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先下手为强(美)希区柯克华伦先生吻吻太太,说了声“早晨好”,再从太太的胖手里接过一杯咖啡,然后在报纸后面坐下来,假装看报。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先下手为强 (美)希区柯克 华伦先生吻吻太太,说了声“早晨好”,再从太太的胖手里接过一杯咖啡,然后在报纸后面坐下来,假装看报。其实,他正在盘算如何把她干掉。 他们已经结婚两年了,不错,这个老女人很有钱。可是,凯琳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亲爱的,我们阳台的正下面,开了一朵玫瑰花。”华伦太太走进来说,“这太有意思了,对吗?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小花园。今天晚上之前,它会开花的。我们结婚两周年的舞会上,我要把它摘下来戴在头上。” 就在那一刻,华伦先生脑子一闪,想出了一个主意。今天晚上,他要带着她,走到阳台边上,叫她指给他看那朵玫瑰花。然后,一抬,一推……他可以想象阳台下面,阳伞和桌子中间,有一团不成形的东西.他还可以听到自己痛苦地低语:“她为了看那朵玫瑰花,身子一定是探出去太多了。” 当然,他会继承她所有的金钱,也会受到人们的怀疑,不过,谁也不会看见发生了什么事。只要没有过硬的证据,就没关系,他不在乎人家怎么想,凯琳住在一栋廉价的房子里。身边这个老女人对他是够大方的,经常送他礼物。为他付账。但是,对他的零用钱却扣得很紧,使他无法在凯琳身上多花钱。凯琳中午十一点钟等他,他必须找个借口,比如理发或者买衬衫等等类似这样的理由溜出去。华伦太太对他说,他整个上午都是他的,可以自由安排。她没有说中午是不是回家吃饭,因为她答应到迪奥旅馆,然后去上舞蹈课。 “你和你的舞蹈课!”华伦先生说,开玩笑地拍拍她,“我想你是爱上那个叫毕克的舞蹈教师了,你总是和他跳舞。”“噢,亲爱的,我以前总是和你一个人跳,可是,结婚后,你似乎放弃跳舞了。” “还记得在乔治家的那个晚上,我们一起跳《蓝色多瑙河》的情景吗?” 和她相处的时间不多了,回忆一下过去,让她高兴高兴。 “那天晚上,你不肯接受小费.你说,不愿意让金钱玷污我们之间纯洁的爱情。所以,第二天我就买了一只金表送给你,作为补偿——你还记得吗?” 他们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然后分手,各干各的去了。 华伦先生趴在一张椅子上,向他的情人凯琳说出他的计划,凯琳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她有些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和华伦过上富足的生活。 与此同时,华伦太太正在舞蹈老师毕克的怀里.笨拙地扭着舞步,嘴里还哼着调子,毕克凑近华伦太太的耳边,说:“可爱的小女孩,昨晚我没有接受你慷慨的馈赠,弥没有生气吧?我只是不想让金钱玷污我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华伦太太一点也不难过,她带来一只白金手表来补偿他柜收的小费。 华伦先生回家时,带着一只二手的钻石发夹,准备送给太太,花那么多钱买礼物是有点浪费,但是,事成之后,他可以随时把它转送给凯琳。绝对没有人会怀疑,一位刚刚买钻石发夹送给太太做结婚周年礼物的人,会是谋害太太的凶手。 看到礼物,太太显得非常高兴,现在需要的是把一朵玫瑰插到头发上面,然后,她就准备和丈夫一起下楼吃晚饭。 华伦先生觉得,真正的谋***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 他们一起来到阳台,探身向下望去。 一举,一推……一声惊恐的哭叫。下面,一群人从阳伞下跑向那个摔成一团的人。出人命啦!快叫救护车,报警,找一块桌面盖一下…… 警察冲进旅馆套房,不错,沙发上坐着紧握双手、头发凌乱、猫哭耗子的人。那个人痛哭流涕地向警方讲述那可怕的故事: “他一定是为了看那朵玫瑰花,身子探出去太多了。”华伦太太说道。 (选自2011年第12期《经典美文·文苑》) 小题1: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华伦先生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在这篇小说中,“那朵玫瑰花”反复出现,请分析“那朵玫瑰花”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小说中详细描述了华伦先生的***人动机,而对最终的凶手华伦太太的心理活动却不着一字,作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4: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先下手为强”,选用这一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用意?(6分) |
答案
小题1:用情不专、贪图金钱、惯于撒谎、阴险歹毒。(4分。) 小题1:①“那朵玫瑰花”是本文的线索,串起了小说情节;②“玫瑰”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而在小说中却成了夫妻二人企图索取对方性命的工具,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突出了小说中人物思想及行径的卑劣。(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对华伦先生的心理描写,同样可以折射出华伦太太的卑鄙凶残心理;(1分)可以使行文简洁,取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1分)使故事具有强烈的悬念,增强了戏剧性和震撼力。(2分) 小题1:①表明了两人虽为夫妻,但各怀异心,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残忍之情。②小说虽然明写华伦先生密谋***害对方的心理过程,但也暗示他的太太蓄谋已久,使双方的谋划过程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③更突出了两人的内心险恶,本性凶残,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结合原文中华伦先生的心理活动,我们发现他想谋害他的太太,想独吞财产,想和情人过自由富足的生活。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很阴险、贪财的人。概括时可抓住四点,每点一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那朵玫瑰花既起了线索作用,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爱情,然而在作品中,双方没有了爱情,因而玫瑰花反衬了他们两人的虚伪。 小题1:对华伦先生实写,对太太虚写,而行文中处处设伏,显示了行文艺术的高妙,而且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非常具有可读性。答题时可从虚实相生和戏剧性方面答题。共4分。要点全面,意思对即可。 小题1:本题为探究题。题目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同时具有悬念,使小说具有非常强的讽刺效果。到少答出3点,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 王 杨绛 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⑵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⑶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⑷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⑸“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⑹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⑺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⑻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⑼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⑽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⑾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小题1:文章写了老王和“我”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根据这些事情概括老王的形象。(6分) 小题2:第⑹段说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第⑺段说“我强笑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小题3:文章结尾划线的句子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具体解说。句中“那”字指代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小题4:有人评价这篇文章说,作者“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请找出一处加以说明。(4分)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拿来主义(节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 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小题1:《拿来主义》一文论证的重点是“拿来主义”,但开篇却提及“闭关主义”,嘲弄“送去主义”。这是为什么?(4分) 小题2: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讽刺了投降主义者的什么丑态?哪两个字最能表现这样的丑态?(6分) 小题3:鲁迅为什么在批评了一味送去之后,又说“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⑴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⑵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害,简直是虐***,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⑶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⑷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⑸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⑹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了。 ⑼但是中外的***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⑽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⑾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⑿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⒀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⒁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从第⑴段到第⑸段,作者是怎样运用记叙、议论与抒情表现手法的?(6分) 小题2:反问与反语是鲁迅杂文的常用的修辞方法,请在文中各举一例进行解说。(4分) 小题3:第⑹段“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是一个过渡句。请问鲁迅下面还有哪些话要说?(4分) 小题4:结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其 中“真的猛士”与“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景泰蓝的制作(节选) 叶圣陶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小题1:三段文字都是写“掐丝”,但掐丝的具体做法只写了一段,后两段写的什么?作者这样处理有 什么目的?(6分) 小题2:作者在介绍“掐丝”具体做法的时候,运用了哪四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明。(6分) 小题3:景泰蓝制作有六道工序,原文为什么详细介绍“掐丝”?“掐丝”采用繁笔有哪三个原因?(6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去找史铁生 陈村 ①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②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⑤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⑥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⑦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⑧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第①段写作者拜访史铁生的缘由,简洁的叙述中,传达出作者对自己身体和未来生活的一丝隐忧。 | B.作者不仅叙述了史铁生的生活现状,也借在孔乙己饭店的寿酒,充分表达了对史铁生的美好祝福。 | C.在作者看来,史铁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字,更在于他面对磨难的乐观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 D.很多人只阅读了《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作者认为,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史铁生。 | E.文章叙述结合,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史铁生由衷的关爱和敬仰之情。 小题2:(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去找史铁生”有哪几层含意。(4分) (2)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的理解。(3分) 小题3:第⑦段,作者插入对史铁生妻子陈希米的笑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作者说“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和思考?(200字左右)(10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