇多创新。中国算筹式记数法及其演算式在此得以完整保存;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还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卷一大衍类中灵活运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卷十七市物类给出完整的方程术演算实录,书中还继贾宪增乘开方法进而作正负开方术,使之可以对任意次方程的有理根或无理根来求解,比19世纪英国霍纳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同时秦九韶又给出了筹算的草式,可使它扩充到一般线性方程中的解法。在欧洲最早是1559年布丢(Buteo,约1490—1570年,法国)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很完整的加减消元法解一次方程组,比秦九韶晚了312年,且理论上的不完整也逊于秦九韶。书中卷五田域类所列三斜求积公式与公元一世纪希腊海伦给出的公式殊途同归,秦九韶还给出一些经验常数,如筑土问题中的“坚三穿四壤五,粟率五十,墙法半之”等,即使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秦九韶还在十八卷77问“推计互易”中给出了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意义。卷七、卷八测望类又使《海岛算经》中的测望之术发扬光大,再添光彩。 除此之外,秦九韶还提出了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这种算法仍是多项式求值比较先进的算法。该算法看似简单,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求n次多项式的值转化为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在人工计算时,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大幅简化运算;对于计算机程序算法而言,加法比乘法的计算效率要高很多,因此该算法仍有极大的意义,用于减少CPU运算时间。 《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当它还是抄本时就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1842年第一次印刷后即在民间广泛流传。秦九韶所创造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焦循、李锐、张敦仁、骆腾凤、时曰醇、黄宗宪等数学家的著述都是在《数书九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秦九韶的成就也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与最高水平,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德国著名数学史家M.康托尔(Cantor,1829-1920)高度评价了大衍求一术,他称赞发现这一算法的中国数学家是“最幸运的天才”。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Sarton,1884-1956)说过,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注:秦九韶(1208年-1261年)南宋官员、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字道古,汉族,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 小题1:下列关于《数书九章》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数书九章》全书的著述方式,都是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 | B.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此书还是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 | C.书中还提出了“物不知数”问题,并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 | D.《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 | 小题2:下列不属于《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创新的一项是(3分)A.书中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 | B.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 C.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 | D.每类问题下写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九韶认为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明察事物的奥秘,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境界。 | B.大衍求一术,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它和正负开方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 | C.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使计算机程序算法效率提高很多,因此该算法仍有极大的意义,用于减少CPU运算时间。 | D.秦九韶所列的三斜求积公式以及给出的一些经验常数,还有他给出的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东还是向西 连俊超 胡小兵停下车向后张望,他的女人拖着一捆竹板艰难地走着。胡小兵看到了那女人脸上的汗水,他朝女人喊着:“你等着!” 胡小兵跑到女人身边,说:“给我!”女人继续迈着沉重的脚步,那捆竹板在地上划得唰唰响。女人说:“我行!”胡小兵提高了嗓门:“给我!”女人停了下来。胡小兵抱过竹板就走,他说:“不让我拉,非得让你抱着走,这么沉你抱得动吗?”女人跟上,用毛巾在他脸上擦了一下。女人说:“竹板太长了,车上那么多水泥,不能再放东西了。” 胡小兵把那捆竹板拖到板车旁边,说:“歇两分钟。”然后他点了一支烟。他抬头看了看天,骂道:“他妈的,这老天爷太狠了,弄这么毒辣的太阳!”女人说;“还得往南走一里路,正顶着日头!”胡小兵扔掉烟头说;“走吧,把竹板放到车上,你扶着。”女人没照办。女人说:“这些水泥拉回去你就得喊得半夜腿疼,别逞能了!”女人知道,往南走一里路,就是东西大街,沿大街往东走两百米就是工地了。 女人跟在车后,歪着腰胯,用屁股顶着那捆竹板,像企鹅一样一走一摇摆。胡小兵不时回头看一眼女人,想喊一句什么,却什么也喊不出。他张大了嘴巴,仍感到像被人掐了脖子一样呼吸艰难。胡小兵脱了短袖,把深红色的上身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太阳。太阳便在胡小兵的脸颊、臂膀、背上镶嵌了无数个小太阳。胡小兵伸长了脖子,像一头老牛似地蹬着地面,每一步都恨不得把水泥路踩出一个坑来。 一阵凉风很及时地取代眼光充斥着大街小巷。胡小兵往天上一看,不好,要下雨!胡小兵回头对女人喊:“我得赶紧把水泥拉回去,淋了就完了!”汗水把女人几缕头发粘在脸上。她点了点头,说了句只有她自己听到的话。胡小兵顾不得腿酸痛了。要是一车水泥被大雨淋了,他的工钱也就得像汗水一样蒸发掉了。 东西路就是他的目标。胡小兵感到有雨水很不客气地落在脸上,他慌了,可身后的板车并没有慌张,它仍是慢悠悠地爬行,任凭胡小兵怎么用力它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更多的雨点飞身而下,像工地的碎块一样密集,它们挡住了胡小兵的视线。胡小兵把一小块塑料布盖在了水泥袋上。他恨不得抓起行人,把他们的衣服也脱下来盖在水泥袋上。 东西路口模糊的红绿灯出现了,胡小兵冲了过去。那时,一辆三轮车比胡小兵更加匆忙地往前冲,把正在拐弯的胡小兵给挂倒了。三轮车没给胡小兵叫喊的机会,它很快就把自己藏进了雨雾里。胡小兵向身后的女人叫了一声。女人丢下竹板飞奔过来,撩起胡小兵的裤管,女人看到了胡小兵左腿上像嘴巴一样的伤口。 女人说:“赶紧去医院,就在西边不远。” 胡小兵说:“扶我起来!”胡小兵抓住了板车的把手,说:“你在后边推着,赶紧把水泥弄到工地上,淋透就完了!快!” 雨水早已把他们身上的汗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并企图把这个世界也冲刷一遍。女人站着没动,她突然带着哭腔喊道:“快去医院吧,就在西边不远!” 胡小兵看了一眼自己的左腿,鲜红的血从裤管里流了出来。胡小兵吼道:“水泥快被淋着了!快给老子推车,往东两百米就是工地!”然后他拖着左腿拉起了板车。女人跑过来,在板车后面用足了力。 女人咬紧了嘴唇,这样一来,泪水再多,也无法流进她的嘴里了。 小题1: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述其作用。(6分) ①胡小兵伸长了脖子,像一头老牛似地蹬着地面,每一步都恨不得把水泥路踩出一个坑来。 ②胡小兵把一小块塑料布盖在了水泥袋上。他恨不得抓起行人,把他们的衣服也脱下来盖在水泥袋上。 小题2:小说的标题 “向东还是向西”有哪些含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阐述。(6分) 小题3:小说中多次出现对天气的交代或描写的文字,试简析其作用。(4分) 小题4:小说是怎样正面刻画人物性格的?请从多角度加以探究。(8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先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布罗代尔提 出,丈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 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但它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古代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洲文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然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 (节选自2011年08月16号《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 | B.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制约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 C.文明具有可塑性,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至改变。 | D.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历经了约3500年,但印度文明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等,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 B.虽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转变,没有中断。 | C.依照涂尔干和毛斯的说法,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民族,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超乎这一整体而获得的独特形式。 | D.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 B.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 | C.因为不能将某种文明简单地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所以不能认为中华民族是唯一享有中华文明的民族。 | D.尽管轴心文明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存在着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取代的可能。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幽默究竟是什么? 张穆军 到底什么是幽默呢?大部分理论都认为,幽默之所以为幽默,必须有一个特点—--“不和谐”,也就是存在一些出人意料的或者违背常识的元素。 还记得赵本山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吗?崔永元最后让白云和黑土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只剩一句话了?”当赵本山问出这句话时,亿万观众都跟着猜,他会说什么呢?就在所有人都恨不得屏着呼吸竖起耳朵听赵本山究竟要说一句什么经典台词时,他只是没出息地说了一句:“来前的火车票谁给报呢?” 这个幽默的不和谐之处就在于故事没有朝着大家期待的方向发展,没有像通常的节目收尾那样说出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志豪言或者名言警句,而是来一个戏剧性的“反高潮”。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对《实话实说》这个节目的了解基础之上的。如果去掉这个场景,改成仅仅是三个人的普通饭后聊天,那么这最后一句话就没有什么可笑的了,因为大家不会对他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那么,幽默是由大脑的哪些部分承担呢?为了找到答案,美国达特矛斯学院的约瑟芬·莫兰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看电视情景喜剧的志愿者的大脑进行扫描。实验发现,在看到幽默的情节时神经系统有独特的活动模式,而大部分活动发生在大脑左侧颞下回后部和左侧额下回。这些脑区通常与我们的语言理解有关,也与调节我们的注意力的能力有关,这正好符合幽默的核心过程——“不和谐”的制造和消除。 斯坦福大学的迪安·莫布斯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大脑边缘系统与多巴胺分泌和奖赏过程有关的重要现象,从而揭示了人类为什么听到笑话后会高兴。对纹状体腹侧活动的研究更能说明问题,它的活跃度正好随着笑话的好笑程度上升。 但是,幽默的机制远远要比一般的大脑活动复杂得多。幽默一般还激活了大脑额叶和扣带回皮层,这些部分和联想、学习以及决策都有关系。研究人员还发现,前扣带回皮层和额岛皮层特别活跃,而这个区域是人类和黑猩猩这些最高等的灵长类才特有的脑结构。这说明幽默可能是一种直到早期人类进化出来的高级能力。 在衡量自己认知水平时,幽默这个品质常常被我们忽视。最近的研究发现,幽默其实是需要消耗大脑相当的能量。瑞士大学的萨姆森说:“听笑话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但是脑成像告诉我们,事实上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11期,有改动。)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作者例举赵本山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意图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幽默有时建立在人们对语言交流了解的基础之上,必须具有形成的相关背景以及拥有的特别期待。 | B.幽默一般不能朝着大家期待的方向发展,即需要来一个戏剧性的“反高潮”。 | C.幽默必须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或者违背常识的元素,即“不和谐” 的元素。 | D.幽默所具有的“不和谐” 特点,为科学家研究“幽默究竟是什么?”提供了探索和检验的凭依。 | 小题2:下列表述和原文不一致的是( )A.幽默的大部分活动发生在通常与我们的语言理解、注意力的调节能力有关的大脑左侧颞下回后部和左侧额下回这些部位。 | B.幽默同大脑边缘系统与多巴胺分泌和奖赏过程有关,同纹状体腹侧活跃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 C.幽默使人类和黑猩猩这些最高等的灵长类特有的前扣带回皮层和额岛皮层脑结构特别活跃,可证明幽默是一种早期人类进化出来的高级能力。 | D.幽默一般还能激活和联想、学习以及决策有关系的大脑额叶和扣带回皮层,其运行机制要比一般的大脑活动复杂得多。 | 小题3:“听笑话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但是脑成像告诉我们,事实上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下列对这句话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默其实需要消耗大脑相当的能量,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 | B.幽默能在脑成像中给以解读,让人们对幽默的复杂性有了深刻了解,证明科学家已完成了幽默形成机制这一课题。 | C.欣赏幽默看起来轻松愉快,但在科学家眼中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 D.作者借用萨姆森的话,意在告诉人们:对幽默的探索研究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 小题4:简要说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幽默究竟是什么”作解说诠释的。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共20分,共4小题) 电 影 ⑴钱,钱,都是钱把乡情扯薄了。何山老爹喝着闷酒,忿忿地想。 ⑵儿子何旺下晌勾来个放电影的,破天荒愣把银幕挂在自家院中,涎着脸子拿村子的喇叭喊:“村民们,今晚请到何旺院里看最新香港武打片儿《猎狐》,大人三块,小孩一块。”这声音像一股冷风,吹寒了靠山屯村民的心。村民们那鄙薄的目光,让何山老爹不寒而栗。 ⑶“你给我拔啦,甭遭人恨!”何山老爹指着银幕声嘶力竭地喊,脑瓜门儿上青筋蹦起老高。 ⑷“咋遭人恨,眼下搞市场经济,租片儿雇人放映,收费理所应当,俺这是开辟山村文化市场!”儿子噎得老子直翻白眼儿。 ⑸为挡住院外的视线,何旺在院里拜了四方,银幕从东墙挪到西墙,那儿有棵老槐树好做遮挡。放映前,为招引观众,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杈上。 ⑹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何山老爹醉意朦胧地走出堂屋。院中仅有的七八个村童仰着小脑瓜看电影。老爹很凄凉,为了何旺的刻薄,他无颜见村中父老,披了件黑衣趁夜色走上街。 ⑺村街上极冷清,眼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村民们万人空巷挤在街筒子看电影的情形早已风儿一样在老爹记忆中飘散。老爹惆怅地望着失落的乡村。 ⑻蓦然,老爹惊讶地抬头环视四周,四孔板垛、小拱桥、东河堤、西边小学屋顶埋伏着无数观影的乡亲。在老头看来,村民的目光恰似万箭穿心般地俯射向何宅。最让何山老爹刺痛心肺的是十几棵小树上,猴一般落着十几个村娃。他的心头一颤,不能让何家子孙把村娃逼得上树,这更坏了何家祖传的厚道! ⑼“娃儿,下吧,院里去看。” ⑽“俺不,你家何旺把门儿,俺没钱,不栽他手里!” ⑾“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⑿于是,一个黑影便猴似地溜下树来,奔向何家。两个、三个……七个、八个……,何山老爹换了二十块零钱,口干舌燥,醉醺醺地把“猴”们一个一个地劝下树来,奔向何宅。 ⒀最后,何山老爹发现东头那棵老榆树上还有个黑影儿,他便一步三摇地朝榆树扑过去。他醉得很深。 ⒁“娃儿,下吧,下吧,院里去瞅。” ⒂树上无声。 ⒃“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⒄树上仍无声。何山老爹想,这准是村上的哑娃。 ⒅“不下,爷就摇啦!” ⒆树上的黑影团缩在树冠里,固执地不肯动弹。何山老爹醉得很深,他想把哑娃吓下树来,就摇了树,不下,还摇……忽然,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杈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 ⒇弥留之际,何山老爹断断续续地说:“哑娃摔了没,电影,让他进院瞅……电影……”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作品开头写人物“喝着闷酒”,后文又不断强化他的“醉意”。酒,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 B.第五段中的“音箱”,为情节发展到高潮部分作了铺垫,它使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C.作品通过村娃与老爹的对话,塑造了一群猴一般狡猾顽劣的孩子形象,自然有趣且生动传神。 | D.“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一句,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交待了时间的推移。 | E.小说通过传统的乡村民风对现代电影的抵触,说明文化艺术产品走进农村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小题2:阅读第⑺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根据文意,说说在何山老爹眼中,乡村缘何“失落”。(3分) ②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何山老爹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4:在改革的背景下,该村不同的人对“电影”有着不同的表现。请分别概括村干部、何旺、村民的表现,并针对其中某一类人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