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13分)猴 子梁晓声公园的笼子里有一群猴子。它们究竟被关在笼子里多久了,已经无人知晓。我们说那是笼子,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更像网状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13分)猴 子梁晓声公园的笼子里有一群猴子。它们究竟被关在笼子里多久了,已经无人知晓。我们说那是笼子,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更像网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13分)
猴 子
梁晓声
公园的笼子里有一群猴子。它们究竟被关在笼子里多久了,已经无人知晓。
我们说那是笼子,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更像网状的大房子,猴子们在里边享有较充分的活动空间。在那空间里,它们是自由的。但再大的笼子也毕竟是笼子,而不是丛林。
公园的笼子里还有一棵野果树。那树的躯干在笼中,那树的树冠却在笼外,确切地说,是在罩住笼子的铁网的上边。树在笼中的躯干部分,已有多处地方掉皮了,被淘气的小猴子扒下去的。但果树春季仍开花,秋季仍结些果子。
猴群是有地位和等级之分的。特权和公认的资格成为占有果子多少的前提。一些掉落在网罩上的果子,只有爬到树***最上方,将猴臂从网眼伸出网外,才能用猴爪子抓到。而只有某些猴子可以爬到树***最上方,首先当然是猴王,其次是猴王所亲昵待之的猴,再其次是强壮善斗的猴。
于是那一棵树既不只向笼中投下阴影,也在猴群中造成了不平等现象。
于是嫉妒产生了,愤懑产生了,争抢产生了,厮咬产生了,于是笼中每每充满了敌视的、战斗的气氛……
笼子那边传来猴群发出的尖厉而使人惊悚的嚣叫。年轻的管理员看了老管理员一眼,转身向笼子跑去……
猴群在笼中正“战斗”得十分惨烈——具体地说,并非所有的猴子都投入了“战斗”。大多数猴子只不过又蹦又跳,蹿上蹿下,龇牙咧嘴,在自己一方“前线猛士”的后边助威。而双方的几只“猛士”却真的厮咬作一团。那一时刻,猴子显出了它们相当凶残的一面。它们的牙齿一旦咬住对方的要害,就像是受到当头一棒,死也不会松口,仿佛宁肯同归于尽。那时猴的脸相,与咬住了猎物颈子的狼、狮、豹等猛兽的脸相没什么两样……
年轻的管理员看得目瞪口呆。
一只手轻轻拍在他肩上,是老管理员的手。
老管理员眼望笼中惨烈的自戕情形,慢条斯理地说:“好,很好。对于我们,这是再好不过的现象了。看我手上这道疤,猴子挠的。几年前,这群猴子中还有出色的猴王。是的,那是一只出色的猴。它攻击我,因为它恨人。它恨人,因为人使它和它的猴群变成了供人观看的笼中之物。它以为成功地攻击了我,就可能率它的猴群夺门而逃了。我挺钦佩那样的猴子,它那样证明它是一只向往丛林自由的猴子。瞧眼前这群猴子吧!它们中已不太可能产生那样的猴子了。它们相互攻击,厮咬,只不过是为了在笼子里的地位。几年前那一只出色的猴子,是被它的同类咬死的。我由于钦佩它,在动物园里选了个好地方把它埋了……”
一只比猴王更强壮的猴子,将猴王活活咬死了。当血从猴王的颈中射出,年轻的管理员转过了脸不忍看……
“现在,它们开始在它们的同类中树立敌人了。它们越这样,我们越容易成为它们的上帝了。对于我们,这是好现象。很好的现象……”
获胜的猴子,也就是新猴王,显得异常亢奋。它迅速地爬上树***高处,又迅速地蹿下来,并不时地龇牙咧嘴。蹿上蹿下之际,不忘将猴臂从网眼伸出,抓取几颗果分抛给帮它夺得了王位的“有功之臣”。而那些毛上沾满了同类血迹的猴,则一只只围着树干蹦来蹦去,抓耳挠腮,显出无上荣光的猴子嘴脸。随后啃着果子,分别蹲踞在高高低低的树桠上,像一只只秃鹫……
于是,在动物园里,在笼子里,那一棵老树又一次易主了。
从此,这群猴子,以及它们的下一代,低级的头脑中更没有了丛林的概念,更没有了对自由的向往。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两项是(5分): 
A.猴群中特权和公认的资格与占有果子的份量成正比。掉在网罩上的果子,只有猴王允许的猴子才可以去拿。
B.公园里打斗中的猴子,龇牙咧嘴,个个厮咬作一团,像狼、狮、豹等猛兽一样欲置对方于死地,显出了它们相当凶残的一面。
C.猴群管理员对笼中猴群为了食物或地位互相残***的现象习以为常,并且庆幸它们能这样内斗下去,方便自己管理。
D.经过激烈的打斗,新的猴王诞生了,同时它也得面临新的挑战,因为为了特权和公认的资格,一个潜在的猴王也在茁壮成长。
E.作品借久困笼中的猴群忘记了笼外的世界,只顾眼前私利残害同类的现象,讽刺了社会上没有长远眼光的竞争,恶性循环的现象。
小题2:一只比猴王更强壮的猴子,将猴王活活咬死了。老管理员却还说:“对于我们,这是好现象。很好的现象……”老管理员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小题3:有人说猴子相互残***争夺猴王的地位,给我们人类的启示是“优胜劣汰”,也有人认为是警示人类“看不透小事才斤斤计较”。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小题1:DE
小题1:因为猴子相互残***,说明它们已彻底忘记它们的敌人是人类,遗忘了它们的种群曾生存过的丛林、草原、深山和莽野;它们低级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种似乎本能的意识——它们天生便是笼中之物;也说明笼中的猴子已经是退化了的动物,不再向往笼子外面的世界。这样便于管理员管理。
小题1:看不透小事才斤斤计较。猴群因争夺几颗野果而相互残***,在同类中树立敌人,是其看不透小事斤斤计较的表现;若猴群能以大局为重,就不会在争夺猴王这件事上斤斤计较,而是应该共同击败敌人,逃出牢笼,去追求属于它们的自由丛林。
解析

小题1:A项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原文只交代了顺序,并未交代后半句内容。B项只有打斗的双方“猛士”才想置对方于死地。C项只有老管理员才有如此心态。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科技说明文,完成小题。(14分)
在海底装上“眼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亮和火星表面。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
小题1: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4分)
小题2: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分)
小题3:根据文义,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痴狂就被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l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中国,后世人们对狂夫之言之行都采用了容忍的态度,那是因为当年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视狂夫之言之行为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
B.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
C.在中国古典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D.扬州八怪”他们的“狂言狂行”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他们实际上一点也不怪,不狂。
小题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欣赏者歇斯底里的审美情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疯狂艺术个性作品的发展。
B.中国古代狂人虽有真伪之别,但他们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道破真理。
C.l7世纪中叶的西方,理性是至高无上的,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D.文中引用米歇尔·福柯的话是想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小题3:“痴狂”的艺术风尚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过程如何?结合全文进行概括。(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戈壁有我
郭保林
①大草原的尾声便是戈壁滩。
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
③盛夏七月,我们的汽车在热风炙浪的夹击下,气喘吁吁地挣扎爬行。大戈壁汹涌澎湃地席卷而来,这是纯粹的戈壁,没有一点杂质。旷达的蓝天,缥缈的白云,满目的荒旷和沉寂,粗莽零乱的线条,构成浩瀚、悲壮、苍凉和富有野性的大写意——一种慑人心魄的大写意。成片成片灰褐色的砾石,面孔严肃,严肃得令人惊惶,令人悚然。
④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戈壁滩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一缕青丝,难以撷到一缕年轻的记忆,仿佛历史就蹲在这里不再走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都凝固在一起。
⑤据说,我们的车行路线是古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上,它是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罗马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它是历史的通道和罗盘,导引过心灵史、文明史以至于生物史,至今,敦煌宝窟的画壁上还生活着两千年前用骆驼贩运丝绸、茶叶和陶瓷的商人。想当年,这路上骆驼成列,驼铃叮咚,车马喧闹,该是一片多么繁华的景象啊!而今丝绸之路荒芜了,湮灭了,罗盘生锈了。我放飞思绪,穿越时间的屏障——我看见飞将军李广、汉家大将军霍去病的啸啸战马和猎猎大旗;我看见汉武帝的使臣张骞、大唐一代佛宗玄奘的驼队,昂首行进在戈壁荒漠,风沙浩浩,星路遥遥。一曲折杨柳的哀吟,三两声阳关三叠的古韵,使这寂寞的氛围更添一抹凄凉,几缕悲怆……生命的漩涡,人类的梦幻,而今都化为一种历史的难堪,和风沙卷逝而去又卷来的喟叹。
⑥这里原是一个古战场,战争的悲剧曾轰轰烈烈地演出一幕又一幕。目睹这漫漫戈壁,谁说这里是不毛之地?戈壁滩曾长出二十四史一页页的辉煌,曾长出金戈铁马的悲壮,也曾长出阳关三叠的凄怆,也曾长出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黯然神伤……
⑦一切都被风沙埋没了,被时间的巨浪吞噬了。
⑧人类是难以征服宇宙的。人类只是宇宙中的幸存者。在宇宙面前,人类是弱小的、孤独的。几千年来,人类在这里播种的文明和文化、恩爱和仇恨、美丽和丑恶都化为了乌有,只留下这月球地貌似的灰褐色宣言,只留下太阳孤独的鸣唱,只留下漠风唱给死亡的挽歌!
⑨我在戈壁滩上漫步。太阳已西斜,热浪开始退潮。四维空间只剩下一维。不,还有我!有我在,大戈壁便增加成了二维。我和宇宙之神肩并肩地站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四周弥漫着“古从军”乐曲的那种迂回悲壮。此时此刻,只有我和宇宙之神在谈心、聊天。宇宙之神伏在我的肩头,悄声说:“大戈壁最美的风景是晚霞,不信,你等着瞧——”
⑩宇宙之神并未说假话。当大戈壁的黄昏降临之时,的确是一帧悲怆而不失美丽的大风景。且看,远处那一道道起伏跌宕的沙梁,仿佛是夕阳点燃的一条条火龙,火龙在晚风中飞跃腾动,给戈壁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壮观;那遍地的砾石,红光灼灼,热烈动人;骆驼刺和红柳也似乎开出星星点点的红花,更添一抹斑驳奇异的景象,给人以庄严、神秘之感。
⑪夕阳沉去了。我站在暮色中,只觉得自己也化为一朵花,向大戈壁倾吐着爱恋之曲;化为一棵草,一棵树,向宇宙颂扬着生命之歌!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原文有删节)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联系全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2:文章第⑥段用了四个含“长出”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小题3:文章第⑧段说“人类是孤独的”,又说“只留下太阳孤独的鸣唱”,结合文意分别解释这两个“孤独”的含义。(4分)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戈壁有我”这个题目是否恰当?简要说明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读  书
〔俄〕拉夫·索科洛夫斯基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四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能: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
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卷《战争与和平》,而且还要把每天的内容向监狱官转述一遍,这大出梅勒洛夫的意料,但他已无路可退。       
刚读第一页时,就有几个词把梅勒洛夫难住了,他怎么看也看不懂。
“读啊!”监狱官吩咐说:“你,不是文盲吧?”
“我中学毕业,还有毕业证书呢!”梅勒洛夫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那就大声读吧。”
“可这几个词不是俄语。”
“是法语。”监狱官说:“从前俄罗斯的贵族子弟法语说得跟俄语一样好。”
“可我不是贵族。”
“可你的卷宗上写着你会三种语言:英语、德语和法语。”
“我的学位证是从市场上买来的。”
“原来如此!如果我把这事告诉监狱长,他还会再给你加两本。”
“监狱官先生,求求您了,您就别再为难我了。等我出去后,送您一辆‘奔驰’车。”
“算了吧,我才不稀罕你的‘奔驰’呢。你看见没有?这儿有一个小星号,这个地方是脚注,有这几个词的俄语译文。”
梅勒洛夫很勉强地总算把第一页读下来了。
“可以问一个问题吗?”休息的时候,梅勒洛夫对监狱官说。
“可以,你说吧。”
“为什么大家都叫您博士?这是您的外号还是您真的是博士?”
“我真的是博士。”
“那您怎么在这儿工作?”
“我是文学博士,注定得跟书打交道。可现在外面那些自由的人,谁还读书啊?只有监狱里还有被判读书的人。”
小题1:简述本文叙述人称的好处。(3分)
小题2:结合小说主题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感想。200字左右。(9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经学读本与教学方法的演变
张亚群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深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起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儒家经典从“九经”展到“十三经”,并形成“四书”。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从《五经正义》演变为《四书集注》;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
潘光旦认为,理学与科举的流弊是导致中国教育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的三个因素之一,他辨析“教”与“训”的差异:从字面上看,“训是有言之教,教是无言之教”:“训”与“教”是政治与教育的一个基本分别,“政治用得着训,而教育用不着训”。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教”字也用得很省:分别只有7个和18个“教”字,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相比之下,“学”字用得较多:《论语》里至少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甚至题目也用“学”字,而不称“教”。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它说明,在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自动的学重于被动的教”;“真正的教育,不但教别人能自动的学,更教自己作进一步的学的功夫”。
对比官学与早期书院在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颇能反映科举制下教育方法的变化。宋代书院秉承儒家通识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境培养学生自觉能力。朱熹认为,学问靠自己积累,义理靠自己探索,为师者只是引路人,只负指导学生读书之责。他提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期微”;“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如是学”。朱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升堂讲说,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互相切磋,质疑问难,优游山水之间,等等。朱熹门人后学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居敬持志”六项。元代程端礼据此编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以指导学童读书。
相比之下,官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行训诫教学方式。办学者只重视月课、季考,很少有实际教学活动。明清时期,这种教育状况日趋明显,难以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小题1: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经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子夏和荀子。
B.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学问的“经学”源远流长。
C.隋唐而下,“经学”就成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
D.《四书集注》是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演变为逐渐统一的一个标志。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方法是早期书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教,由原来的启发式教学变为训诫式教学。
B.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找不到一个“训”宇,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启发,认为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
C.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D.朱熹认为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路人,担负着指导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能力之责,他的看法流弊甚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因此,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强调自学。
B.对儒家通识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学,从“九经”扩展到“十三经”,说明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C.朱熹的教学法和读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自学,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
D.明清以应试为目的官学教育,深受理学与科举流弊的毒害,很难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