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共17分)落花枝头 谢大光(一)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现代文阅读(共17分) 落花枝头 谢大光 (一)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二)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三)循着被雨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四)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五)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六)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七)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文中第六段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 (4分) 小题2:第一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小题3: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条概括。(5分) 小题4:文章的三、四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4分) |
答案
小题1:字面义: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在本段中喻指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怀才不遇的落魄之人。 小题1: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或答写出了石榴花的生机与活力);流露出作者的愉悦之情(或答:对比反衬,为下文写落花作铺垫) 小题1:①它为花蕊挡风遮雨;②它不留恋枝头的繁华,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③它落而无憾,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或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1:并不矛盾;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才会有如此花果满枝的盛事,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继续阐明主题 |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答出修辞并答出艺术效果。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谋杀身边的好人 尼古拉斯·帕蒂 这桩谋杀案很奇特,死者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小镇的人甚至说他这辈子都没跟人斗过嘴。 没有仇人,没有妻子儿女,每天本本分分地在不远的一所私立学校教书,按时上下班,周末去做礼拜,虽然没有太多人喜欢他,但也从来没有人讨厌他。 没有病史,更不是意外,谁会对这样一个人下狠手,竟然一刀直插进胸膛,毫不留情的手法。 警察调查了小镇所有录像,全是熟人,有一两个陌生人也能提供充分的不在场证据,所以,这是一桩棘手的谋杀案。 电视台天天在报道,小镇居民惶恐不安,警察局压力很大,只好整天跑到死亡现场取证,寻找线索,可惜,这一切都是徒劳。 这个案子一直悬了三十年,而且,三十年后也并不是警方成功破案,而是凶手无意间泄露了天机,我要讲的重点便在这里。 那是在伊顿公学的开学典礼上,学校请来了著名的商业大家艾维尔先生作励志演讲,他一生坎坷,从一名乞丐奋斗到如今的成就,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他的事迹。 可他为什么会被警察盯上?只因为伊顿公学的一位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艾维尔先生,你那么富有,可为什么不做慈善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连伦敦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马森都曾公开调侃过,说艾维尔先生真像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一个男主角,是谁呢?夏洛克。 哦,对不起,回到伊顿公学的问题上。当时,艾维尔先生迟疑了片刘,接着便说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段话:“如果我去做慈善,那么,我会杀死很多人,或者,我被很多人所杀。” 这是什么意思?没有人能理解艾维尔到底在讲什么,最后还是一旁的主持人打了圆场:“艾维尔先生,您能给我们的孩子们讲得更具体一点吗t” “当然!”艾维尔的演讲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非常自信地站在演讲台上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不满足,只有不满足于现状,面临着生存压力,他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量,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不满足,所以我才有今天。” 全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确实,艾维尔先生用一生的奋斗证明了他的价值,可是,这与慈善有什么关系?所以,主持人趁着全场热烈的气氛,立马追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做一点慈善去帮助那些难以生存的人呢?” “你错了,如果我是一个没有生存空间的人,我就不希望任何人施舍我。因为别人的慈善会让我觉得满足,觉得不争取也能活下去,谁这样对我,就是在害我,我宁愿把身边这样的好人杀死。” 就是因为这段话大过震撼,虽然其中不乏真谛。但当电视台热播出来时,一位当年的老警察觉察出了一丝端倪,艾维尔曾经就是一位乞丐,二十年前,他就在那起谋杀案现场附近乞讨,只不过,谁都没想到他会是凶手。 谋杀案告破之后,报纸上一行叙述触目惊心:“他每天都会给我一点钱,我讨厌他这样子对我。如果他不死,我就永远站不起来,他要杀死我的希望,我就要杀死他。” 这是发生在英国温莎小镇的一起真实谋杀案,因为这桩谋杀案,当地居民特意在小镇立了一块“自省碑”,上面是当地一位著名绅士亲手刻的碑文: ▲ 。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3期) 小题1:“艾维尔先生,你那么富有,可为什么不做慈善呢?”这一句话在这篇小说中起 什么作用?(6分) 小题2:根据小说的相关内容,分析艾维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3:举两例分析小说人物描写的主要手法。(5分) 小题4:请在文章最后一段横线上填上一句揭示主旨的话,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8 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7分) 我心如秤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避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钱。”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答应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师傅在院里星秤,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 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万不能让俺爹知道。”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到“丰裕”买米。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简直门可罗雀。 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盼奥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掌柜嘿嘿一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十五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说了一遍。 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连自家人都没察觉,就把钱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这时,新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儿,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小题1:小说写了两家米店,详写“丰裕”,略写“永昌”,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老掌柜为多赚钱请人星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星秤师傅为多得钱而星不合标准的秤,这些现象表明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又是什么?(4分) 小题3:通观全文,分析新媳妇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4:试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5分) |
下列有关小说鉴赏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A.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时间、地点和人物组成。人物是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需要贴着人物的心理写和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 B.叙述角度有“正面角度”和“侧面角度”,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小说中采用第二人称的很少见。当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 | C.不同的作家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的艺术手法清晰或隐晦地表现对母题的阐述与发挥,从而出现同一母题下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如《雪山飞狐》《哈姆雷特》《俄底浦斯王》《丹柯》的共同母题就是“复仇”。 | D.虚构是小说的“合法化身份”,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结构是小说的一个“容器”,用以容纳小说的内容;好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凝固下来,二是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 a 。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b ,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c 。 小题1:本文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选出与文中a、b、c三处空缺处应填入的文字符合的一项 ①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②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 ③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本文语段欣赏有误的一项是A.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赏析】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教员对武士道的爱好的偏执,而对小孩子的爱好的压抑,突出了强权的粗暴。 | B.他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赏析】“脸无人色”运用了夸张和象征手法,既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又强调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大,突出他的痛苦无奈。 | C.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赏析】清兵卫的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最终扼杀了孩子的天赋。清兵卫的父亲还“一个一个”地“砸碎”了葫芦,其实,他砸碎的是孩子的梦想。 | D.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 【赏析】此句写出了清兵卫对这个葫芦痴迷到上课也不离手的程度,证明此葫芦不同寻常,为下文被卖六百块埋下伏笔,也暗示了清兵卫独到的审美力。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清兵卫上课不守纪律。 小题3: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外国小说欣赏》 据此判断,上面选文中小说的摇摆还体现在哪儿?试举一例,并说明其具体作用。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7分) 招牌菜 郭凯冰 清水镇是个临着省级公路的小镇,正是司机们歇脚打尖的好去处。司机们都是长期在外跑的人,清水镇的酒馆,也就有了一些清水镇人讳莫如深的内容,那是使大部分酒馆生意兴隆的“招牌菜”。 这年月,哪个酒馆没有招牌菜是不行的。人家那吃饭的,冲的就是这招牌菜。进门来:“老板,你这里有啥拿手的,说说看!”这老板要是说,我们的菜都好吃,人家立马走人,转身还要加一句“有病”。这年月,没有招牌菜,还能开酒馆? 清水镇本地人喜欢去清水川菜馆,因为老板娘水兰有“绝活儿”。 水兰是四川人,主做川菜,招牌菜就是“麻辣鱼”。那火锅做的真叫地道,一拨拨儿的食客吃了还来。辣的嘴巴红红的,舌头麻麻的,一边用手扇着嘴巴,一边还忘不了夸:“真够味,这辣地道,这麻地道!” 可清水镇人除了老板娘水兰,没有谁去过四川,谁也没吃过四川地儿的麻辣鱼,但他们感觉麻辣鱼本来就是这个味。甚至有一次,喝醉酒的麻二大着舌头说:“我去济南吃的重庆麻辣鱼,那叫什么味呀,我呸!那辣叫什么辣?那麻叫什么麻?不够地道嘛!我就说,我们水兰做的麻辣鱼最地道。就是重庆人来,也是吃这劲道!”一屋子人抬头看看正忙碌的老板娘水兰,齐齐点头,嘴里还不住地应和。 这个时候的水兰温言打岔:“麻二哥,别喝了,麻嫂要骂了呀。”走过来,随意拿过麻二桌上的茶壶,高高举起,缓缓倒下,就有轻缓的水流声在人们的耳畔响起,闹得人心里颤一颤,抖一抖。可也只是颤一颤,抖一抖,然后各喝各的酒,各吃各的菜。吃完了,喝完了,各自回家去。 有时候,有外地来的人,开展业务或者感谢客户,就要请清水镇人吃酒。当然要问被请的那位去哪里吃最合适。往往就得到回答——清水川菜馆。 来人早早打听来到酒馆里恭候。一进门,觉得走错了,要么就是听错了。就站在门口掏出手机:“喂,哥,您说的是清水川菜馆?我咋看着不对劲呢?”那头就笑:“你请我客,还要你得劲?我得劲就行嘛。” 也不怪客人,看着馆子,的确不像高级去处。一溜儿三排原木方桌,木凳子,简单得很。①如果再留意呢,就是窗台柜台上散摆着几盆花,冬天是水仙,另外三季是大叶的滴水观音,一律青青绿绿,漾着生机。 进门来,早有水兰从柜台后面站起来,含着笑脸走近,脚步不快,让人觉不出过分的殷勤,可也不慢,让人感觉不出冷淡。客人刚落座,一条雪白湿热的手巾递过来,一壶热热的茶水端上来。第一杯却并不给客人喝,在干净的杯中摇一摇,倒进桌腿边的痰盂里。客人的心就舒坦起来。 这时水兰才轻轻问,这位眼生呢,您请谁来着?如果是镇子上的,也许我可以帮着您参谋一下客人的口味呢。客人说出请谁谁,水兰随口就推荐几个菜。这时的客人,男子汉的豪情似乎在水兰的轻言细语里得到了酝酿,随手接过水兰手中的菜谱,点起另外的酒菜。 一个个菜名从男人的嘴里蹦出来,水兰写几个数字或者打几个对勾,也就记好了。好多时候,如果水兰知道几个人,会提醒多了浪费。豪爽的客人听了这话,就赶紧住了口,朝水兰笑笑说饿着呢,掩饰着张狂后的那点羞惭。 被请的人来了,果真能吃个宾主尽欢。喝的如果有些酒意,外来的客人也要附和着说:“真够味,这辣地道,这麻地道。”不过远来的人往往也会好奇地问:“老板娘在前头张罗,老板却连个面也不露,放心这么个俊俏的娘们抛头露面?” 这时候清水镇的人就笑。哥,动心了?这水兰呢,让你麻,可也让你辣呢。那一次,一位大哥起了孬心思,让水兰一把辣椒末扔过去,哈哈……大概这辈子也不敢想别家娘们了。 客人此时便抬头细细看水兰,水兰正穿了雪白的罩衣忙着呢。手脚麻利,却一点不见忙乱。那嘴角含着微微的笑意,任外地人怎么想,也想不出水兰辣起来如何模样。可就这细细看,也才觉出这老板娘穿着虽朴素,却耐看得紧,心里便也会暗暗颤一颤,抖一抖。同样的,颤了抖了,心也就静了。那水兰耐看的眉眼里透着一份端庄,可是观音模样。②客人转头看看窗台,那水仙或者滴水观音正挺着水清的叶子,吐着幽幽的清香呢。 水兰开清水川菜馆整整十年。四十二岁那年,因车祸瘫了十五年的男人死了,水兰盘出店面,嫁到了邻镇。 盘店的是麻二。麻二开了半年,关门大吉。麻二说,清水川菜馆这招牌菜呀,可不是麻辣鱼,明明是水兰嘛。 听着这话的清水镇人想一想,可也真是。 小题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均属于景物描写,这两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结合小说全文,对水兰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后三段属于小说的结尾,请逐段探究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从水兰开店红火的特殊角度,探究麻二盘店以后倒闭的最终原因。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