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清欢  林清玄(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清欢  林清玄(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阙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阙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捉笼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里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
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寥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模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小题1: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2分)
小题2: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请归纳。
小题3: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4:本文第3段和第11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一例分析其妙处。
答案

小题1:从平淡、简单的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 或 从平静、简朴的生活中享受到人生的真味。
小题1:①散步,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
②吃饭,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
③约会,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
小题1:①引李觏的诗,增添文采,突出失去清欢的惆怅和清欢难寻的悲哀。
②引苏轼的诗,增添文采,突出清欢只讲求心灵的品位,表达作者对清欢的喜爱与追求。
小题1:①“当一个人……或者……或者……或者……”排比的使用,将“什么是‘清欢’”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阐释透彻,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联想、思考与感悟。
②“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排比的使用,从各种感官的角度将“清欢”难寻论述得透彻、有力,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
③“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是到……是到……是到……”排比的使用,将现代人以浊为欢的生活描述得很真实,富于表现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强化读者的认识。[评分标准:本题3分,任选一组排比句作答。修辞原理,1分;结合作品1分,分析1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评分标准:2分,只答“清淡的欢愉”,给1分。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点2分。
小题1:此处考查引用的作用,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问3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远的唐诗宋词
梁宇广
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纱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唐诗宋词,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②感谢诗歌。感谢它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流传至今。走进唐诗宋词,就走进了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A  的陈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飘逸豪放的李白,   B  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   C  的李贺,   D  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   E  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③“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林,把我的双颊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着,心爱的人儿跳着欢快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做一回多情的公子?
④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词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⑤在中学校园里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份了。
⑥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⑦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爆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⑧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我们的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归隐于一片“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⑨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宋词,永远也读不尽……
小题1:根据语境,将下列词语准确填入第②段方框处。(5分)
豪放旷达   沉郁顿挫   精巧艳丽   奇诡璀璨   古朴雄浑
A.B.C.D.E、
小题2:从全文来看,题目“永远的唐诗宋词”中“永远”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3:写出下列两个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6分)
(1)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
(2)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小题4:请结合文中画线的语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20分)
柔 软
朱以撒
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时,只见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的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致,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它们顺从着风力,像铺展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然后它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对芦苇更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它们早已荡然无存。当我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从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嘈杂的市声便隔在另一个世界里了。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心修行。她把家中收拾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落满尘埃,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了,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他们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便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的——过度的劳心、劳力,满不在乎地透支青年时期的生命,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则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富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
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命数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我们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让我们直接地体验到生之规则,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小题1:“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一句中,“这一步”指什么?(3分)
小题2:赏析文章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主要叙写了哪两个人物?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4:从全文来看,最后一段所提到的“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是什么?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5: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1分)
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一直盯着提兔子的德国兵。虽然兔子不时地变换姿势,但总是离不开准星。朱阿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她说:“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藓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溜走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再把鸡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的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豆角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小题1:作者在文中反复写到当朱阿向德国兵瞄准准备射击时受到村民的阻止这一情境,试分析这一安排的作用。(3分)
小题2:《牲畜林》被许多文学评论家称为“经典喜剧”,请你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评论。(4分)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跟 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朱阿之所以拿起武器,是因为他在世上唯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德国兵带走,所以结尾处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对他的嘲讽。
E、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要放弃“美的理想”
肖鹰
日前,看了比利时一个名为“肉体和腈纶”的拍摄图片,看到了“色彩和形式的颠覆”:模特赤裸的肉身被涂上厚重的油漆,失去了有机体弹性鲜活的质感,仿佛是被油漆过厚的重金属塑像,似乎把冷漠无情的机械性定义为穿透人体和世界的本质。当然,在这种机械性的全面控制下,人和世界都失去了形式感和秩序,而色彩除了传达一种机械性的暴力,没有任何和谐和绚丽的韵味。
“色彩和形式的颠覆”,本质就是在形式层面对“美的理想”的颠覆。从人类艺术史来看,“美的理想”是人类艺术走出原始蒙昧时代,在向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在艺术史的呈现中,“美的理想”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发生变化,表现了跨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但是,它的内在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现代艺术的先锋反叛,在追求个性和自由的旗帜下,颠覆了“美的理想”,它的“看不懂”和“反审美”,实际上就是反对“美的理想”的和谐原则和交流精神。这就是在近百年的先锋反叛之后,现代艺术呈现出“无意义”的内在困境的根源所在。
前面说的那个摄影作品并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摄影,而是集中了绘画、人体、喷漆、特效和摄影等多媒介、多手法的实验艺术。它沿袭了西班牙艺术家马塞尔·杜桑所代表的达达主义式的艺术反叛路线。达达主义主张颠覆一切传统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理想,用夸张、扭曲、变形或割裂、拼贴的手法制造图像,从而造成对传统艺术美学的反讽、亵渎和消解。在达达主义的反叛路线实践中,艺术变成了“反叛性”的无限可能的实验和行为,艺术品的意义,不是由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所决定的,而是由“实验”和“行为”的新异(怪诞)程度和对受众的刺激力(冲击力)决定的。因此,“看不懂”和“反审美”就构成达达主义艺术反叛的“艺术品格”。我想,许多观众面对这组“肉体和腈纶”的图片的时候,会为它们造成的“看不懂”和“反审美”的感受而困惑。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著名的《现代性——一个没有完成的计划》一文中指出,先锋反叛运动在瓦解传统美学之后,并没有继之以有效的美学建设,留下的是虚无。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波普艺术接受了达达主义的反叛策略和形式,把达达主义的愤世嫉俗变成了一种适合20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消费文化的玩世娱乐。波普艺术对于当代生活中的技术强制和资本压迫同样采取了“反审美”的艺术策略,在似是而非的反叛中,把技术化和消费主义的生活变成游戏娱乐。实际上,摄影作品“肉体和腈纶”所代表的,正是波普艺术的游戏娱乐精神。
在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国美术也全方位地引进现当代西方艺术思潮和手法。“85美术新潮”和其后的“波普艺术”、“行为艺术”都在追逐着西方当代美术潮流。我们看到,对西方新美术运动的观念和手法的吸收,对于开拓当代中国美术视野、丰富其艺术手法、深化艺术的生活表现力和批评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统观近10年来的中国美术创作,不容忽视的趋势是在追随着西方同行在走“色彩和形式的颠覆”—“美的理想”的颠覆的道路。在2002年前后一度盛行于美术界的张扬戕害、血腥和秽恶的“行为艺术”现在也许缺少市场了,然而,以怪诞、漫画、甚至恶搞为主题的“波普艺术”却主导着“创新”潮流。在这些标榜为“创新”的作品中,我们不仅难以见到培养于生活的艺术美的创作,也难以看到具有美术史意义的真正创新,大量作品只是作者们难以自拔的玩世不恭的游戏和复制。
当代艺术包括达达主义的存在价值不必质疑,但是,“艺术即美”,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今天看来,依然有重拾的价值。人,无论作为生物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都是以“和谐”即“美”为内在需要的。因此,正如现实生活本身包含着冲突和变乱,艺术不是不应当表现冲突和变乱,而是艺术不应当放弃“美的理想”的追求和创新。如果不能重建“美的理想”的自觉,艺术就不可能走出“反审美”的游戏娱乐,只能将“无意义”的实验和行为作为艺术的“创新之路”。然而,这正是当前艺术的困境。
小题1:下列关于“现代艺术呈现出“无意义”的内在困境的根源”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艺术在追求个性和自由的旗帜下,以“看不懂”和“反审美”的外在形式,颠覆传统“美的理想”的和谐原则和交流精神。
B.在机械性的全面控制下,人和世界都失去了形式感和秩序,而色彩除了传达一种机械性的暴力,没有任何和谐和绚丽的韵味。
C.不能重建“美的理想”的自觉,走不出“反审美”的娱乐游戏,只能将“无意义”的实验和行为作为艺术的“创新之路”。
D.随着西方同行在走“色彩和形式的颠覆”-“美的理想”的颠覆道路。
小题2:下列关于达达主义和波普主义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达达主义主张颠覆一切传统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理想,用夸张、扭曲、变形或割裂、拼贴的手法制造图像,从而造成对传统艺术美学的反讽、亵渎和消解。
B.波普艺术接受了达达主义的反叛策略和形式,把达达主义的愤世嫉俗变成了一种适合20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消费文化的玩世娱乐。
C.“达达主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对于开拓当代中国美术视野、丰富其艺术手法、深化艺术的生活表现力和批评力具有重要意义。
D.在2002年前后一度盛行于美术界的张扬戕害、血腥和秽恶的“行为艺术”以怪诞、漫画、甚至恶搞为主题主导着“创新”潮流。在这些标榜为“创新”的作品中,我们不仅难以见到培养于生活的艺术美的创作,也难以看到具有美术史意义的真正创新,大量作品只是作者们难以自拔的玩世不恭的游戏和复制。
小题3:依据文本,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人类艺术史来看,“美的理想”是人类艺术走出原始蒙昧时代,在向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B.在行为主义的反叛路线实践中,艺术变成了“反叛性”的无限可能的实验和行为,艺术品的意义,不是由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所决定的,而是由“实验”和“行为”的新异(怪诞)程度和对受众的刺激力(冲击力)决定的。
C.统观近10年来的中国美术创作,不容忽视的趋势是在追随着西方同行在走“色彩和形式的颠覆”—“美的理想”的颠覆的道路。
D.人,无论作为生物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都是以“和谐”即“美”为内在需要的。艺术不是不应当表现冲突和变乱,而是艺术不应当放弃“美的理想”的追求和创新。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嘉峪关归去来
明长城到此为止。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孤峙于嘉峪塬上、三面临戎的灰黄色的关楼却悄无声息,漠漠平沙在铅灰色的天穹下四面辐射开去,一种铅灰色的肃穆,如重重又重重难以数清的帷幕静垂大地,夹着晚来天欲雪的沉重。远远地,几匹瘦驼啃着枯黄的塞草,在沙上悠悠晃晃,逆着西沉的夕阳看去,如黑黑的剪影,那牧驼的人也如一剪影,使人疑是从帷幕深处走出的历史中诱敌的兵士,一场刀光创影,血溅枯沙的恶战爆发在即……
这儿是古战场,数百年前英雄系马磨剑之处,单于猎火照狼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地方。
我们的旅行车,便是从这冥冥中仍回响着铜的嘶呜、铁的冷啸的古战场穿过,停在关下。双脚踏踏实实地踏上嘉峪关的土地,我深深感到1986年9月里的一天,我出现在这儿纯属偶然。不论过去与未来,这一瞬间和另一瞬间都有许多选择,但偶然不容选择。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现在的关门大开。大开的关门也仍是关门,尽管再无士卒把守,我的思想,仍然已中重重埋伏。罗城,瓮城,内城,道道城墙边的埋伏者中,必有一人是我未知姓名的祖先。他来自关内何处?他知道他出现在这儿也是纯属偶然吗?偶然构成人的命运。他到这儿来了,他执行了命令,他进入了阵地。通往敌楼的马道上,他和他的同伴们的脚步明明灭灭……
我轻轻移动的双脚,每一步都出其不意,踏在数不清的看不见的手上。
汉代,在这儿设有玉石障;五代,这里设有天门关。而从明洪武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置关首筑土城算起,至今也已有六百多年了。数百年风雨,数百次血战,城墙和箭垛仍十分坚固。攻打关城的时间之纵队,在相持中与戍守者一起风化为齑粉,散成沙丘一片了。
唯有关城无恙,挂过号角的铁钉还在那儿,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石级还在那儿,甚至当年构筑关城经过精心计算、完工时仅仅多出的一块砖,也仍毫无变动地呆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狭窄檐台之上……既往的一切,都如这块可望而不可及的砖了:多余而必须。既在当初的那儿又不在当初的那儿。
这块砖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人们所记得的东西。人们记得它首先必须看到它,而能看到的砖或文字都是一种障碍,它们是让我此刻立足的嘉峪关,已绝对不是历史深处那个真正的嘉峪关了。真正的历史深处的那个嘉峪关,是卡夫卡的城堡,谁都听说过,但谁都无法进入。它永远属于几百年前的那些戍守者,他们的脚步在我身前身后杂沓,甚至就从我身躯中穿行而过,而相互毫无知觉——对于他们,对于历史,我们是不存在者。历史是他们的,只有当代史才允许我们厕身其间。在我无法参与的那么多为历史所忽略了的夜晚,瓮城积雪盈尺,戍守者们于怔忡中冻醒,寒风扑打关门,宇墙上传来冻脆的刁斗声……春来了,而这里仍然是塞草未青,白发的戍卒于关楼的墙角下以两石相击,然后流泪听击石后发出的啾啾燕鸣——那是关中春暖的燕鸣,那是家乡吴语般的燕鸣啊!
如今,“击石燕鸣”作为一景传下来了,那些为历史所忽略的夜与昼则是永远地遗失了。历史忽略那些昼与夜,是因为那些日子里没有发生值得记载的战事,但那些日子这儿有活生生的人,有比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可能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人在。忽略了人的历史,分明有几分假了,历史深处的嘉峪关固这遗失,更分明有几分虚幻了。
权且把它当作布景吧。我和同行的几位诗人分别了照了几张相。离去的时候,车出关门,我回头隔着玻璃望了一眼,蓦然发现关门外的斜坡上立有一方石碑。莫非是战死在这儿的古代将士的墓碑?不是。那是附近的一个大队书记。死去快三十年了。农民打死的。青天白日。凶手太多,反而找不出凶手。反革命凶***案。墓碑土刻有“烈士”二字。陪同我们的诗人林染这样说。
我再次回了一下头,嘉峪关已远,那块石碑更是虚渺不见了。我闭上眼睛。我这次偶然的嘉峪关之行到此为止。
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这两种说法都对。
(选白《散文》2011.12,作者沈天鸿。有删改)
小题1:请按照空间顺序的提示用简明的语言分点概括文章内容。(6分)
答:①来到嘉峪关,                                                        
②入关城游览,                                                           
③离开嘉峪关                                                             
小题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
小题3: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2)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
小题4:文章后半部分“离去的时候”,作者提到关外斜坡上立着的一方石碑以及背后的故事,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你的观点。(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