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小说鉴赏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A.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时间、地点和人物组成。人物是指作品中刻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下列有关小说鉴赏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A.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时间、地点和人物组成。人物是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需要贴着人物的心理写和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 B.叙述角度有“正面角度”和“侧面角度”,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小说中采用第二人称的很少见。当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 | C.不同的作家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的艺术手法清晰或隐晦地表现对母题的阐述与发挥,从而出现同一母题下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如《雪山飞狐》《哈姆雷特》《俄底浦斯王》《丹柯》的共同母题就是“复仇”。 | D.虚构是小说的“合法化身份”,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结构是小说的一个“容器”,用以容纳小说的内容;好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凝固下来,二是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
|
答案
D |
解析
一般由时间、地点和人物组成表述错,叙述角度为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丹柯》母题是英雄。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 a 。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b ,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c 。 小题1:本文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选出与文中a、b、c三处空缺处应填入的文字符合的一项 ①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②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 ③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本文语段欣赏有误的一项是A.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赏析】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教员对武士道的爱好的偏执,而对小孩子的爱好的压抑,突出了强权的粗暴。 | B.他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赏析】“脸无人色”运用了夸张和象征手法,既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又强调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大,突出他的痛苦无奈。 | C.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赏析】清兵卫的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最终扼杀了孩子的天赋。清兵卫的父亲还“一个一个”地“砸碎”了葫芦,其实,他砸碎的是孩子的梦想。 | D.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 【赏析】此句写出了清兵卫对这个葫芦痴迷到上课也不离手的程度,证明此葫芦不同寻常,为下文被卖六百块埋下伏笔,也暗示了清兵卫独到的审美力。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清兵卫上课不守纪律。 小题3: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外国小说欣赏》 据此判断,上面选文中小说的摇摆还体现在哪儿?试举一例,并说明其具体作用。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7分) 招牌菜 郭凯冰 清水镇是个临着省级公路的小镇,正是司机们歇脚打尖的好去处。司机们都是长期在外跑的人,清水镇的酒馆,也就有了一些清水镇人讳莫如深的内容,那是使大部分酒馆生意兴隆的“招牌菜”。 这年月,哪个酒馆没有招牌菜是不行的。人家那吃饭的,冲的就是这招牌菜。进门来:“老板,你这里有啥拿手的,说说看!”这老板要是说,我们的菜都好吃,人家立马走人,转身还要加一句“有病”。这年月,没有招牌菜,还能开酒馆? 清水镇本地人喜欢去清水川菜馆,因为老板娘水兰有“绝活儿”。 水兰是四川人,主做川菜,招牌菜就是“麻辣鱼”。那火锅做的真叫地道,一拨拨儿的食客吃了还来。辣的嘴巴红红的,舌头麻麻的,一边用手扇着嘴巴,一边还忘不了夸:“真够味,这辣地道,这麻地道!” 可清水镇人除了老板娘水兰,没有谁去过四川,谁也没吃过四川地儿的麻辣鱼,但他们感觉麻辣鱼本来就是这个味。甚至有一次,喝醉酒的麻二大着舌头说:“我去济南吃的重庆麻辣鱼,那叫什么味呀,我呸!那辣叫什么辣?那麻叫什么麻?不够地道嘛!我就说,我们水兰做的麻辣鱼最地道。就是重庆人来,也是吃这劲道!”一屋子人抬头看看正忙碌的老板娘水兰,齐齐点头,嘴里还不住地应和。 这个时候的水兰温言打岔:“麻二哥,别喝了,麻嫂要骂了呀。”走过来,随意拿过麻二桌上的茶壶,高高举起,缓缓倒下,就有轻缓的水流声在人们的耳畔响起,闹得人心里颤一颤,抖一抖。可也只是颤一颤,抖一抖,然后各喝各的酒,各吃各的菜。吃完了,喝完了,各自回家去。 有时候,有外地来的人,开展业务或者感谢客户,就要请清水镇人吃酒。当然要问被请的那位去哪里吃最合适。往往就得到回答——清水川菜馆。 来人早早打听来到酒馆里恭候。一进门,觉得走错了,要么就是听错了。就站在门口掏出手机:“喂,哥,您说的是清水川菜馆?我咋看着不对劲呢?”那头就笑:“你请我客,还要你得劲?我得劲就行嘛。” 也不怪客人,看着馆子,的确不像高级去处。一溜儿三排原木方桌,木凳子,简单得很。①如果再留意呢,就是窗台柜台上散摆着几盆花,冬天是水仙,另外三季是大叶的滴水观音,一律青青绿绿,漾着生机。 进门来,早有水兰从柜台后面站起来,含着笑脸走近,脚步不快,让人觉不出过分的殷勤,可也不慢,让人感觉不出冷淡。客人刚落座,一条雪白湿热的手巾递过来,一壶热热的茶水端上来。第一杯却并不给客人喝,在干净的杯中摇一摇,倒进桌腿边的痰盂里。客人的心就舒坦起来。 这时水兰才轻轻问,这位眼生呢,您请谁来着?如果是镇子上的,也许我可以帮着您参谋一下客人的口味呢。客人说出请谁谁,水兰随口就推荐几个菜。这时的客人,男子汉的豪情似乎在水兰的轻言细语里得到了酝酿,随手接过水兰手中的菜谱,点起另外的酒菜。 一个个菜名从男人的嘴里蹦出来,水兰写几个数字或者打几个对勾,也就记好了。好多时候,如果水兰知道几个人,会提醒多了浪费。豪爽的客人听了这话,就赶紧住了口,朝水兰笑笑说饿着呢,掩饰着张狂后的那点羞惭。 被请的人来了,果真能吃个宾主尽欢。喝的如果有些酒意,外来的客人也要附和着说:“真够味,这辣地道,这麻地道。”不过远来的人往往也会好奇地问:“老板娘在前头张罗,老板却连个面也不露,放心这么个俊俏的娘们抛头露面?” 这时候清水镇的人就笑。哥,动心了?这水兰呢,让你麻,可也让你辣呢。那一次,一位大哥起了孬心思,让水兰一把辣椒末扔过去,哈哈……大概这辈子也不敢想别家娘们了。 客人此时便抬头细细看水兰,水兰正穿了雪白的罩衣忙着呢。手脚麻利,却一点不见忙乱。那嘴角含着微微的笑意,任外地人怎么想,也想不出水兰辣起来如何模样。可就这细细看,也才觉出这老板娘穿着虽朴素,却耐看得紧,心里便也会暗暗颤一颤,抖一抖。同样的,颤了抖了,心也就静了。那水兰耐看的眉眼里透着一份端庄,可是观音模样。②客人转头看看窗台,那水仙或者滴水观音正挺着水清的叶子,吐着幽幽的清香呢。 水兰开清水川菜馆整整十年。四十二岁那年,因车祸瘫了十五年的男人死了,水兰盘出店面,嫁到了邻镇。 盘店的是麻二。麻二开了半年,关门大吉。麻二说,清水川菜馆这招牌菜呀,可不是麻辣鱼,明明是水兰嘛。 听着这话的清水镇人想一想,可也真是。 小题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均属于景物描写,这两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结合小说全文,对水兰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后三段属于小说的结尾,请逐段探究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从水兰开店红火的特殊角度,探究麻二盘店以后倒闭的最终原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西溪正在聚起文化名人群落 “一曲溪流一曲烟”,风景迷人的杭州西溪湿地,未来将成为文化名人的集居地。2月12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国画家吴山明、音乐家徐沛东、策划家朱海、导演崔巍、编剧邹静之、作家余华和麦家等8位文化名人正式签约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除此之外,台湾剧作家、导演赖声川,漫画家朱德庸,英国经济学家、创意大师约翰·霍金斯等也成为首批入驻的名家。接下来,杨澜、好莱坞著名导演皮托夫等也要来这里开办工作室。 西溪是杭州的一块风水宝地,位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完全隐秘在绿色里。今天清晨,记者沿着园区往里走,满眼都是静谧的溪、河、湾、塘、亭、桥,花草丛中,不时有鸟儿腾空飞起,连绵不绝的鸣声相当悦耳。 这里有59幢素雅别致的小楼,以低廉的租金提供给国内外文化名人入住,在此开设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创作。 “我知道西溪每幢楼都能卖上千万元,杭州能把这个地方保留下来做成一个聚宝盆,会不断给杭州带来荣耀与光彩。”潘公凯说,文化人喜欢“躲”,喜欢寻找安静的地方创作,西溪正是具备这样条件的地方。西溪能够吸引文化人,文化人也能让西溪声名远播。 作家刘恒表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都是有品性的。如果西湖没有遇到苏东坡、白居易们,它也许只是一个大水库;同样如果没有文化的渗透,西溪在人的眼里再优美,也不过是一片生态环境保存完美的自然湖山。所以,是中国文化造就了自然景观。文化名人入驻西溪,将使西溪的传统特征和内在精髓,得以保存和强化。更重要的是,众多文化名人入驻西溪,将为杭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根据协议,入驻的作家、艺术家被要求每年能在杭州待上3个月,并创作出一定的作品等等,每5年要考核一次。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获得20年的使用权。 首批入驻的名家已明确表示,要在这里静心创作好作品。画家潘公凯说,要给杭州画画;余华、麦家说,要给杭州写好看的故事;徐沛东的“野心”更大:“我来不仅仅是想写一首歌,作一首曲,更重要的是想培养一批人才。当然,我也希望能在这里,不仅仅为杭州,也为中华民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不是嘴上说说,这些文化名人已经在行动起来。余华已邀请了他在国外工作的朋友在今年4月来杭州采风。导演皮托夫已与浙江金球影视签约,打造总投资1亿美元的魔幻大片《人鱼帝国》。编剧邹静之也正在为华策影视创作《西泠印社》的剧本。 文化名人聚集一起,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更容易碰撞出新的创意。记者获悉,追随西溪这块风水宝地而来的,还有导演张艺谋和文化人余秋雨,被称为中国当代画坛“五杰”的刘大为、刘谦、袁运生、冯大中、詹建俊,日本当代艺术大师天野喜孝、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法国雕塑家协会主席乔治·苏泰等。正如邹静之所感叹的那样:“就像一个园子,如果没有奇花异草,就不可能百花齐放,就不可能吸引人。入住的名家多了,气蕴就会充沛,就会产生更多的奇葩。”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上虞白马湖畔曾聚集着一大批文化名人: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叶圣陶等一代名家都曾在那里任教、讲学,形成了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愿今天的西溪也能像当年的白马湖一样为后人津津乐道。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对邹静之“就像一个园子,如果没有奇花异草,就不可能百花齐放,就不可能吸引人”这句话的内涵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A.入住西溪湿地的名家就像奇花异草,他们的到来将会给名城杭州带来万紫千红的人文春天。 | B.西溪湿地是个聚宝盆,入驻的文化名人一多,可提升西溪湿地的知名度,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 C.文化名人入驻西溪,不仅将使西溪的传统特征和内在精髓,得以保存和强化,而且容易营造出人文意蕴浓郁的西溪文化景观。 | D.文化名人聚集在西溪,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更容易碰撞出新的创意,产生更多的奇葩。 | 小题2:下列不能用来作为刘恒“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都是有品性的”这一观点例证的一项是【 】(3分)A.西湖因为遇到苏东坡、白居易们,从而大大增加了令人留连赏玩的深厚文化意蕴。 | B.绍兴会稽山因其"千岩竟秀,万壑争流”的旖旎风光,更因东晋名士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吟咏,而声名远播。 | C.白马湖所以能名闻遐迩,与朱自清等一代名家都曾在白马湖畔任教、讲学分不开。 | D.西溪自然景观很优美,是因为它是一片生态环境保存完美的自然湖山。 |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及写法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选文引用了不少文化名人的言论,以此来证明西溪聚集起文化名人的重大意义。 | B.入驻西溪的文化名家已经在文化事业上有所行动,代表人物有余华、皮托夫、邹静之等。 | C.作者援引“白马湖作家群”史实,是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旨在说明西溪入驻文化名人的重大意义。 | D.西溪敞开怀抱,笑迎中外文化名家,反映出新时代浙江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有眼光、有才情的精明策略。 | 小题4: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报道的事件及意义。(不超过30字)(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走进春天的怀里 [台湾]司马中原 ①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半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②后来,大的战乱来了,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风沙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③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辽阔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念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的和它们做朋友呢。 ④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⑤ 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从纯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日以继夜的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地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⑥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止我这一匹骆驼呢? ⑦中国啊!让我们都当自己是骆驼,来为这多苦难的民族负重吧,精神上的内在储藏,就是我们赖以跋涉的骆背驼峰。我们要走过风沙迷眼的荒漠,走过疾风怒号的暗夜,走过冰霜严寒的冬季,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⑧据说骆驼队行进时,都让最老的、熟识道路的、有过无数跋涉经验的骆驼走在最前面,小的骆驼,走在中间,像我这种半老不老,又不强壮的骆驼,只能殿后了。希望先辈的姿影作为引导,年轻一辈的勇锐行姿作为激励,使我勉力跟上而不落队,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饮一饮甘洌的清泉,看一看仙人掌上的黄花,而我们是要走下去的,因为: ⑨我们的前进就是中国的前进! (选自《港台精美散文鉴赏》) 小题1:文章开头部分写骆驼又怪又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小题2: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咀嚼”能否换成“消耗”,为什么? 小题3: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骆驼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小题4: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地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2)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小题5: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文中“骆驼精神”的理解。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0分,选择题每题3分) “地沟油”上餐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见诸国内报端。十几年过去,虽然我国有关部门重拳频出,但“地沟油” 依然阴魂不散,有专家称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达百万吨级。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关键原因是,围绕“地沟油”形成的利益链未能从机制上打断。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沟油”制售从小作坊升级到大工厂,产业分工细化为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地沟油”生意不但打而不死,甚至顶风做大。 全世界哪里都有餐馆,有餐馆就有“地沟油”,“地沟油”监管是各国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发达国家的一些监管做法可为他山之石,值得我们借鉴。 从源头上管控“地沟油”是最关键的一环。餐馆厨余废油与泔水是整个利益链的首个环节,把好这个“自来水龙头”,剩下的环节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通过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惩罚措施,让不法商人付出“停业”、“破产级高额罚款”之类高昂代价,使他们知罚而退。 在德国,餐馆开业前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餐饮企业产出的每一桶泔水都必须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私自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被停业;在英国,如果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在我国,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矛盾突出。从国外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解决有关部门资源不足,办法之一是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地沟油”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问题,人民群众对“地沟油”深恶痛绝。政府可以通过创新的社会管理方法,挖掘出民间潜力,缓解有关部门资源不足。比如,重奖举报人员等办法可以鼓励公民成为监督员,形成对于“地沟油”黑色产业链不间断的监管压力。 仅有上述“堵”的措施还不够,如何“疏导”也非常重要。建立新兴的厨余废油加工产业链,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燃油、屋顶涂料或者肥皂等产品,让企业能从中得到丰厚的利润,“地沟油”有了自己的出路,自然不会流回餐桌。 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行,在实践中,我国正规废油加工企业生产的生物燃油价格偏高,没有市场竞争力,不少企业经营不景气。这反过来导致正规企业从餐馆收购废油和泔水价格偏低,一些餐馆出于利益考虑会铤而走险,与不法“地沟油”炼制企业“结盟”。 在这个方面,日本兼顾回收、开发与销售“一条龙”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日本,通过法律强制规定和政府补贴,日本专业回收公司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从餐饮企业回收厨余废油;通过政府支持,回收企业得以在初建时期迅速提高技术能力和生产效率,形成生产规模;通过政策规定,政府部门车辆优先使用由厨余废油再生的生物燃油,为企业提供稳定市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地沟油”监管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管理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可小视。借鉴而非照搬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对于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多少有一些现实意义。 小题1:下面各项中,对我国“地沟油”的现状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地沟油的制售形成了完整的产销链,产业分工细化。 | B.我国的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并且缺少有效地监管。 | C.我国缺少正规的废油加工企业,废油回收没有政府支持。 | D.在我国,“地沟油”监管是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关乎千家万户生命健康的新问题。 | 小题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发达国家在地沟油监管中的有效措施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德国,餐饮企业的每一桶泔水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有严格的记录。 | B.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和个人,一经发现,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 C.在日本,对地沟油的回收、生产、销售有着法律强制规定和配套政策支持。 | D.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双管齐下,使他们知罚而退。 |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如何解决“在我国,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突出矛盾。(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