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国商张謇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国商张謇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国商张謇
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来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
②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来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③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来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
④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⑤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张謇的“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了哪些内容?(6分)
小题2:从文中看,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有哪些艰难?(6分)
小题3:从全文看,张謇被称为一代“国商”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

小题1:①体现了张謇对儒家传统的背离;②经商之后的张謇依然坚持着儒家社会理想。(每点3分)
小题1:①商人阶层的社会权利少;②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③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每点2分)
小题1:①既从事经商事业,又坚持儒家社会理想;②历经艰苦,给后代很多启发;③有着耀眼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④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每点2分,答到3点给6分)
解析

小题1:此题为概括题,回答张謇的“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要抓住“这”的含义—— 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
小题1:此题的概括,可结合第三段的“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进行概括。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举一反三
名著阅读题(15分)
小题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记叙了很多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火烧上方谷”“赚城斩车胄”等。
B.《家》中,觉新奉行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但同时他又受到“五四”新思想影响,使他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此更增加了他行动时的痛苦。
C.《匪徒颂》中,作者郭沫若热情讴歌了进行政治革命的华盛顿、进行文艺革命的罗丹和进行教育革命的泰戈尔等不畏强权的杰出人物。
D.《雷雨》以“雷雨”为题有多层含义,既指自然界的雷雨,又指人物内心酝酿的“雷雨”,还指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
E.《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为被谋杀篡权的父亲复仇,雷欧提斯为被人设计陷害的父亲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小题2:简答题(10分)
(1)“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十二曲•收尾•飞鸟各投林》)这支曲子是大观园里众多女子悲剧命运的概括。其中“为官的”“富贵的”“有恩的”“无情的”“欠命的”“欠泪的”分别指哪个女子?(6分)
(2)请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死后关于欧也妮的故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称作“新生代农民工”的他们,大多是背井离乡肩负帮助家庭脱贫责任的孩子,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除了满足他们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民生期待之外,还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应满足“休闲”。其实,“休”是要有环境条件的,而“闲”则指心情不但足以放松,且较愉悦。此两方面,目前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从经济、精力和体力上抑制了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无闲”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商业化了的城市社会,如果一个劳动者,特别是做那种脏、累、挣钱又少的活儿的体力劳动者,如果仅仅被视为劳力,而不被当成必须友善而礼貌地对待的一个人,则他或她根本不能感受到劳动者的尊严,更何谈给他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这不应该是一个向他们自身提出的问题,而应是对城乡差别和社会平等的叩问。总而言之,“有尊严的劳动”也罢,“有尊严的生活”也罢,首先应立足于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的建言,而不是反过来“教化”需要关注和关怀的劳动者。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
小题1:为什么“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4分)
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5分)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当前之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做?(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回家后,后父摩德斯通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 (《大卫科波菲尔》)
B.觉新20岁时,父亲死了,觉新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但他不久就发现了这个家庭的勾心斗角。二叔早就死了,三叔克明跟他比较接近,四叔克安和五叔克定暗中和他作对。他不得不极力避免和他们冲突,以便过几天安静日子。觉新的妻子瑞珏美丽善良,给了他不少安慰。 《家》)
C.林黛玉,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延、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红楼梦》)
D.曹操崛起于乱世,扫荡群雄,一统中原。擒吕布、诛颜良、扫袁术、灭袁绍等重大战役时,突出地表现了他非凡的胆略与军事才干。(《三国演义》)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铜梦·流变
二块废弃的铜片,在漂流人间数千年后,又被投掷在高温的熔炉里重新提炼,洗浴身上所有的杂质。他重新融入精纯的铜浆之中,和所有的同伴化为新的整体。
他曾蕴在铜山中和其它元素结缡为幻美的结晶,曾经被熔铸为远古时代的巨鼎,曾经是皇帝花苑中伫立台阁上的铜鸟,曾经被压缩为打印上年号与币值的制钱,曾经被僧人牢牢钉死在山门上成为衔住门环的狮头环扣,他又化身为扰人的滴漏,夜夜震动易碎的诗人心房。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而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氩的蒸汽。
当他清醒过来,已经成为一具魁梧塑像的颜面,迎着晨曦,他感受到清凉的南风。眼前是一座城市,一层层的楼房乱中有序的铺展成巨大的扇形视野。到了正午,他被娇纵的阳光晒得烫热,焕发出强烈耀目的金属色泽,车辆们都得绕着他台座周围的圆环缓缓通行。
塑像傲视的立姿成为市景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一群铜分子的凝聚体了。即使过去的历史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识,他却毫不在意。
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塑像人物的化身,他甚至顿悟到什么是寂寞。对于铜本身而言,寂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情绪,他也曾经蛰伏在看不见光的矿脉深处,地球自转了几十亿年也不曾让他如今一般触发寂寞的念头。接着,他慢慢相信自己拥有心灵,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声的意识着这个世界。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与敬畏之间的不同。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辞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凶趋吉的礼仪。
他也意识到这座铜像似乎也寄藏了人类的梦,而且是许许多多哭嚎失声的梦。他遁入塑像尊者的生命史里,体会这种身着戎装,僵直的站立在市区中央的困惑。
塑像人物生前最骄傲的手势完全呈显在台座上方,塑像的脸庞上也镂刻出一连串战争遗留下的凿痕。
 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颜面上的铜,也开始目睹那个人过去的荣光,每当他举起右拳向忠诚的子民们宣告祖国人民的使命时,无数人群如痴如狂的被那种神妙的手势导引……
颜面上的铜,早已失去了光泽。他最后学到的感情是自怜。灵巧的鸽子在塑像的肩授和军帽上漫无节制的排泄。随着塑像的陈旧,路人不再有崇高的震撼,不再有敬畏的眼神,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最后路人连鄙夷的心情都没有,他们回报塑像的是无表情的冷漠。
在这座城市有史以来首度被侵略者攻陷的时候,铜像的眼睛流出了金属结晶构成的眼泪:他仍然屹立着,直到这座城市光复后,才被自己的同胞推倒,送进陈旧老迈的炼铜厂。
从每个城市送来的、一式一样的铜像如同巨大的弃尸,无理的横陈肢体,彼此压挤,等待着分解,以及毁灭。
颜面上的铜块再度被解放了,但是马上又被模铸成形,这次他被分割成几百发尖锐闪亮的子弹。当他们以高速呼啸着破空的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
(本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林煜德,《流变》是《铜梦》中的一个章节)
小题1:根据本文内容,请分点概括叙述“铜”的“流变”历程。(4分)
小题2: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塑像”从铸造到毁灭的过程,试分析其中蕴涵的寓意。( 6分 )
小题3:本文的结尾具有可多向解读的广阔空间:若从积极的方面评价,这个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若从消极的方面评价,其缺点是什么?(以上两问选做一问)( 7分 )
小题4: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思想深邃,行文思路大开大阖,借写铜的“流变”,以冷峻犀利的目光透视从远古到当代的人类文明史,以此表达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B.本文作者构思巧妙,赋予本是一种金属的铜以丰富的人格内涵,“铜”的流变史实则就是铜造福人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C.“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这句话在文中起转折作用,表明曾经清醒的“铜”在目睹了人们对塑像的态度变化后变得迷茫。
D.本文在意象的营造上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象征手法的运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看似客观的描写中,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取向。
E.本文没有艰涩的词语,也不用怪异的文句,只在冷静的叙述中让思想自然的流淌,语言内蕴丰富而富有张力,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启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牡丹亭》,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牡丹亭》,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牡丹亭》的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柳梦梅,比黛玉为杜丽娘。 (《红楼梦》)
B.贾雨村到任就遇上人命官司,经门子提醒,得知抢夺英莲并杀死原买主的是四大家族中薛家的薛蟠。他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虚张声势拿人,假称薛蟠被鬼魂追索已死,给冯家一点烧埋之费了事,徇情枉法胡乱判了此案。 (《红楼梦》)
C.梅和觉新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梅不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在矛盾痛苦中,梅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家》)
D.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事;宝玉又说:“……,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又引来“金麒麟”之说,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心直口快的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帐话”,并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这些话被黛玉听见,百感交集。(《红楼梦》)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