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半张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半张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半张纸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小题1:请简要赏析第一段划线句子(“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说“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他是否坚持“决心要忘却”呢?请作简述。(5分)
小题3:小说提到的是一整张涂满字迹的便条纸。第一段却称之为“半张小纸”,标题也是“半张纸”,这有何意蕴?(6分)
答案

小题1:①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示确认没有遗漏任何东西。②推动情节发展,为发现、关注小纸头作合理铺垫。③表现主人公失落的情绪。(每点2分,最多得4分)
小题1:他没有坚持“决心要忘却”(1分);两年来温馨幸福的一面——与艾丽丝恋爱、订婚、结婚,跟她一起看歌剧,受到亲人的照顾,艾丽丝***产子等(2分)给了他启示:悲惨的一面并非生活的全部,已往的生活值得记忆和珍惜。(2分)他亲吻珍藏小纸也表明他要珍惜这一段生活。(2分)
小题1:①称“半张”突出这张纸之小之轻,与其记载内容之大之重形成对比,给人深刻印象。②“半张”给人以残缺、不完满的感觉,使人联想到主人公生活、家庭的残缺破损,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③主人公已往的生活并非人生的全部,作者和读者都希望他续写人生的篇章。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这一句话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好伏笔及定下感情基调。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通过他看这半张纸,回顾生活的点点滴滴,说明他不会忘记,但悲伤不是生活的全部,要走出阴影从新开始。所以答题时要简述故事情节,表现他对过去生活的珍惜。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切入点为半张纸记录的是人生的一部分,同样悲伤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还要向前走。每点2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真可谓中德学坛上的佳话!
1945年,我同先生在长时间的分离后,在书信上取得了联系。我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先生回信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一九四六年春天,回国后,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 陈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摘自季羡林《真话能走多远·回忆陈寅恪先生》,有删改)
小题1:本文是为怀念陈寅恪先生而写的,然而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旁听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为什么?(4分)
小题2:请简析第2段画线句子(“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的表达作用。(5分)
小题3:请分条列出陈寅恪先生值得我们珍视的个性特点;然后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作简析,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见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中西“体用”之争
杨金海
近一百多年来,人们围绕“西化”与“中化”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中体西用”论,有“西体中用”论,有“综合创新”论,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之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说中国社会在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中,要生存发展,就要以中国传统的文明体系,包括社会制度、伦理纲常、思想体系为主体,以西方的文明成果,主要是器物文化为辅助,拿来为我所用。“中体西用”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一种思维方式,标志着中国人开始有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意识,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总体上看是一种落后的理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体西用”论必然被历史洪流所淘汰。
“西体中用”主张从根本上学习西方,这种思想,特别是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思想,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已出现。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西体中用”思想的宣传者,更是实践者。“西体中用”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二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要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或曰“全盘西化”,有着彻底的革命性,但它又是近现代中国人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地学习西方的历史写真,是一种不成熟的思维和接受方式。
“西体中用”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过非常积极的革命作用,标志着中国人在对待西方文化方面开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表层接受变为深层接受。然而,“西体中用”的历史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一方面,它过分强调革命,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旗帜下,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东西反掉了;另一方面,它过分强调全面学习外来文化,在拿来主义的支配下,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的教条主义开始出现。这两种极端倾向,对后来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革命时代“左”倾教条主义以及改革以来“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都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映。“综合创新”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三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要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现当代优秀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创造一种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新模式的第一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且开辟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体制。这条新道路在古今中外都没有过。在经济上,它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引进市场机制,使经济运行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在政治上,它既坚持共产党领导,又坚持多党合作和人民民主,克服了一党专制和多党竞争的弊病,保持了社会政局稳定和人民民主有序发展;在思想文化上,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又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模式”是有生命力的。它不仅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而且为世界社会特别是转型国家推进现代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因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人民论坛》2011年第38期,有删节)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各项对中、西“体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体西用”是封建社会晚期中国人被动学习西方的心理写照,是被动接受也是浅层接受,总体上看是一种落后的理念。
B.“西体中用 ”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二种思维方式,有着彻底的革命性,代表人物有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和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他们不仅是“西体中用”思想的宣传者,更是实践者。
C.“中体西用”不从根本上反封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体西用”论必然被历史洪流所淘汰。
D.“西体中用”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过非常积极的革命作用,但对后来中国社会发展也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直至改革以来都还有人宣传“全盘西化”。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各项对“综合创新”论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综合创新”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三种思维方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开创出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B.***是第一个提出“综合创新”论的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且开辟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道路。
C.“综合创新”论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体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D.“综合创新”论形成的中国模式,在经济上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引进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既坚持共产党领导,又坚持多党合作和人民民主;在思想文化上,既坚持搞“主旋律”,又坚持搞“百花齐放”。
小题3: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结合本文的文意,你认为中国应该怎样顺应世界潮流? (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20分)
水 的 行 走
沈  念
水,从四面八方走来,汇聚成湖湘大地上鼎鼎有名的洞庭湖。
一湖水,给了这城市灵性、厚重、声名,也给了这城市刁难、悲痛、漂泊。   
七八年前,城市滨水的岸线建起了风光旖旎的沿湖风光带。每天都有休闲的人、散步的人、看湖的人层出不穷地光顾这里。他们共同目睹过圆鼓鼓的太阳,从远处湖洲的芦苇丛中,纠结着朦胧的雾气,浮上来,或沉下去。斑驳的云影,褐黄的苇穗,随着习习的风,遥遥地与没有边际的水光呼应,注视着水的行走,人的行走。
水的行走翻开尘封的史册。原为古云梦泽一部分(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的洞庭湖,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记载中。北魏郦道元《水经》作注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盛弘之《荆州记》中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就是当时洞庭湖的通称。可这些历史的文字中,谁也没道出湖的生命几时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地壳运动造就了它,历史传说解密了它。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舜帝二妃万里寻夫的民间传说都源于此。湖区广为流传的是,农历二月二日,龙王为下嫁湖区恶毒财主家的三公主所遭历的不幸报仇雪恨。“龙抬头”,地裂天崩,方圆八百里陷落积水成湖。当地百姓把二月二日定为龙的纪念日,也把这一天当成了洞庭湖形成纪念日。
湖没有源头,又有源头。远眺这个以马蹄形盆地出现的湖泊,但见湖湘儿女的母亲河湘江滔滔北去,万里长江滚滚东逝,湖湘大地上众多有名无名的河流情牵此地。没有哪一座湖泊具有它这般的包容。她就像覆盖源头支流的树冠,苍翠葱茏,茂盛蓬勃。
汨罗江是湖的源头支流之一。和朋友谈起曾逐水而沉的屈原,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行吟诗人,笔下洞庭那么神奇。湘君和湘夫人这一对美貌的恋爱之神,乘轻快如飞的桂舟,在娓娓动听的箫声中,飘曳于秋风袅袅的洞庭秋波之上。再回溯时光深处,李白、杜甫、韩愈……那些伟大诗人的脚步、诗情,曾经跟着水流一起行走、涌动。慈氏塔、岳阳楼、怀甫亭、仙梅亭、吕仙祠……这些见证历史的建筑,至今还依湖而望,以建筑的语言续写着湖的人生,铸造着湖湘大地地域文化的符号与标志。
水的行走书写无声的言说。人赖以生存的湖,也有过狂躁和残暴。湖波翻滚,洪水滔天,挣脱困缚的龙王爷怒发冲冠,湖堤破溃,一片片砖屋瓦舍与粮棉作物被夷为平地。仓皇的人们只有收拾仅存的家当,迁往垸外的高地。这些年来的退耕还湖,三峡大坝的筑立,留下的是一道道高筑的坚堤。沿堤看湖,倒变成了欣赏湖区最美风景的理想之地。
水的行走打开幻想的空间。和朋友拍落白日行走的疲乏,闲坐新修成的岳阳楼景区仿古城墙内的茶肆,漫谈湖的前世今生。这湖,夜色中是那么地从容,不急不缓日夜不息地奔流着,有谁知道它背负了多少堆弃的污浊,承载了多少强加的痛苦,宽容了多少恶意的索取。可她仍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对待着湖边栖居的人们,无怨无悔。
愈深愈黑的夜,极目难定远近。你看不清湖的面孔,只有凭着聪敏的听力去获知,让湖风——悄悄地拂动你的思绪,告诉你想知晓的一切。黑暗里包藏的事物、记忆,与流淌的水波一同飘逝。我们隐隐听见水声,是湖波拍击堤岸,又像是来自远方的湖底梦语。水不是流在湖里,而是流在一种叫”黑”的色彩里。沿湖的灯火投到水面,成了满湖的星子。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清凉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一丝一缕纠缠的生命的困惑奔袭而来,岁月的沧桑,宇宙的浩瀚,人生的苦难……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我对朋友说我不是湖边常客,我更习惯远远地听,倾听湖的心语,思索湖的前世今生,想象湖的将来……
(选自《文艺报》2011年度优秀散文,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赏析文中“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一句的语言之美。(5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说,“一湖水,给了这城市灵性、厚重、声名”,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这一湖水,给了这座城市哪些“灵性”? (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说:“湖没有源头,又有源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表达作用?(5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中说:“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清凉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请联系全文谈谈这几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题目。
小 野 猪
格拉齐娅·黛莱达(Grazia Deledda意大利)著         吕六同译
清晨的太阳投射出明丽的光辉,小野猪刚刚睁开惺忪的眼睛,大千世界的三种美妙的色彩便立即映照于它的眼帘——远处天空、大海、山峦的背景上,绿的颜色,红的颜色,白的颜色,熠熠闪烁。
七只猪仔贪婪地吮吸着母亲的奶头,年轻的母野猪刚刚用舌头把它们逐个地舔了一遍,它们当中最后一个呱呱坠地也是最勇敢的猪仔,因吸足了奶汁而怡然自得,立即”噔噔”地离开了它的诞生地——一棵高大的橡树投下的浓密的阴影形成的小天地,朝广阔的世界奔去。母亲发出一声尖厉的嚎叫,向它召唤,但小野猪毫不理会,母猪用嘴把残留在苔藓上的最后几棵橡子咬碎,发出阵阵嘶鸣,呼唤它的儿女。六只小野猪,全都长着一身金黄、乌黑两色相间象绸带一样柔软光滑的绒毛,你追我赶,互相扑打着,跑了回来,唯独第七只小野猪,那个最先到外界去冒险的勇敢者,却不见踪影。母亲睁大布满血丝的眼睛,用那充满柔情而又狰狞可怕的目光巡视周围,露出雪白的牙齿,象山上的啄木鸟一样发出凄厉的悲鸣,然而,小野猪没有回答,它再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小野猪尝到了高贵的奴隶生活的一切痛苦。曾经有许多次,少爷差一点要把它扼死;从那仿佛波浪一般荡漾的天蓝色褶裙下,曾经无数次飞出一双美丽的脚,对它重重地踢来;又有多少次,女佣人嚷嚷: “等到少爷生日那天,我们把它烤着吃了!”
少爷藏在花园的那一头,他带着猎枪、手枪、佩刀和长剑,正在玩打猎的游戏。他瞄准小野猪,忽然又怒气冲冲地跑过来,用脚猛烈地踢它。
一天,厨房里的所有蒸锅都冒出了沸腾的热气。美丽的女佣人在缭绕的烟雾中显得格外神采飞扬,仿佛在傍晚的暮霭迷蒙中显露出的一轮玫瑰红的明月。这天是少爷的生日。
他今天穿了一身淡蓝色的衣服,一头金发梳得油光闪亮,好象戴了一顶镀金的头盔……他朝小野猪冲去,聪明狡猾的小猫一溜烟地逃窜了。他把小野猪拽起来,从厨房的窗口扔到了菜园子里。
小野猪嗅到了灌木丛的气息,心里感到一阵欣喜的兴奋和饱餐后的怡然自得。他瞧见少爷站在厨房的窗子跟前,从皮套里掏出一支手枪,但它却不明白,为什么爬上橡树顶上的小黑猫痴呆地张开嘴,瞪大绿色的眼睛,惊慌失措地注视着它。
一团紫色的浓烟包裹了小野猪。它踉跄地扑倒在地上,闭上了眼睛;但过了片刻工夫,它又睁开粉红色的眼皮,最后一次看了看世界上最美妙的色彩——青翠的橡树,乳白色的房屋,它自己的殷红的鲜血。
小题1:本小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小说的的开头和结尾在色彩的描写上有何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请简要评析。(200字左右。1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清 明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但一般告诉,则不能算是“说春”。 “说春人”之“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嗓子也好。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意能说什么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在他自己,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满足。所谓与人乐乐,其乐无穷。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讯。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钦佩。
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E.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一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
小题2:文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4:文中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是什么意思?(2分)此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