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它本身是一件艺术品,人们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它本身是一件艺术品,人们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它本身是一件艺术品,人们运用各种元素,如建筑、树木花草、山石、水体、历史文化、交通、通讯……创造一个完备的生存环境。但是,如果城市规划不当,千城一面,枯燥无味,缺乏真趣和个性,就是一个失败的城市。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国城市建设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设想:即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传统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使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物质之美。
山水城市是“可持续的城市”,是“天人合一”的城市。这里山水之自然美被增进,生态被恢复。城市在规划中遵从道家哲学思想,在发展中把握山水之灵魂。山水城市遵循生态的规律,明了自然的变化过程,如同圣保罗的街区在瑞典谷中所尝试的那样。山水城市了解土地的承载容量。它保护山地而非破坏它,在山坡上的任何开发中,它遵守严格的准则以免土壤流失;同时鼓励墓地的更优设计,使它们不破坏山地,而能够创造更多的公园一般的环境。它提倡城市再造森林,将植物和野生动物社区带回城市。山水城市鼓励主动和被动太阳能的利用。建筑设计适应地方气候,并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鼓励水和其他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性地处理城市垃圾的问题,因此城市的资源可以被广泛地使用。
山水城市是具有人情味的城市。这里是生气勃勃的城市,有许多的机会和工作的选择。有富有生气的街道和热闹的夜生活,在这里,人们可以相会、轻松地休闲,并享受相互的陪伴。这是人性尺度的城市,人们喜爱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里拥有为全民服务的清洁、安全和可负担得起的住宅。这是一个绿色的城市,大大小小的花园遍布全城,所有的人都可以方便地进入,给人们带来绿意与清新。这是邻里守望相助的社区,洋溢着古老而熟悉的街区感觉。这是一个和谐的社区,不同背景的族群都可以相互融合,愉快地生活与工作。这是人情丰富的城市,追求“四海一家”的理想。温斯顿·邱吉尔曾说过:建筑“人造建筑,塑人。”在许多方面,行为科学家证实了这个观点。尽管物质规划并不能保证社区的形成,实体设计也不应被忽略。重视行为科学,也将对建立人情味的城市大有裨益。
山水城市是具东方气质的城市。这里珍视历史肌理,保护地标,并尽力整修这些地标使它们适应于新的高效使用,并热诚地学习本土建筑,同时寻找新的途径去表达它。这里的地方政府鼓励本土建筑传统在新的公共建筑中得以充分体现。在这里公众艺术日新月异,艺术家和城市设计者之间通力合作,百花齐放。每一个街景都被改善,每一个街灯、垃圾箱、座凳、人行道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十分安全、舒适并符合地方风格。市内招牌经过合理的管理,对于需要更多招牌的场所,也有设置霓虹灯、广告板的地方。对于招牌需要得到限制的地方,不但商业所需的数量最少的标志得以设置,同时对居民的干扰达到最小。精美的中国书法也受到喜爱并得以发扬。
总之,山水城市是重新发现自身历史、重新聚焦于它的未来的城市,是东方与西方、新与旧交融的城市。
(选自《中国园林》2010年02期《“山水城市”概念探析》,有改动)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山水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城市是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山水园林融合起来的城市。
B.山水城市注重“天人合一”,注重山水的自然美,遵循道家的哲学思想。
C.山水城市讲究人情味,这里的人们可以任意选择机会和工作,四海一家。
D.山水城市注重建筑的本土特色,街景布置安全、舒适并符合当地的风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段首先指出城市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讲究真趣和个性,然后引出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这一概念。
B.三、四、五段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的内涵,指出山水城市必须
天人合一、具有人情味和东方气质。
C.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指出山水城市不是简单的回归自身的历史,而应注重
东方与西方、新与旧之间相互交融。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主体部分在阐释“山水城市”这一概念
时通过举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说明。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城市天人合一的特点就要遵循生态的规律,不破坏山地,能够设计并且建造出
更多的公园。
B.山水城市具有人情味体现着城市的和谐,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相互融合,愉快地生
活工作。
C.山水城市具东方气质就要珍视历史肌理,保护地标,要尽力整修它们并通过寻找新
途径去表达。
D.山水城市是重新发现自身历史、重新聚焦于它的未来的城市,是钱学森当年提出的
中国城市建设设想。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D
解析

小题1:原文为有许多的机会和工作的选择,不是可以任意选择。
小题1:层层递进错。
小题1:A原文为而能够创造更多的公园一般的环境。B原文为所有的人都可以方便地进入C原文为并尽力整修这些地标使它们适应于新的高效使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文学
蒋信伟
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
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人”之功。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这种文学机制的。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有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时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本”自身体制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的平衡之中。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财源滚滚来。”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
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界的话语空间,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着“双重身份”,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而过分的媚俗求利的做法,会使手机文学的艺术个性、审美品格也随之丧失殆尽。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双重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小题1:下列对“手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B.手机文学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学中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C.手机短信就是手机文学,它常常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D.手机文学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富于艺术张力。
小题2: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人”之功。
B.手机文学以其幽默风趣,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C.手机文学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D.手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商品性。文学性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信文学的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将不会拥有绝妙的反讽意味。
B.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成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文学的主体意识渐渐消解,文化意识会日趋衰落。
C.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D.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断崖
(1)石头很小,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2)时间在头顶上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无章的碎石,被野花一次次覆盖,被风霜一次次凝结。断崖低着头,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一群人,年轻的人。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3)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上破灭,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沉默的断崖,早已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4)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它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些刻骨铭心的词语: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荣光,耸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了一种不屈的姿势。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的诉说与沉默,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5)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风是很凉很凉的。面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长出的暗黑色的苔藓。在阳光的曝晒下,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最后坠落在谷底,石子与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于是,我每一次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想,但始终相同的是: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6)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水分很少的断崖把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虽是绝壁,那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在阳光和风雨中挣扎,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槃的火焰。
(7)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小题1:根据全文,说说“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样的断崖。(6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说明第四段中“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6分)
小题3:从五、六两段看,断崖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分点概括。(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12分,每题3分)
生态整体主义
王诺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裁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2004年10月《读书》
小题1:对“生态整体主义”这—概念理解准确的—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B.生态整体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
C.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D.生态整体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
小题2:根据原文,生态整体主义区别于其他生态观的最根本特征是(    )
A.利奥波德提出的“和谐、稳定、美丽”三原则。
B.“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
C.完全以生态系统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
D.强调生态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绝不把整体的某一部分看作中心。
小题3: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致的。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过许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个严重的错误。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医文化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苏耽及其母亲的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又称之为“汉医”“传统医学”“国医”等。
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
汉代说的“中医”,“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如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为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由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聚藏气的地方,经脉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又通过经脉穴位,乃至发、牙、舌、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中医专家可以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它不光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题1:下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流传着许多关于中医的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动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的功德,他们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了无数患者。
B.“中医”的其它称谓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但“中医”二字最早出现,是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医”的意义。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种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
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的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1936年,国民党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和”二字,是对中医原理和精神的简单概括,意思是身体保持中和之气,无阳燥,不阴虚,就会百病全无;反之,阴阳失衡,就会疾病缠身。
B.为了解释生命的秘密,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C.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这是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共识;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是气的聚藏之地。
D.中医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因为经脉穴位以及发、牙、舌、皮肤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情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医学为“岐黄之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
B.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它的最终目标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
D.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但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作品阅读
新闻现场
魏柏林
吴贵平因抢救落水小学生被村长知道了,村长报给了镇里,镇里请来了本市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打算把这件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来抓。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有现场感,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当时救人的场面。也就是说,让当初落水的那个小学生再落一次水,让吴贵平再去抢救一次。 
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 
村长说:“那怎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 
“可是,可是……”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直在现场督阵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吴贵平低头沉思了半天,总算点了点头:“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不过,万一我没弄好,你们可要帮忙啊!” 
“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好不好,准备下水吧!”村长见吴贵平答应了,兴奋得直挥手,高声喊道:“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随着村长一声令下,记者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河边那处深潭。替身小学生尖叫着跳进水里,小手直拍水面,装出溺水挣扎的样子。吴贵平试探着向小学生走去,可河水刚刚齐脖子,他便脚底发飘,站立不稳,扑腾扑腾连呛了几口苦水,幸亏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婆眼急手快,连忙递了根竹棍给他,总算把他扯上岸来。 
看到这般光景,镇长脸上挂不住了,朝村长大发雷霆:“什么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明明是一个旱鸭子,救什么救?!告诉你,以后再报这样的假新闻我要撤你的职!”村长一脸沮丧地说:“镇长您真是冤死我了,吴贵平抢救落水儿童是我亲眼所见,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 
“你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了,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 
“嗨!天知道这小子是怎么搞的,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村长向镇长交不了差,只好把一腔怨气撒向吴贵平,“你小子给我解释清楚,当初你是怎么把人给救起来的?” 
“村长,不瞒你说,我真的不会玩水,只是,只是那一刻我以为那落水的是我儿子,才拼了命去救。”吴贵平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那一千元的奖金我不要了,英雄我也不当了!” 
村长望了望镇长:“这条新闻还拍不拍?” 
镇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拍!不过,我建议把那个落水儿童换成吴贵平的儿子来拍。” 
村长面露难色地说:“那也不成,吴贵平的儿子早在一年前就淹死了,并且,好象也是在这个鬼地方!” 
现场一片沉默……
小题1: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从情节看,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吴贵平当时救人的场面是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真实、感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感召他人的作用。
B.从人物看,不会游泳的吴贵平,看到有小学生落水,还是义无返顾地去救人,这只是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格使然,没有功利目的。
C.从环境看,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受太多功利观念的影响,所以吴贵平才没有任何顾虑地救人。
D.从写法看,小说的语言描写很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镇长的官僚腔透露了他的狭隘与急功近利;吴贵平的欲言又止,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
E.从主题看,小说讽刺的意味大于赞颂的意味。当前,为了追求政绩,某些领导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为了吸引眼球,某些媒体再造新闻、夸大渲染,这都令人深思。
小题2: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出现的几次波折。(4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现场一片沉默……”,请你根据作品分析一下,镇长、记者们以及吴贵平的内心各有怎样的心理活动?(6分)
小题4:小说中的吴贵平因以为落水者是自己溺水而死的儿子而去救人,他还能否被称为“英雄”?请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