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书法艺术生命的思考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之后,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大古老民族,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大步,约公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书法艺术生命的思考 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之后,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大古老民族,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大步,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在这四大国度里,人们唱起歌来,并将之记录在文字里而流传到后代。 这是闻一多先生在《文学历史动向》一文中约略说过的话。在这世界文明征记里,中国书法于闻先生所讲“猛抬头”之时,业已承载着华夏文明而一路铺展。它源远流长,既保特历史本色,又由于充满创造性的活力,每一时代都被赋予当代意义,因之,人们说它在几千年中华文化里成了活标本。它以汉字为依附,以独到而从宜的书写方式,敷衍出万千气象,呈现了别样精神,在其所形成的艺术世界里,似乎简简便便的这一笔那一画,经过微妙的整合,居然能够凸现出中国人尊崇的美学极致,蕴藏着可以教人无穷回味的智慧。这智慧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沃土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争奇妙手法,展示了以人文精神为灵魂的传统艺术特质,有着说不清,道不完的“无限”,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路攀,实在有着太多的斑斓与瑰丽。那感觉方式、思维习惯、心灵境界仿佛那么恒定、悠远而神秘,但又这般多采、自足而亲切。历史的进程尽管此起彼伏,但它都在不断构筑美的殿堂,成为安顿人的心灵的港湾,这对于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来说,“都有一种回家感觉”,宛然黄河之水在心中流淌。 也许我们今天去观照一个完整的传统书法世界的时候,好像所曾拥有的文化特征已经在“淡隐”,但这土生土长的书法,所一直具有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还在延传,这个艺术世界,还会成为中国人赖以坚守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人们可以潇萧洒洒,或固寄所托,释放忧伤;或取诸怀抱,享受喜悦。然而,一个真正的实践者,欲明就里,探出其虚实幽微,作出相应判断与抉择并有所拓展,也绝非易事。要知道书法精神在当代意义下阐释,如何使其转化为自身的再造与自我认同的再生资源,既需勇气,又需毅力。要在深入地思考与不断价值求索中,酝酿成蜜,锻炼成金。清人刘熙载不就这样说过:“写字者,写志也。非志人高士,讵可与言要妙。”志人高士,往往都具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倾向性。诚然,这一个倾向性不是一时冲动,也不只逗留于主观见解,而是综毕生之生活经验、文化教养与时代风尚而成,这必须不断地积累,而在这积累过程中,无论研习还是创造,应当具有自己的坚定的信念与饱满的激情。 当代书法,有学院派与回归派,有新古典主义与书法主义,有现代书法与新文人书法——现在用不着就对书法艺术作太多的评头论足,也大可不必争出个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倒是不争的事实。 理想书法家实际上是理想文化人,如何传薪,何以振铎,任重而道远,“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能够具有纯洁自觉的作始,赋予生气活力,焕彩澄明是大有希望的。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大古老民族,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大步。此时中国书法业已承载着华夏文明而一路铺展。 | B.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既保持历史本色,又由于充满创造性的活力,每一时代都被赋予当代意义,所以,人们说它在几千年中华文学里成了标本。 | C.中国书法依附于汉字,书写方式独到而从宜,敷衍出了万千气象,呈现了别样精神。 | D.中国书法在其所形成的艺术世界里,一笔一画似乎比较简便,但是经过微妙的整合,就能够凸现出中国人尊崇的美学极致,蕴藏着可以教人无穷回味的智慧。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里有智慧,这智慧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沃土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奇妙手法。 | B.中国书法智慧展示了以人文精神为灵魂的传统艺术特质,有着说不清,道不完的“无限”,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路攀,有着太多的斑斓与瑰丽。 | C.中国书法不断构筑美的殿堂,成为安顿人的心灵的港湾,所以中国人一看到书法“都有一种回家感觉”,宛然黄河之水在心中流淌。 | D.传统书法所曾拥有的文化特征已经“淡隐”了,但这土生土长的书法,所一直具有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还在延传,这个艺术世界,还会成为中国人赖以坚守的精神家园。 |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个真正的中国书法的实践者,要想真正明白书法艺术世界的道理,探出其虚实幽微,作出相应判断与抉择并有所拓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B.书法精神在当代意义下进行阐释,并使其转化为自身的再造与自我认同的再生资源,既需勇气,又需毅力。 | C.清人刘熙载说过:“写字者,写志也。非志人高士,讵可与言要妙。”志士高人,往往有刻骨铭心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综毕生之生活经验、文化教养与时代风尚而成。 | D.当代书法,用不着对其作太多的评头论足,也大可不必争出个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只要具有纯洁自觉的作始,赋予书法生气活力,那么中国书法一定会焕彩澄明。 |
|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
解析
小题1:“文学”应为“文化”。 小题1:好像所曾拥有的文化特征已经在“淡隐”。 小题1:原文:焕彩澄明是大有希望的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③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小题1: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开动脑筋,要眼光敏锐,要靠自己来决定。 | B.我们不要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而要学会自己去拿。 | C.我们对文化遗产要作具体的分析,并认真挑选。 | D.我们对文化遗产要作具体的分析,认真去挑选,同时要开阔眼界,冲破“送去主义”错误观点的束缚,而勇敢去占有。 | 小题2:第②段和第③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下面是对各个比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 B.“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 C.“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比喻吸取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 D.“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 小题3:第②段加点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A.“孱头”的态度。 | B.“昏蛋”的态度。 | C.“废物”的态度。 | D.指“孱头”、“昏蛋”、“废物”三种态度。 | 小题4:对第③段画横线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用鱼翅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 B.鱼翅是贵重物品,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 C.不要用拿来的贵重物品摆阔气,装门面。 |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重。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巷 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雅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赖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的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无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注],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休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茫茫人海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嗽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静候你! (选自《柯灵散文选》,略有改动) [注]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写六朝兴亡的咏史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题1:①第二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据这些描述,我们知道上海的里弄的特点是拥挤、嘈杂、庸俗,那么乡村的陋巷的特点有哪些?请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乡村陋巷的特点。(3分) 乡村的陋巷 、 、 。 ②文章开篇将“巷”比作“散文”和“图画”,第二段的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词语概括这些特点。(3分) 特点之—: ;特点之二: ;特点之三: 。 小题2:第三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五段却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小题3:作者在第4段中涉及了一首唐诗《乌衣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第四段暗用了《乌衣巷》的典故,请结合小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小题4:文章中对“巷”所用的代词有时是“她”,有时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文章的最后一段连用了4个以“爱”引导的句子,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①清晨是寒意料峭的,宁静的。只有停在果园深处珊瑚色花楸树上的肥肥的鸫鸟的鸣声、人语声,以及把苹果倒进斗内和木桶里的咕噜噜的声音,才打破了寂静。果园里由于树叶日稀,已经可以望得很远。不但那条通往用麦秸作顶的大窝棚的林阴道,连大窝棚本身也都可以一览无遗了。入夏以来,果园主把全部家当都搬到了窝棚旁边,虽说到处都是香喷喷的苹果味,可这儿却香得尤其馥郁。窝棚里铺着几张铺,放着一支单管猎枪、一只长了铜绿的茶炊,窝棚的角落里搁着碗盏器皿。在窝棚旁边堆放着蒲席、木箱和用坏了的杂物。此外,场地上还挖了个土灶。中午在土灶上熬美味的腌肥肉粥,傍晚则把茶炊放在土灶上烧热,每当这种时刻,瓦蓝色的炊烟便像长长的带子,在果园的树木中间弥漫开去。逢到节日,窝棚附近热闹得如同集市一般,树木后面不时闪过鲜红的衣裙。那些小家碧玉、独院小地主家的姑娘,穿着发出扑鼻的染料味的无袖长衣,唧唧喳喳地聚集到这儿来,“公子哥儿”也都穿起他们的漂亮衣裳——做工粗糙、土里土气的西装,络绎不绝地来到这儿。连村长年轻的妻子也屈尊枉顾。她已有身孕,大脸上睡意朦胧,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活像一头霍尔莫高尔种的乳牛。她头上的确长着一对“犄角”——那是盘在头顶两旁的发辫,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她脚上穿着一双打有铁掌的短统靴,站在那儿显得笨重、牢靠;身上穿着棉绒坎肩、长围裙和用家织的条纹呢做的裙子,裙子的底色是紫黑的,条纹是砖红色的,裙裾上还镶着一条金色的阔滚边…… “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果园主摇着头,议论她说,“像这样精明强***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 男孩子们穿着白麻布衬衫和短裤,光着脑袋,露出淡色的头发,蜂拥前来。他们一边三三两两地走着,小小的光脚丫踩进薄薄的浮土里,一边斜睨着挂在苹果树上的那条毛蓬蓬的狼狗。人们买苹果,不用说,只要去一个人就行了,因为只消一个戈比或者一枚鸡蛋就可换到好些苹果。但买的人很多,生意十分兴隆,乐得那个身穿斜襟外衣、脚登火红色靴子、患肺痨病的果园主连嘴都合不拢来。他由兄弟帮着做买卖。他兄弟虽然口齿不清,近乎白痴,但是手脚倒挺麻利。果园主完全是出于“行善”才收养这个同胞手足的。做买卖时,果园主常常开开玩笑,讲几句俏皮话,有时甚至还“逢场作戏”,拉几下图拉市出产的手风琴。直到傍晚,果园里始终人头济济,在窝棚附近响彻着笑声、话语声,乃至跳舞声…… ②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虽说香气四溢的日子还是不久以前的事,可我却觉得已经过去几乎整整一百年了。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安娜·格拉西莫芙娜也已故世,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自尽了……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这些小地主都穷得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是即使这种破落的小地主的生活也是美好的! 小题1:《安东诺夫卡苹果》仿佛一部令人心醉神迷的俄罗斯田园风景记录影片,由一幕幕细腻的工笔画连缀而成。细读上面第①文段内容,请给这幅画选一个适合的标题。( )A.果园清晨图 | B.果园丰收图 | C.果园买卖图 | D.果园风情图 | 小题2:下面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描绘这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令人如身临其境。 | B.作者先描绘出果园主的大窝棚并把它作为背景,在园中活动的人物作为前景,展现丰收的图景,在写作顺序上是先从视觉写起,然后到听觉。 | C.雇工吃苹果,主人非但不阻止,反而劝他吃,可见在丰年里,人们自然乐善好施,尽情与人分享丰收的喜悦。 | D.在“小家碧玉”和“公子哥儿”的群像中,“村长年轻的妻子”成为了作者重点描绘的主角。作者用细腻的工笔描绘了她的外貌、穿着,简直是栩栩如生,如见其人。 | 小题3: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文段划线句子中 “苹果” 的含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读 荷 吴长忠 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 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宗教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近乎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 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 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美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 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戮力前行。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两句话中划线词语的含义。(5分) (1)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 (2)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 小题2:文章第2段中举了“高水平体育竞赛”和“断臂的维纳斯”的例子,它们中能否删去一个?试简要分析。 (5分) 小题3: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品味菊花的风节、梅花的勇毅、牡丹的气韵有何作用?(5分)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荷花“圣而美”的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借鉴荷花的品性。(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是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有这样一种说法:环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并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这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却掩盖了几个最为关键的问题:这种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是治理环境并为后代造福吗?如果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收入用在环境治理上了吗?这种发展把重点放在环境科学研究和替代资源开发上了吗?这种发展解决了多少环境保护和资源替代难题?这种发展是否使当代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是否使后人的生存条件逐渐改善?如果不是,这岂不又是一个演示、一个幌子,又是打着解决环境问题的旗号实行先发展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套路呢?而惨痛的历史教训和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条老路现在不仅完全行不通,是死路,是绝路,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就要走到尽头了! 人类真的可以做到超越自身局限进而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高度考察问题吗?人类真的可以做到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并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谐、完整、持续来约束自己吗?回答是: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固然,人像其他生物一样,具有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事物并为自身的利益摄取生态资源的本性;但这并不能成为人类不能、也不该为生态系统整体利益考虑的理由。人是唯一有理性的物种,人的理性曾经使得他超越了万物,把自己视为世间唯一的主宰和管理者;而今,理性也可以而且必须是他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站在生态系统的整体高度去保护自然万物。人类还是有同情心的物种,同情心使人类能够超越自身的视野、经验和利益的局限去认识和关怀万事万物。如果人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者考虑,那么,即便在人类社会的范围里,人们也不可能做到超越个人中心、男性中心、白种人中心、欧洲中心。否认人类能够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与否认人类应当抛弃极端个人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逻辑是完全相同的。 人是有局限的物种,也是还在演进和变化的物种,在演化进程中,他曾经犯过无数的错误,走过许多弯路。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选自《读书》) 小题1: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夺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的。 |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 |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自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 小题2:根据原文,生态整体主义区别于其他生态观的最根本特征是 ( )A.利奥波德提出的“和谐、稳定、美丽”三原则。 | B.“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 | C.强调生态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绝不是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 | D.完全以生态系统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 B.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过许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